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強基層建設。首先,堅持按高標準配備基層各級領導班子,把精兵良將配到生產一線擔任車間主任(隊長)和支部書記,形成主任、書記、工程師配套的領導骨幹力量,使基層的領導班子始終保持朝氣和活力。經過幾年的調整充實,廠直屬基層單位的副科級以上領導幹部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6.7%,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下。班組是企業的細胞,搞好班組建設是提高職工隊伍素質,加強基層建設的重要方麵。從一九八二年開始,蘭州煉油廠成立了班組建設領導小組,並從機關各處室抽出專人進行蹲點調查,製訂班組管理暫行條例和班組考核細則,對班組的職責和職權、思想政治工作、班組管理、勞動競賽、班組的組織建設、班組的組織領導等方麵都作了明確規定。為了促進班組管理不斷提高,廠工會按班組考核標準的要求,廣泛開展紅旗班組競賽,車間(隊)月月公布競賽結果,廠部每半年進行一次檢查,每年年終進行評比驗收,並規定建設紅旗班組達不到要求的,不能評為先進單位。各級組織還重視班組長的選拔和培養工作,作為關鍵環節來抓,分批輪訓班組長,提高了班組長的政治和管理素質。
其次,在隊伍建設方麵,廠黨委在“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教育中,結合實際,對職工進行“蘭煉精神”和“蘭煉廠風”的教育。“蘭煉精神”即奮發進取為國爭光的誌氣,艱苦奮鬥勤儉辦廠的傳統,嚴字當頭科學文明的作風,獻身石化愛廠如家的感情。“蘭煉廠風”即“高、嚴、細、實”。“高”,就是要按照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的要求和現代化大生產的客觀規律,思想上堅持高標準,管理上堅持高效能,工作上講究高質量,生產上追求高效益。“嚴”,就是要有嚴密的組織,嚴格的要求,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從嚴治黨,從嚴治廠,從嚴治車間,從嚴治班組。要嚴在工作標準上,事事講規格,處處講標準;要嚴在工作質量上,人人做事出手過得硬,項項工作質量全優;要嚴在製度上,有章必守,違章必究,人人平等,獎罰分明。要從領導嚴起,從機關嚴起,反對一切不正之風。“細”,就是把嚴格的要求、嚴格的管理和過細的工作結合起來,在思想工作中深入細致,反對簡單粗暴;在經濟工作中精打細算,反對大少爺作風;在管理工作中堅持嚴、細、準、狠,反對一粗二鬆,馬虎湊合;在服務工作中細心周到,反對粗枝大葉。“實”,就是要實事求是,理論聯係實際,善於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指示與本單位的實際結合起來,一切從實際出發,如實反映情況,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不圖虛名,不文過飾非。教育職工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個人三者利益關係,把個人的前途、命運同國家的興旺發達、同企業的進步發展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激發職工群眾的命運共同感、工作責任感、事業開拓感和集體榮譽感。
2.基礎工作是企業管理的基礎。在標準化方麵,成立了以廠長為主任委員的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下設10個標準化專業組,分工負責,逐步健全和完善各係統、各部門、各項工作的標準體係。全廠已建立各種管理標準和技術標準5000多個,使各項工作基本上納入了標準化的軌道。為了使各項專業管理標準化、高效化,還著重抓了管理工作程序的編製和實施工作,先後製訂了生產、計劃、新產品開發等10項管理程序標準,使這些管理工作的職責、職權、基本步驟、領導關係、信息傳遞順序和方法等都有了明確規定。在計量管理方麵,開展了計量管理升級活動,計量檢定原始記錄和計量儀器設備檔案台帳做到了齊全完整,能源、經營管理、質量管理、安全保護等方麵的計量器具配備率均達到100%,工藝過程計量器具配備率達到99.98%,一級能耗檢測率、綜合計量檢測率、在用計量器具周檢合格率和抽檢合格率也達到了升級標準,一九八五年通過國家驗收,獲得了“一級計量合格證書”。
3.始終注意抓技術業務的基本功訓練。對於各級領導幹部,主要普及現代管理和領導科學知識,提高組織能力;對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組織專業培訓和進修,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生產骨幹工人,主要進行中級技術培訓和操作合格的考核,在部分工種中實行取得操作合格證才能頂崗操作的製度。為了推動職工技術業務學習,每年組織一次技術練兵比武活動,設立技術練兵辦公室,負責組織檢查、考核、評比。一九八五年用四個多月的時間,在全廠開展了一次全員、全部門、全工種參加的群眾性練兵比武活動,舉行了包括60多個工種、崗位的綜合比武考核,參加考核人員占職工總數的93.8%。
為了推動“三基”工作不斷深化,蘭州煉油廠還堅持實行崗位責任製大檢查的製度。多年來,除“文化大革命”期間中斷幾年外,一直堅持每季度進行一次崗位責任製大檢查,並把檢查的結果同經濟獎罰聯係起來。由於堅持經常檢查考核,使基礎工作常搞常新,不斷得到加強。
六、注重科技進步
蘭州煉油廠於一九六○年、一九六五年先後成立了煉製研究所和專門從事煉油過程自動化技術研究的自動化所。到一九八五年,這兩個研究所擁有科技人員190多人,占全廠專業技術幹部的7.43%,擁有固定資產原值1181.9萬元,其中進口的先進儀器設備達400多萬元,基本形成了一個科研生產聯合體。煉製研究所圍繞發展煉油和“兩劑”新技術、新工藝,提高產品質量和開發新產品,每年都進行幾十個課題的研究試驗。為了適應煉油廠技術改造的需要,這個廠還建立了設計處,設計人員達120多名,在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蘭州煉油廠遵照中央關於“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開展了以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消耗、節約能源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改造。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五年,全廠通過技措渠道實現的技術改造有550項,直接經濟效益平均每年為1150萬元。
一九七九年夏,這個廠對生產的“龍頭”常減壓裝置進行了技術改造,完成了與電脫鹽裝置合並,調整換熱流程、增設渣油蒸汽發生係統等主要改造項目,使裝置的處理能力從原來每年250萬噸提高到300萬噸,每加工1噸原油的總能耗降低了30%。
繼常減壓裝置改造後,又於一九八二年對第二套催化裂化裝置進行重大技術改造,將原移動床催化裂化改造成為同軸式提升管催化裂化工業生產裝置。在設計中以“創一流水平,求最好效益”為目標,曾3次修改設計方案,將高低並列式流化床提升管催化裂化工藝改成同軸式提升管催化裂化工藝,采用了石油化工研究院研究成功的混煉渣油的加工工藝,並利用原框架安裝反應再生係統的工藝設備等。經過設計、施工、生產等各方麵的努力,克服了資金、設備製造、開工等一道道難關,裝置改造於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二日完工,並一次投運成功。改造後的這套裝置,是國內第一套同軸式提升管催化裂化大型工業生產裝置,同原裝置相比,具有加工能力大、產品收率高、能源消耗低等優點,工藝技術水平達到了七十年代中期的國際水平。改造後的裝置年加工能力提高40%,輕質油收率提高10%,能耗降低39%,年利稅增加4000萬元。這次改造是該廠曆史上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經濟效益最好的一次技術改造,受到了石油部和甘肅省人民政府的表彰,被評為一九八四年度全國26項優質工程之一。
從一九七八年開始,煉製研究所進行了稀釋冷凍脫蠟新工藝的研究。經過幾年的努力,取得了工業放大試驗的成功,使蠟膏中的含油量大幅度下降,為根本改變該廠石蠟係統的產品質量創造了條件。後又在酚精煉裝置進行了甲基吡咯烷酮精製潤滑油的新工藝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動化研究所在常減壓裝置進行過程自動控製的研究試點。經過多年努力,采用自己研製的數學模型和在線過程分析儀表,運用雙機分級電子計算機係統,實現了全裝置自動閉環控製。一九八○年通過部級鑒定,榮獲石油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該廠以兩個研究所和設計室為骨幹,實行專業科研攻關與群眾性科研活動相結合,積極推動技術進步,共取得通過部級鑒定的重大科技成果40項。其中,獲省級科技成果獎3項,石油部科技成果獎20項,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5項,獲國家發明獎2項,取得廠級以上技術改進成果242項。
催化劑製造技術也有了新的進步和發展。自一九六四年建成投產小球催化劑以後,工廠科研人員接連研製成功並投產了矽鋁微球、稀土Y型分子篩、13X分子篩微球、偏Y型分子篩等多種催化劑。一九七九年,他們對微球裝置進行技術改進,采用了先堿後酸的酸洗工藝,使高鋁Y型分子篩微球催化劑的質量基本趕上了荷蘭MZ—3催化劑。根據國外催化劑工藝技術發展的新趨勢,結合國內發展重油催化裂化的新要求,工廠又開始研究白土型分子篩催化劑,已在工業試生產中取得比較滿意的成果。
蘭州煉油廠自一九六二年生產蘭—104添加劑以來,根據發展潤滑油新品種的需要,又研製成功烷基水楊酸鈣鹽清淨添加劑、烯基丁二酰亞胺無灰添加劑,並先後建設了蠟裂解、丙烯四聚、聚異丁烯、烷基酚等原料裝置,相繼投入工業生產。與此同時,還開展了新型防鏽添加劑的開發研究,試製和生產了蘭—708、蘭—703等防鏽添加劑和6種防鏽複合劑,以此發展了防鏽汽輪機油、儀表封存油、防鏽潤滑兩用油等10多種新油品。
此外,蘭州煉油廠還注意發展煉油廠機械儀表製造技術,為煉油工業提供先進高效的設備和自動儀表。機械分廠從試製無縫彎頭、合金彎頭、合金吊掛等煉油廠加熱爐配件開始創業。一九六四年試製成功了國內第一台雙動滑閥,截至一九七六年共生產266台,供應各兄弟煉油廠催化裂化裝置。從一九七五年以來,該廠還在國內首先試製成功了具有先進水平的Ⅰ級和Ⅱ級煙氣輪機、提升管滑閥、高溫塞閥、高溫蝶閥和高溫平板閥,為提升管催化裂化裝置提供了配套設備。一九八三年又試製成功開采稠油的關鍵設備五柱塞泵。儀表分廠從一九六三年在國內首次研製成功具有當時先進水平的氣動Ⅱ型單元組合儀表之後,一九七○年研製成功石油鑽井泥漿自動分析儀表,結束了依賴進口的曆史。一九七七年,研製成功的氣動Ⅲ型單元組合儀表正式投產,並向朝鮮、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國成套出口。八十年代以來,該廠除積極探索試製電動儀表外,又試製出了油品化驗室使用的餾程分析儀、凝固點自動分析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