三、堅持勤儉辦企業
一九六二年,隨著大慶油田的開發和新疆原油產量的增長,蘭州煉油廠加工的原油從原來由玉門供應轉為由大慶、新疆供應,因而運費比過去提高了50%以上。僅此一項,生產成本就比上年超支5000萬元,工廠從開工以來年年盈餘將轉為虧損,計劃虧損達2600萬元。廠黨委提出了“爭取少虧本,力爭不虧本”的奮鬥目標,發動職工獻計獻策。生產部門分析各種原油的特性,編排了多種生產方案,從中找出經濟效益最好的方案,為合理利用各種原油、提高收率找出了途徑。針對原油運輸過程中損耗較大問題,廠裏組織調查小組萬裏跟車作調查,取得了第一性資料,查清了原因,采取了相應的措施,為降低成本、提高綜合商品率創造了條件。同時,全廠開展群眾性的經濟核算活動,采取了班組、車間、廠部三級經濟核算製度,堅持做到“日核算、旬檢查、月分析”,“先算後幹”。廠部主要領導在每天召開的調度會上,都要講評各單位“日核算”的情況,眼睛盯著經濟效益指揮生產。全廠還積極開展了群眾性的“節一”(節約一滴油、一度電、一滴水、一寸材料等)活動,組織職工采取多種措施,如推行端麵密封等方法,降低了機泵的泄漏率。機械廠有個老工人積極修複報廢的合金刀具,每年給國家節約上千把新刀具,節約工具費2萬元,受到石油部的表揚。與此同時,還注意搞好綜合利用,變無用為有用,把家屬組織起來,回收廢油、廢蠟膏,製成凡士林、油氈等產品供應市場,增加經濟收入。
經過全廠職工的共同努力,一九六二年全廠年終決算時不但沒有虧損,反而實現利潤631萬元,向國家上交利潤475萬元。一九六三年七月,蘭州煉油廠被國家經委推薦表彰為全國勤儉辦企業的五麵紅旗之一。廠長賈慶禮受到周恩來總理、薄一波副總理的親切接見。當這個喜訊傳到廠裏以後,廠黨委立即召開會議,提出了“高舉紅旗,珍重榮譽,克服缺點,學習先進,戒驕戒躁,繼續努力,鞏固成績,全麵提高”的口號,在全廠職工中進一步宣傳勤儉辦企業的精神,逐步形成了勤儉辦企業的優良廠風。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新的曆史時期,蘭州煉油廠勤儉辦企業的優良傳統得到了恢複和發揚。全廠有計劃地開展了以節能為中心的技術改造,在節能降耗上下功夫。一九八五年和一九七八年相比,全廠加工原油的總損失率由2.447%降低為2.29%,相當於節約原油12.3萬噸;平均加工每噸原油的能耗降低了39.76%,合計節約金額達1721.2萬元。同時,建立健全內部經濟責任製,實行內部利潤、內部資金指標、內部定額費用等考核製,開設“內部銀行”,使用內部本票,進一步加強廠部、車間、班組三級核算和三級分析製度,改善了企業經營管理,提高了經濟效益。一九八五年和一九六三年相比,全廠原油加工量由100萬噸增加到250.8萬噸,增長了1.5倍,利稅總額由8,438.7萬元增加到4.16億元,增長了3.9倍。在原油和運輸成本不斷升高的情況下,平均加工每噸原油實現的利稅仍由83.8元增加到165.86元,增長了1倍。
四、紮實、有效的全麵質量管理
一九五九年三月,周恩來總理在給蘭州煉油廠題詞中指出:“力爭石油生產的量多、質好和品種齊全,以逐步滿足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多年來,蘭州煉油廠的領導幹部和廣大職工把周總理的指示銘記在心,努力深化質量意識,始終把眼睛盯在產品的質量上。一九六六年,385號罐的變壓器油因保溫不合要求發生變質現象,廠長賈慶禮親自處理,召開現場會議,帶頭作深刻檢查,並把事故油樣分裝小瓶,貼上“莫忘教訓,牢記對革命負責”的標簽,當場發給各單位領導,在全廠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一九七八年,發運到新疆某部隊的70號車用汽油在貯存中發生沉澱,黨委書記王金堂親自去新疆調查處理,回廠後召開了5000人大會,總結教訓。長期以來,由於領導在產品質量上的態度嚴肅,在全廠廣大群眾中逐漸形成了在質量上自覺從嚴的好傳統、好作風。
進入七十年代以後,不少地區新建的煉油廠相繼投產。蘭州煉油廠遠離油田,進廠的原油價格較高,成品運輸也不方便。這種經營銷售上的壓力,促使蘭州煉油廠在改進產品質量和開發新品種上花更大的力氣。因此,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形成了一套傳統的質量管理辦法。(1)把發展品種、提高質量、滿足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需要,作為全廠生產建設的奮鬥目標。(2)強調從產品研製到銷售服務的全過程加強管理,在各個階段和各個環節都建立了相應的管理程序和規章製度,用每個環節的質量保證階段質量,用階段質量確保產品和服務質量。(3)加強隊伍建設和基礎工作,注意在質量管理上夯實三個基礎、健全一個手段。三個基礎是:建立健全和嚴格執行崗位責任製,使人人對質量負責;大力開展政治、文化、技術教育,不斷提高職工的政治技術素質;加強標準化工作,建立健全產品標準和管理製度。健全一個手段,就是充實質量分析檢驗機構,嚴格質量控製監督。(4)總結生產實踐中的正反經驗教訓,建立了一套具體的管理辦法和預防質量事故的具體措施。(5)開辟兩個“戰場”,堅持產品質量精益求精。一個“戰場”是老產品的質量改進和升級換代,依靠科研、技術和生產單位三結合,使老產品的質量“上台階”;另一個“戰場”是研究新工藝,研製新產品,發展高質量的新品種。(6)堅持專業管理和群眾管理相結合,領導幹部、技術人員、工人群眾“三結合”。全廠建立了專業質量檢查管理機構,班組設有不脫產的工藝質量員,實行工人檢查、班長檢查、專職人員審查的製度,形成了“專群”結合的質量管理網。(7)重視設備管理和文明生產。(8)堅持企業各部門都關心質量,特別強調生產調度部門對產量與質量要一齊抓,做到同時布置,同時檢查,調度會上每天報告質量情況。
一九七九年,這個廠對照學習國外推行全麵質量管理的經驗,找出了本廠在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處,如管理思想不夠係統,管理方法不夠完善,保證體係不夠嚴密等。因此,決定在全廠推行全麵質量管理,提高質量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廠裏先後成立了推行全麵質量管理領導小組和質量管理委員會,在基層設立專職或兼職的質量管理員,從上到下建立了比較健全的管理網。廠領導還在群眾中紮紮實實地進行全員質量管理教育,打好思想基礎;積極推廣運用現代數理統計方法,打好技術管理基礎;結合推行經濟責任製,製訂工作質量標準,打好考核基礎;廣泛開展質量管理小組活動,打好群眾基礎。從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五年,累計組織質量管理小組2684個,召開車間、分廠和廠級發表會638次,取得成果1184項,直接經濟效益達到3209萬元。先後有9個小組被評為全國優秀小組,18個小組被評為省級優秀小組,34個小組評為部(總公司)級優秀小組,772個小組被評為省局級優秀小組。高鋁分子篩微球催化劑質量攻關小組,經過兩年努力,使這種催化劑的活性、抗重金屬汙染能力等主要質量指標達到國際同類催化劑的水平,使每噸產品的成本降低了24.6%,一九八一年和一九八三年兩次被評為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
在博采眾長,融合提煉,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質量管理辦法的思想指導下,蘭州煉油廠在曆來重視科學技術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依靠技術進步提高產品質量,逐步健全了產品質量的技術保證體係;在多年狠抓“三基”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實、完善和強化企業的基礎管理,采取一係列措施,形成了保證產品質量的基礎工作體係;在堅持群眾路線和民主管理的基礎上,進一步調動和組織全體職工的積極性,推動企業全員、全部門參加質量管理,形成了以計劃作指導,質量為中心,技術進步為手段,全部門參加的生產經營綜合體係。
一九八三年九月,國家經委和中國質量管理協會授予蘭州煉油廠“國家質量管理獎”後,該廠又提出了“珍惜榮譽,大找差距,奮發上進,再攀高峰”的十六字方針,在管理工作中以全麵質量管理為主體,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以運用電子計算機為主要手段,逐步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現代化企業管理體係。他們用改革精神深化全麵質量管理,首先改革了質量管理機構,把全麵質量管理的科學理論與方法進一步滲透到企業各個部門,融合於各項專業管理之中,使之真正成為整個企業管理的中心環節,確保產品質量、工作質量和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其次,改革質量考核獎勵辦法,實行了“質量綜合效益值”的考核製度,把產品質量指標從與其他指標等同或平行的地位上升到了主導或前提的地位。截至一九八五年底,全廠煉油化工已有11種國家優質產品,17種總公司優質產品,33種省級優質產品。全年工業總產值中,優質產品率上升到56.8%。三是改進質量管理小組的管理方式,以小型化、多樣化為主,使質量管理小組活動在廣度與深度上都得到發展。四是廣泛應用電子計算機,促進管理手段現代化。從普及教育入手,舉辦計算機語言學習班,先後培訓1100餘人,經過一九八四、一九八五兩年的努力,已取得應用軟件成果160多項,分別在計劃、財務、質量、供應、生產、技術等管理部門投入使用。在生產過程的控製方麵,除已將電子計算機用於常減壓裝置生產過程閉環控製和質量監測外,一九八四年以後又在潤滑油調合、兩套催化裂化裝置局部巡回自動檢測和一套催化裂化管式加熱爐自動控製等項目上應用微電子技術。在質量管理方麵,用微型機建立了成品、半成品和餾出口質量管理係統,用計算機控製132種油品的質量檢驗,自動打印出廠產品質量合格證,進行各種統計計算和打印統計報表。此外,還用計算機進行相關檢驗,找出產品分析項目之間的經驗關係公式,用於檢驗化驗分析的準確程度或進行質量估計的預測工作。
五、抓基礎工作,樹文明作風
蘭州煉油廠從建廠起就十分強調尊重客觀規律,強調基礎工作的重要性,提倡科學文明的作風。
在新建裝置試運轉時,為提高職工技術素質,在全廠範圍內開展了技術練兵和“實戰演習”活動,提出在試運中要“把水當油煉”、“把死老虎當活老虎打”,“把‘洋相’暴露和消滅在開車之前”的口號。全廠轉入正常生產後,廠領導又提出了“打基礎,摸規律,學走路,穩步前進”的要求,強調把全廠工作的重點轉移到搞好管理、實現安全生產、平穩操作這一新的目標上來。為此,全廠開展了突破操作技術關,產品的質量高於設計指標、消耗和損耗低於設計指標關,以及學習管理新型企業的經營管理關的“破三關”活動。各單位發動群眾大練基本功,抓好職工隊伍的思想建設,普遍開始建立崗位責任製,健全各種管理製度,迅速建立正常的生產秩序。一九五九年開工的第一年,全廠就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國家計劃,並試製成功了26種新產品。
在六十年代初期,蘭州煉油廠學習大慶石油會戰經驗,主要是抓第一性資料、工程質量設備、技術練兵和崗位責任製等五項基礎工作。後來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發展為加強基層建設、基礎工作、基本功訓練的“三基”建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企業整頓,管理的基礎工作得到了恢複。從一九八四年開始,以國家經委提出的企業管理六項基礎工作(標準化、計量、信息、定額、基礎教育、以經濟責任製為中心的規章製度)為內容,重點抓好建立健全經濟責任製、標準化工作和信息管理,同時,繼續抓好“三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