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步:低姿態求生存(3 / 3)

經常被牛津人引用的有關盡職盡責、誠實守信、拚命工作的典範就是19世紀50年代愛丁堡大學的喬治·威爾遜教授。

威爾遜的一生極為坎坷,但他樂觀豁達,勤奮工作,表現出驚人的藐視困難的勇氣和罕見的樂觀精神。

幼年的威爾遜是一個聰明活潑的小男孩,但他的身體十分虛弱,一直疾病纏身。早在17歲那年,他就痛訴自己精神憂鬱並且有失眠症,當時他認為這是脾氣暴躁所致。他對自己的一位朋友說:“我想我活不長久!我的元氣已經衰竭,我的身體很快就會垮下來。”一個正當青春年少的小夥子說出這樣的話,真是令人心痛欲絕。但他從來沒有給身體以較好的休養機會。他刻苦學習,參加各種競賽,用腦極為過度,他突然之間從事大量的體育鍛煉,結果非但無益反而有害。他到高原地區進行長距離的跋涉,這使他精疲力竭,他隻好在身體並未恢複的情況下又回到腦力勞動上來。

有一次,威爾遜在斯特林附近進行了50英裏的強化步行,結果他的一條腿受傷了,回到家後,他病倒了。踝關節極度膿腫,痛苦異常。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隻得作了截肢手術,他的右腿永遠沒有了。麵對這一切,威爾遜一如往常地投入了工作,他不停地寫作,演講,教化學課。不久他患了嚴重的風濕病,雙眼紅腫,醫生給他拔火罐,讓他吃秋水仙的種子散寒,叫他在酷熱的環境中接受治療,這些都使威爾遜很難忍受。當他不能寫作時,他就繼續準備演講,他一遍又一遍地在妹妹麵前練習演講。無窮的痛苦使他日夜不得安寧,他隻得借助於注射嗎啡入睡,當時他真的處於衰竭狀態,更令他煩躁不安的是,這時肺部又出了毛病,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威爾遜並沒有被病魔製服,他仍然堅持每周給大學生們演講,盡管作大型演講是一件很費精神的事情,但他從未缺過一次。

27歲的時候,威爾遜每周演講的時間都是十幾個小時,演講的時候他的身上還掛著泄液線,身上的水疤傷口曆曆可見。他習慣於把這些水疤傷口稱為“知心朋友”。“死亡的幽靈”時時在他心中徘徊不去,他深深地感到自己的有生之年已經不多,但他並沒有半點的傷感和痛苦之情。他仍然像往常一樣充滿活力、充滿希望,愉快地工作著。在肺部缺血,身體極為衰弱的情況下,他才不得不中止工作。但經過一個星期的恢複之後,他又立即回到工作崗位上來。這時肺病已經相當嚴重,使人腦痛的咳嗽讓威爾遜很不舒服,但他仍然照常演講。由於跛了腳,有一次他摔了一跤,當他努力掙紮著爬起來時,由於手臂用力過大,肩膀的骨頭折斷了。這一連串的摧殘非但沒有使威爾遜倒下去,反而使他愈加堅強。他奇跡般地從這些不可思議的痛苦和疾病中恢複過來了。在經過千難萬苦之後,威爾遜心靜如水,他每天精神抖擻地工作,好像一個人有幾個人的精力,他的行為感染了許多人。但他自己心裏清楚,他的歸期就在眼前,他最大的憂慮就是要在家中、在熟人麵前隱瞞自已的病情,這才是他難以言說的痛苦。

他像從前一樣照常上課。有一天,在給藝術學院的學生上完課後,他躺下來休息一會兒,突然血管破裂了,他猛地醒來。這次血管破裂引起大量出血。但威爾遜並沒有像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那樣忍受無窮的絕望和痛苦,盡管威爾遜深深地知道自己的歸期指日可待,死神隨時有可能召喚他。他像什麼也沒有發生一樣,照常回到了講台前。第二天,他以驚人的毅力又上完了兩次課,準時完成了自己的受雇期。過度的勞累引起了第二次出血,每一次這樣大出血,都使人感到無限的絕望和蒼涼,但他很快又恢複了平靜,坦然地麵對死神的微笑。這一次大出血使他的身體極度衰竭,但他又一次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在恢複期,他被任命一個更重要的公共職務——擔任蘇格蘭工業博物館館長。這一職務意味著他得付出比上課更多的勞動。他以技術學教授的身份擔任了這一重要職務。

從此以後,這個“可愛的博物館”(威爾遜這樣稱呼它)就耗盡了威爾遜的全部剩餘精力。在致力於收集各種模型和標本的同時,他還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給貧民兒童免費學校、貧民兒童教堂和醫學界傳教協會上課、演講。無論是精神還是身體,他都得不到休息。“為工作而死”是威爾遜追求的目標。

1859年的某一天,他像往常一樣從愛丁堡大學作完演講後想回家去,這時他感到胸部一陣難以忍受的痛苦,他已無法爬上樓去。醫生立即趕來檢查,他的肺部發炎,胸膜炎發作,因此,胸部疼痛難忍。他那早已衰竭的身軀根本無力抵抗這麼嚴重的疾病的侵襲,他終於安靜地倒了下來……

在逝世前4個月,他是這樣表達自己的心跡的:“我從不奢求不該擁有的名譽和稱讚,但我時刻在努力,以求自己的講演能讓聽眾滿意。真的,在我看來,職責是一個有千鈞之重的字眼,在我的眼中,它高於一切。”

遵循內心道德的律令,立即將道德良心付諸行動,並抵禦來自本能欲求的襲擊,乃是做到道德自律的一種本質性要求,這對於每一個人的良好道德的形成也是絕對必需的。要養成積善修德的習性,戰勝邪惡欲望的引誘,擺脫肉體感官的誘惑,除去生而具有的自私自利之心,需要花費長久的努力。在這一點上,沒有持久的精神,沒有頑強的毅力,是難以收效的。但一旦養成習慣,能自覺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一切也就容易了。好的習慣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自己的生活範圍內完成自己的職責。隻有職責才是真實的,除了完成生活的職責,世界上再也不存在任何真正的行動。職責是生活的最高目標和目的,在一切快樂中,最真正的快樂來源於對生活職責業已完成的意識。而且,這種快樂是最令人滿足的,是最不可能讓人後悔和失望的。

五、順境而生,做新生代的“蒲公英”

一個人不可能總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環境也會時常發生變化,如果不會適應環境的變化或者適應新環境,則隻能歸於失敗。相傳在洛杉礬生活的中國人總遭劫匪,是中國人比美國人或其他國家人更富裕、更有錢嗎?非也。究其原因是國人的適應性太差。因為美國社會崇尚自然和高效率,所以一般美國的人並不戴名貴的首飾或物品,身上也不攜帶現金,出門消費用信用卡支付,才去洛城的中國人很難適應這一習慣,女士們總是把名貴首飾戴在身上,而男士們除了戴金表外還隨身攜帶大量現鈔,似乎不這樣就不足以顯示自己富有似的。其實說穿了,在美國的中國人中富人還真少得可憐。鋌而走險的歹徒也許估摸到了中國人的這種心理,所以頻頻襲擊中國人。當然,這裏麵還有其他因素,可不適應新環境是其中的最大因素。一個人要想營造成功人生,一定要有適應環境變化以及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否則必將遭遇青蛙或洛杉礬華人的命運。我們應該如何學會這種適應能力呢?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如何練就這種可塑性呢?下麵我們將從工作環境。生活環境以及社會環境三方麵來論述這個問題。

1適應工作環境

有人說:“樹挪死,人挪活。”還有人說:“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其中盡管有諸多合理的成份在裏麵,但總感覺仍然是個人的適應能力欠佳之緣故,是金子總會發光,至於什麼時間發光完全看個人的適應能力問題。就拿B的親身經曆來說吧。

B大學畢業後去了一家外資企業,和他一起加盟的還有不少才華橫溢的大學生,可不到半年就有人開始跳槽,到B考上研究生離開公司時,和他一起去的已差不多走完了,而他們頻繁地更換工作也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多少收益,因為外企的加薪製完全是看你能否為公司發展做出貢獻來定的,不要說加薪了,幹不到一年就離開公司的人連年終獎金都拿不到,那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有人說,不斷跳槽可以鍛煉人生存和適應能力,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代價也稍嫌偏大。如今,還有一些人在不斷跳槽,似乎這東西也有“成癮性”。他們動輒就拿“美國人怎麼怎麼”來嚇唬人,真不知道這種超前意識給他們帶來了什麼好處。一生之中換幾個工作環境不足為奇,而一年之中就更換幾個,連美國人自己都感到吃驚。

這明顯是一種適應能力的問題,那麼應該如何適應工作環境呢?

(1)不要過分看重自己

才參加工作的不少大學生,總是躊躇滿誌,渴望在好的工作崗位上一展自己的才華,因此大多數人都要求工作單位考慮自己的專長,其實仔細想想,這恰恰是沒有自信心的表現,為什麼除了專長就不能做點別的什麼,要知道你自己所謂的專長其實並不一定是用人單位所期待的專長,用人單位往往更注重於考察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和對不同崗位的勝任能力。說穿了,用人單位更期待那種一專多能的人才,在機會合適的時候才考慮你的專業。大多數情況下是用你的非專業才能。當然,大學生綜合素質不高,與我國的教育體製有一定關係,專業麵過窄造成了這種狀況,但是總有一部分人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所以成功最終歸於他們。難道這也是天意?這難道還不值得那些自命不凡的所謂天之驕子們深思嗎?

即使是真正的才子,真有一技之長,也不要期待能一步到位,因為開始的工作對於以後幹本專業將起著良好的鋪墊作用。這是許多工作多年的人們經驗的總結。

素有某大學新聞係“才子”之稱的沈某,在大學期間已經小有名氣,不時有作品見諸於報端,有的甚至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大學畢業後,他如願以償地分到了一家大的報社。他個人認為以他的才能,肯定會被分到“新聞部”,至少當記者。可是分配方案讓他好生失望,他被單位分到總編辦公室工作,其實領導這樣做是為了考察他的綜合才能,讓他盡快熟悉報社運作的全過程,可他卻埋怨領導不具慧眼,結果可想而知。如果領導大度愛才,也許會重用他,假定遇到另外那種領導,有他倒的媚。

還有某著名審計學院的趙某,沒畢業之前因其才華出眾而被某檢察院檢察長看中,畢業後令人羨慕,進了該檢察院,他滿以為檢察長會安排他進反貪局工作,讓他一試身手,懲治貪官汙吏,可沒想到檢察長卻讓他先留在院辦公室工作,幸虧他適應能力極強,把辦公室裏的工作弄得井井有條,一年後他如願以償地進了反貪局,據說工作仍相當出色。

因此,對於才參加工作的人來說,過分看重自己是不足取的,關鍵是要別人看重你的才能。

(2)切忌好高騖遠

有的人也確實很有才氣,對自己手頭的工作也能夠勝任,可總以為自己沒得到重用,總以為自己的付出與收入不成比例,因此當聽說某某到什麼單位拿了多少錢和升了什麼職時,便也跟著頻頻跳槽,幾年下來工作換了一個又一個,仍然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單位,白白浪費了幾年光陰,要知道許多資曆與經驗要在工作的過程中才能積累,需要相對穩定的工作環境,老是這山望了那山高,終難有所收獲。

有一個博士生,國內博士畢業後,她如願以償地拿到了哈佛大學的獎學金去攻讀博士後,兩年後她又到了牛津大學做訪問學者,牛津生涯還沒結束她又到了倫敦大學做客座教授。在常人看來,她已經實現了極大的成功,一定是國內許多用人單位仰慕的人才,可當她回國找工作時,卻沒有一家合適的單位願意要她,更不用談什麼人才了,原因是她在國外多年中,因頻繁更換工作崗位而使自己所從事的研究不成體係,也沒有發表什麼有價值的論文,而她的許多同學,有的隻在國外名氣不很大的學院做研究,卻因成績卓著而入選了中科院的“百人計劃”。要說她算夠有“才”的人了,可是就因為她對現狀不滿而使自己的才華白白流失,不知道她現在難過的同時,有沒有考慮過這些?

當然,絕對不是主張一個人非要在一個地方幹一輩子,因為那樣有時會限製一個人潛能的最大發揮,包括我自己,也是希望能夠在工作一個階段後換個工作環境,去迎接更大的挑戰。但是,在換工作環境之前一定是感覺到自己已經盡職盡責了,如果再不離開就難以進步了,隻有在這種情況下,更換工作環境才是合適的。

難以勝任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不得不更換工作環境。那是由於能力上欠佳而被公司老板開除,當然這裏麵有多方麵的因素,這樣的人不得不頻繁地更換工作崗位,也許他們真該認真考慮一下,這樣下去會有什麼結果。

2適應生活環境

前麵提到了我們的同胞在洛杉礬頻頻遭遇搶劫,究其原因是難以一下子適應一個新的環境,而青蛙被燙死則是由於自己對環境的變化不適應的結果。我們中許多人都不乏這樣的經曆,到一個陌生環境裏吃不好,睡不好,有的甚至還生了病,還有一些人因為總是拘泥於以前的狀況,對於新發生的一切覺察不到,就像青蛙一樣,被環境所逐漸淘汰。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去克服這些壞習慣呢?

(1)入鄉隨俗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習慣和風俗,如果你希望到一個新地方去發展,你可千萬不要輕視了這一點。舉個淺顯的例子吧,假若你想去東北開個菜館,你可以不全賣東北菜,但最起碼的東北四大燉菜你可一定要保留,並且一定要請當地人做菜,假若你想靠什麼湘菜或其他什麼菜在東北站穩腳跟,那你壓根就在做夢。因為東北人最愛吃的就是燉菜,哪怕是東北亂燉也比你那精工細做要美味得多。另外,再加上東北燉菜實惠,而南方菜係講究味道,份量較少,自然難以被東北人們接受。再比如,因為東北人豪爽、講義氣,所以你隻要服務態度好,他下次肯定還會光顧你的菜館,而假若你態度太差,即使給予他一定的打折,他也未必下次再來,因為他會認為你不夠義氣。

同樣道理,你要想在四川開菜館,假若川菜不十分拿手的話,你一定會虧得血本無歸。

由此可見,了解風土民情,對於開拓自己的事業至關緊要。說到入鄉隨俗,禁不住又要提洛城華人的遭遇了。其實不僅僅是在洛城,就拿我們國內人來說吧,你總不能到了西藏還對喇嘛不敬,到了北京還滿口方言,這隻能讓你四處碰壁,惹盡麻煩。

如何才能了解風土民情,做到入鄉隨俗呢?首先得多讀書,到一個地方之前,先找出與當地人生活習慣相關的書籍來讀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其次是要多走動,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走的地方多了,見識自然就多,有些東西是書本上學不到的,必須實地考察才能有所收獲,再一個方法是多向別人請教,不知者不為過,不懂裝懂的人遲早會碰壁。

(2)與本地人交朋友

史書上記載,楚國人範螽到山東做生意時,把賺取的許多錢分給了當地的百姓,結果他的生意越做越紅火,最後乃至“日進萬金”。範螽為何要這樣做,這正是他取得成功的關鍵,一個外鄉人到一處做生意,如果不籠絡本地的人甭說你賺他們的錢了,即使不賺錢還有人想找茬欺負你。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總容易受到冷遇。因此,假若你想在陌生的環境裏有所作為,最好要有幾個本地朋友,他們不但可以及時地給你反饋信息,更重要的是告訴你一些在此地發展的注意事項。

(3)不要鋒芒畢露

到異地做事還應該藏起自己的鋒芒,咄咄逼人者隻會給自己添麻煩。每個地方都有一些地方保護勢力,鋒芒太露會危及他們的利益,當然會引起當地人的不滿,因此真正聰明的人還懂得有所保留,慢慢取得他人的信任。

以上幾條是說我們應如何適應一個新的環境。學會適應生活環境,還應該會適應環境的變化。自然的物種越來越少就是因為人為的破壞使得許多生物難以適應的結果。人類雖然是自然界的高等智能動物,但有時也會對周圍生存環境變化不太敏感,這也嚴重地影響了他的事業的拓展。如何才能克服這種狀況呢?

(1)未雨綢繆、居安思危

中國人有個通病,大多數樂於安於現狀,而美國人則居安思危,總感覺危機要來臨,因此一生都在奮鬥,其實我們的生活和美國人不知道差多少倍。我們不能把這些都歸為我們國民性中的劣根,這其中包含著許多因素,曆史的、文化的、現實的等等。

小D大學畢業後進了一家不錯的公司,總覺得還不錯,因此便有安於現狀的想法,可後來上司教育了他,說假如感覺不到提高的話便肯定在後退,在這個競爭年代裏,後退的結果隻能是遭到淘汰,因此他才決心進一步深造。他同班的大學同學,好多人仍在國營單位分那少得可憐的一杯羹,真不知道萬一這杯羹突然打翻了他們該咋辦?

成功的人生總是不斷進取與創造的人生,未雨綢繆,居安思危應該成為他們的座右銘。

(2)把成功作為一種信仰

隻有把成功作為一種信仰,時刻不忘成功的人才會不斷進取,才不會受製於生活環境的變化,他時時刻刻都能感覺到並預測到環境會發生什麼變化,在他心中隻有一點是曆久不變的,那就是成功人生的信條。他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克服生活中的不利因素,並對於可能發生的變化采取積極可行的防範措施,而不是消極等待。他們的人生道路一定越走越寬的。

3適應社會環境

人是這個社會的一個分子,社會對每一個人都會產生多多少少的影響。當然了,有正麵影響,也有負麵影響。我們不能總祈求正麵影響而埋怨負麵影響,相反我們應該學會適應這些影響。

的確,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的社會製度還很不完善,還存在種種弊端,比如以權謀私,任人唯親,鯨吞公款,仗勢欺人,徇私枉法等等不正常現象。可是如果老是盯著這些陰暗麵又怎麼能行呢?人類社會已經發展了幾千年,但總的來說是朝著良性和健康的渠道向前發展。人們正不斷拋棄一些壞的阻礙社會進步的東西,社會正一步步地向著理想的方向,向著大多數人期望的方向發展。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一個極其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不能奢望一蹴而就。我們必須認清這個道理,我們必須學會去適應。

(1)尊重曆史與現狀

經常聽到有人發牢騷,說當今社會如何糟糕,如何不公平等等。如果反問一句:“你有辦法解決嗎?”大多數人啞然,然而還有少數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說“假若我是國家領導人,怎麼怎麼?”雲雲。同這樣的人爭執真沒什麼勁。難道說別人都不如你嗎?其實情況剛好相反,假若這樣的人一朝得誌,那一定是社會的悲劇,別說他自己的劣根未除,即使他能像俄總統葉利欽那樣鐵腕,人們也絕對不會支持他。我們主張的是穩定,隻有在穩定的社會環境裏,個人的發展才有保障。

其實那些老是抱怨社會陰暗麵的人,壓根兒就是不懂曆史,總是拿國外和我們比,殊不知國外的發展經曆了多少年,他們從前還不如我們。打個比方吧,一個生在窮人家的孩子和一個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他們的發展軌跡該怎麼比?就拿讀書來說吧!窮人的孩子讀著書還得想著下頓飯能不能吃飽,而富人家的孩子早在想要多方麵發展成為多麵手了。所以貧富差距造就了他們絕大多數人不可能平等。即使有少數窮人的孩子靠著自己的努力成了才,那和我們國家勒緊褲帶造出原子彈又有什麼兩樣,我們能一下子生產出那麼多航母,那麼多F-18戰鬥機嗎?所以我們不可能樣樣都和發達國家攀比,我們正在向人家學習,這有一個過程。認不清這一點的人徒有一腔憂國憂民之心。

有人說,社會的成功建立在個人的成功基礎之上,我們大家都好了,社會自然也就好了。假若你仍然不明白,你不妨反問自己:“到底你能怎麼改變現狀?”如果無能為力,那麼就拚命工作,為社會多做貢獻,大家都這樣的話,現狀終將成為曆史。

其實,我們的社會還是有許多值得肯定的方麵,隻不過電視或新聞報道老是歌頌正麵,造就了人們的逆反心理。我們的綜合國力在當今世界也占據前列,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市場經濟逐漸形成,社會弊端逐漸根限,反腐敗力度越來越大,中國的國際地位正日益提高……且不說拿這些和解放前比,就和10年前比,甚至和5年前比我們都能體會到變化是多麼深刻,否定這些成果就是不尊重曆史,連曆史都不尊重的人是難以實現個人成功的。

(2)逃避現狀難成功

還有一部分人不敢正視現實,總想逃避現狀,這主要表現在一些懷才不遇的人和一些出眾的高學曆人員。他們渴望一步登天,即想方設法出國,主要是去美國。每年出去的這方麵人才不下10萬,回來者3萬,我們並不是不主張出國發展,可假若心中沒有個信仰,盲目出國,也未必會有什麼成就,即使取得了什麼成就,也會陷入無人喝彩的尷尬局麵。你可以改變你護照的顏色,可你卻無法改變你的膚色,你更不能改變你的遺傳基因,你可以改變你的價值觀,可你卻難以實現心中的理想。許多國人在美國,他們都拿到了美國的綠卡,可他們生活得並不幸福,工作壓力太大,種族歧視嚴重,付出和報酬不成比例,各方麵都不穩定,為了生活得不斷拚命賺錢,根本就沒有幾個人從事科研或幹一番自己的事業,他們也渴望能夠回來報效祖國,可由於專業丟得太多竟沒有單位願意要他們。這的確是可以反映出在美的綠卡族們的心態,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使他們的人生發生了嚴重錯位,根本無法去營造成功。逃避現狀的結果隻能使他們半生漂泊不定,當然我不否認有少數人在美國取得了成功,可那畢竟是外國,畢竟少了許多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3)明天會更好

現實終歸是現實,弊端一下子難以克服,這些都是正常現象,隻要堅信一條“明天會更好”,隻要心中充滿希望,現實也沒什麼可怕的,陰暗麵也沒什麼大不了。成功的道路多的是,鍥而不舍的人終將會有收獲。

其實那些個對現實牢騷不滿的人恰恰是一些心理不平衡的人。比如他們常常想,某人賺了錢,某人升了官,某人買了車,某人出了國等等,我本來比他們都強,可我卻不如他們風光!這種心理不平衡本來是人之常情,聰明的人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追求新的平衡,靠自己的努力通過正當奮鬥去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牢騷不滿的人整天怨天尤人,這些人一旦有了機會,必然會不擇手段,不顧道德約束去追求那些東西。正是這些人造成了社會的陰暗麵。這樣的人真該認真反思自己的品行才對。

有一句歌唱得好:“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要做就做最好。”我們不要一味去埋怨,我們更應該多想一想,我們到底為社會做出了些什麼?我們憑什麼祈求社會給我們以大的回報?假若你真的付出了,早晚總會得到回報,即使自己得不到,也可能會給自己的親人造福,既然來到這個世上,既然想成就一番事業,就讓我們做得更好。

其實,我們的社會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這變化被稱為是一次革命,牢騷不滿適應不了現狀的人也許真該慶幸了。正在進行的經濟體製和政治體製改革已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傳統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道德觀念,法製和法規不斷健全和完善,“大鍋飯”再也吃不上了。市場經濟正日益形成,民主進程不斷加快……這一切才是真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