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變你的態度。
要想創意思考,你首先必須徹底拋棄舊習,拒絕維持現狀。事不分大小,從變換午餐的新花樣到測試公司由來已久的問題解決方案,都可以有變化。換句話說,有創意的人接受風險。不冒一些風險、跌幾次跤,不可能有所進步。
2.改變錯誤的態度:
我們都是這麼做的;
這個要花太多時間;
這個要花太多錢;
那個不屬於我分內的工作;
我們向來不這麼做;
你可能說得對,可是……保持現狀就已經很不錯了;
正確的方法應該怎麼做?
這樣做對嗎?
專家怎麼說?
3.采取正確的態度:
我們試試看這個方法,看看會有什麼結果?得失如何?
我們一直沒有時間好好想一想這項計劃,但總是有時間糾正錯誤;
長遠來看,我們會省多少錢?如來這裏賠了,什麼地方可以再賺回來?
我很高興能有這個機會;
如果我們試著去……結束如何?
最壞的結果會是什麼?
你說得很對,而且……還有什麼地方可以改善的?
比較好的方法應該怎麼做?
這樣行得通嗎?這是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這件事可能非常有趣;
專家知道什麼?
4.用眼睛思考。
拿一張白紙出來,在中間寫上你要思考的主題,圈起來,然後放輕鬆。把心裏閃過的任何點子(不要刻意去想,讓它自然產生),畫到叢集圖上,把每個點子圈起來,再把相關的圈圈連在一起。
記住:能否創意思考全在於你:不論你認為自己行或不行,都對。
三、舍不得孩子,怎麼套得住狼
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默默無聞,苦苦掙紮,從根本上講,乃是他們的心底害怕成功,因而不敢選擇成功。
曾經有這麼一個人,他的經濟情況十分窘迫,他的太太也有很多委屈,說是不敢走出門外,因為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情況確實令人灰心。後來別人給了這對夫婦一本書,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他們突破某些想法。這位太太瞥了一眼說:“我不看這種東西,裏麵沒什麼可看的。”做丈夫的則說;“我要看,你瞧著吧。”結果,先生開始有了不同的想法,他展現出一種全新的生命力。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對夫婦就買了新房,家具全部更新,甚至還有錢買了一部新車。
人們並沒有給這位先生任何金錢上的資助。當然,就他當時的情況來看,錢對他一定有用。然而,錢隻能暫時助他一臂之力。關鍵是把他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使他能運用思想的力量來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這也正是其他想提高自己經濟能力的人所需要做的。如果不從根本想法上改變,我們永遠別想改善現狀。因此,我們要不斷告誡自己:我一定能成功!
有一個年輕人,他的生活一直處於苦苦掙紮中。他已失業很久,後來,才好不容易找到一份不足誇耀的工作。這個年輕人已經結婚生子,而他竟敢對自己說:“我不要有錢。”他每天都設法存下幾塊錢,希望將來有一天能送他兒子進大學。他知道應該存錢留作兒子的教育費,這是他的明智之舉。用“苦哉”二字實不足以形容他的困境。他不肯上電影院,不肯涉足比較像樣的餐館,怕太貴。不去聽音樂會。他也沒有能力帶家人出去度假。因為他花不起這種錢,像這樣一個人,他竟對自己說:“我不想有錢。”
你還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永遠在鬧窮嗎?他們沒有想通,是他們自己甘於過窮日子。他們沒能認清自己有選擇的權利。節儉並沒有錯,有很多人也的確必須節省,否則日子根本過不下去。但這類人同樣也可以發揮威力,做出良好的選擇,大可不必把美好的事物全然拒之於門外。
然而,我們每天聽到的卻是這樣的話:“我很喜歡那個東西,但是我買不起。”“我買不起”、“我花不起”。沒錯。你是買不起,但不必掛在嘴上。隻要你不斷地說“我買不起”,那你一輩子就真的會這樣“買不起”下去。選擇一個比較積極的想法。你應該說:“我會買的,我要得到這個東西。”當你在心中建立了“要得到’、“要買”的想法,你就同時有了期待,就在心裏建立了希望。千萬不要摧毀你的希望,一旦你舍棄了希望,那麼你也就把自己的生活引入了挫折與失望。
有一個一文不名的年輕人,他說:“總有一天,我要到歐洲去。”坐在旁邊的朋友一聽此話便笑了起來:“聽,這是誰在講話呀?”20年之後,那個年輕人帶著妻子果然去了歐洲。當時他並沒有說:“我想去歐洲,就怕我永遠花不起這筆錢。”他心抱希望,希望就給了他動力,促使他為了要去歐洲而有所行動。假如你說:“我花不起”。那麼一切就會停頓,希望沒有了,心智遲鈍了,精神也喪失了,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讓自己相信事情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我們。懂得運用“選擇的威力,”則能帶給我們希望。力量、勇氣,使我們能夠力行不輟,去獲取我們真正想得到的東西。
貝爾發明電話之前,“電話”本來隻是他心裏的一種想法:電燈泡在發明之前也隻是愛迪生心中的一個想法。洛克菲勒在他還一文不名的時候曾說過,“有一天,我要變成百萬富翁。”他果然實現了願望。所以,你應該了解:一切你想要得到的東西在還未實現之前,本來都隻是一些想法。你的經濟情況也一樣,先要有想法,然後才會變成現實。想法改變了,外在改變也會隨之而來。這可是一條永遠不變的法則!如果你經常說“我付不起”。“我永遠得不到”、“我注定是受窮的命”……那你就封閉了通往自謀幸福的路,隻有不時進行選擇性的思想,才會改變想法和現實,必要的時候,不妨運用一下想象力。你不會失望的。以前不敢奢望的好運會降臨,生命會有轉機,你的生命會出現一種嶄新的麵貌。
這種威力——即選擇的能力,如果運用得法,將能使生活盡如人意,其效果屢試不爽。有一個年輕人,他有一條極其不尋常的經驗:他發現每當他存足了20000塊錢,就有事情來了,諸如一些小小的意外、不測的麻煩……總之他的存款老是無法突破20000塊錢。我敢說這個年輕人一輩子都解不開這個結,除非他開始運用選擇的威力,以不同的看法來麵對這件事。
還有一個年輕人,是個萬事通,他會的事情很多,所做的事,也樣樣成功,可是奇怪得很,他從來都賺不到錢。大家都不懂到底為什麼。他有野心,也很有人緣,個性也很開朗,就是金錢上,始終不得意。後來,他終於發現毛病出在哪裏了。原來問題就出在他老是說:“我樣樣都行,就是賺錢不行。”這種想法害了他,隻要他想通了這一點,情形就會改變。他開始改口說:“我什麼都行,賺錢也不例外。”結果不到幾年,他的經濟情況就有了起色。他果然賺到了錢。自此以後,他的經濟情況一帆風順。本來這個人很可能是一輩子都是樣樣能幹,就是不會賺錢;但由於後來他領悟到他所“選擇”的是一條思想上的歧途,並設法糾正,他的經濟情況就此便有了好轉。發揮“選擇的威力”會帶動出更強、更有效的賺錢能力。
雖然我們控製不了環境,卻能控製積極的態度和思想,這也是我們一生成敗的關鍵,掌握了這個原則便能成功。
對我們一般人而言,必須承認外在環境不是我們所能控製的。這是事實,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可以控製、掌握自己的思想,借助對思想的掌握,亦即借助選擇正確想法所產生的力量,我們也就間接掌握了外部環境。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在戰爭發生的時候。年輕人被征召入伍,在這種時刻他毫無選擇餘地。於是入營受訓,隨時準備待命行動。這期間,除了聽命於上級的指示外,別無選擇。他“必須”奉命行事。而惟有內心的思想不必受製於人,他仍然保有選擇自己想法的自由。如果此人他要這麼想——我不會活著回來、我會變成殘廢……,到頭來如果他真的遭此不幸,也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反過來說,不管是一個普通人或是一個戰士,都可以借助選擇的威力來保護自己。英國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的羅森,在他的著作《探討生命》中記述過一段軼聞:世界大戰期間,惠特塞上校帶領的一支英國軍團,曆經4年多的長期戰爭,竟無一人死亡。他之所以能創下這種空前的記錄,全靠該團的軍官與戰士同心同德,定期默誦聖詩第91首,這首詩篇一向被稱為“祈安詩”。這是“選擇的威力”發揮到頂點的一個例子,這種例子雖屬空前,但別忘了這是人所具有的一種最偉大而神奇的威力。
我們都知道時機有好有壞。有些人連景氣的時候都難以為生,更何況是不景氣的時候?其最大的原因在於未能利用這種偉大的力量——選擇的威力。不景氣時,大部分的人隻會束手無策。灰心喪氣,坐待政府當局的救濟。然而,也有些人就懂得利用這種選擇的威力,在不景氣的時候也有所作為。有很多大事業即是在所謂不景氣的情形下創建的,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創業家不信邪,他們不顧一切地向前闖,因而成功了。其實不景氣比景氣的時候有更多的機會——你所需要的創業資金會少一點,人力也較便宜,競爭也不會太激烈……更重要的一點是,不景氣是會產生太多喪氣的失意人,因此,一個有點鬥誌的人也就比較容易出頭,不必拚得頭破血流。
在某個不景氣時期,有一個生意人,一直覺得他的生意之所以做不好,原因就是“不景氣”,他覺得除非市麵有改善,否則他的事業也不會有轉機。就在這所謂最不景氣的時候,有一天他走到一個購物區,看到有兩家肉店,相距不過十多家店鋪,其中一家忙得不亦樂乎,很多顧客在等待,而另一家卻幾乎不見有人上門。這其中就有問題了。不景氣確實存在,然而就在同一地段的兩家肉店,一家可說根本感受不到不景氣這回事,另一家卻幾乎難以維持。這個年輕的生意人決定要研究一下這件事。他先上第一家肉店,已經有很多客人等在那兒,他一進門,老板就招呼說:“您好。”態度非常友好,“我現在正忙,請稍等,我馬上來。”他對每個客人都是這樣客氣,他很熱心地為顧客服務,他會給他們建議,但是絕不自作主張。交易愉快地完成了。過了幾天,年輕的生意人到另外一家肉店去,老板大著嗓門問他:“要什麼?”買肉的時候,老板不給客人想買的肉,反而硬向人家推銷他認為人家“應該”買的那份。態度很壞,而且隻對眼前的利益有興趣。講到這兒,你應當能很快地領會到“選擇的威力”何在。第二個肉販把生意不好歸咎於不景氣,結果他倍嚐不景氣的痛苦,他對待客人的態度既惡劣又不講到第一個肉店老板則認為生意好壞在於自己,在於自己是不是公道。合理,在於自己是不是態度好、服務好。結果不景氣對他毫無影響,他的“選擇”是正確的。另一位沒有生意可做的仁兄卻做了錯誤的選擇。能夠覺察到選擇的威力,人就能充分發揮生命的價值;而未能覺察到這種力量的人,生命則成為一種負擔。這個例子說明選擇的威力有助於激發致富的能力。
上述那個年輕的生意人,在對兩家肉店之間的差異做出一番調查後,第二天回到他自己的辦公室重新開始工作。這一次,他選擇了另一種觀點——他深信事在人為,而不在於時機的好壞,也不在於政府當局的措施。他開始做廣告,大力開展推銷活動,並針對形勢采取應變措施,修正產品的售價。沒多久,便漸漸忙碌起來,生意開始好轉,他又賺錢了。形勢未變,變的是他自己。正是這種抉擇的威力使他保住了事業,站穩了腳跟,改變了命運,而外在環境卻一仍其舊。
在我們受雇於他人時,道理也是一樣的。讓我們來比較兩種不同類型的雇員,看看選擇的不同對他們有何不同的影響。其中一種,總是堅持準時上班的原則,凡事都按規定的辦,對工作他一定力求做得最好,對公司有益的建議他都熱心提出,不屬於份內的瑣碎事務,他也愛幫忙處理,如有需要,他還會自動加班。他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甚至下班後去上課進修,期望自己的進步能使公司的服務質量也跟著提高。這個員工,他利用自己抉擇的力量,讓自己成為一個出色、稱職的助手,其前途當然看好。他使自己成為雇主不可或缺的有力助手,他的老板當然也會盡一切力量留住這個人才。
再讓我們來看看另一種雇員,這種人的上班時間是隨自己的方便而定。工作的時候,他會跟別人斤斤計較,即使加幾分鍾班都不願意。他喜歡談論與公事無關的話題,或是跟公司唱反調。他隻做跟他薪水相當的工作數量,寧可把時間花在無聊的娛樂及無益的活動,他認為工作以外的時間應該屬於個人,所以他愛怎麼打發得隨他高興。這種人絕不會計劃未來,也不會為了將來而去充實自己。
當不景氣來的時候,第二種人將是第一個被開刀的。這個時候,他隻會怪時局不好,會開始憤世嫉俗,因為他丟了工作;他會對當政者大事抨擊、大張撻伐;他會怪所有的人而忘了檢討自己,他的家人、親友也跟著受罪,他讓日子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虛度下去。最後,他會發現自己竟然潦倒在養老院裏。為什麼呢?
但願我們能夠有辦法讓所有的人都了解:有一種人人能做同時也是正確抉擇的威力就存在於他們心裏,這種威力使我們能依照自己的意願實踐自己的計劃,而且能真正實現我們理想中的生活方式。要怪時局不好很容易;如果你願意的話,把一切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是很簡單的。但是,任何人一旦能真正領會到“選擇的威力”,不僅他的事業會開始有進步,他的社會關係、家庭生活及個人生活也會跟著改善,而且還會進而領悟到:隻有他自己才是那個做選擇的人,親戚朋友盡管有心也不能代他做主。也隻有這樣他才能建立起一種以能力、行動、進取心為基礎的真正的自信。他不必再仰賴外部環境,他也不再對自己的幻想心存依賴,他靠的是他自己。隻要確認這個“選擇”的道理,馬上就會收到立竿見影之效。然而要確認這個道理卻是極不容易,因為萬千思緒飛速襲來,百般搗亂,使我們極易錯失這種看似平凡、實則神奇無比的“選擇之威力”。
現實中,有很多人要想發財又不敢冒險,想安穩度日又不甘清貧、想新潮無奈手頭拮據。有人把他們稱為“邊緣人”,邊緣人的共同特點便是希望通過將自己相對穩定的收入儲蓄以致富,而從不肯輕易下海冒險。而事實上,他們中發財的例子實屬罕見。
安穩的小家庭和比較受人尊敬的小職務是邊緣人的第二生命,他決不肯拿這經過奮鬥而獲得的第二生命去冒險。他們不敢辭職開商店,不敢獨自闖特區,不敢搶先炒股票,等到別人成功之時,他們又會後悔不及,歎一聲:“晚了,當時搏一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