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人”常抽兩類牌子的香煙:一類是高級的,一類是蹩腳的;前者在公開場合分發,後者留在家裏自用。
“邊緣人”熱愛旅遊卻不肯自費,最好是療養或因公出差。因此,一旦單位裏有此類名額,文縐縐的邊緣人很容易眼睛發紅。
“邊緣人一想上大飯店吃飯,但前提是由別人請客,而且最好是師出有名,無寄食者之嫌。
“邊緣人”最愛參加茶話會,一天數會是他們的光榮,他們每會必到,但停留的時間不會很長,拿起紀念品打開看看裏麵是什麼玩藝,腦子裏便閃電般地估起價來,然後打幾聲招呼凱旋。
周君是一位小有名氣的青年學者,除了寫點論文和在外講課賺點辛苦費外,並無其他外快。有一天講課完畢,眾多的學員圍著他談聽課後的感想,正在這時,講課的組織者讓他在一張單子上簽字,把40元講課費給了他。他接過錢,認真的點了點,撩開西裝,一隻手拉開羊毛衫的雞心領口,另一口手艱難地伸進了羊毛衫裏麵,將錢服服貼貼地塞進了襯衫上麵的口袋裏。全場頓時靜默3分鍾。
這個細節給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不願意把區區40元錢放在西裝或褲子口袋裏,怕掉了,隻有放在貼肉的口袋裏才感到踏實。
在不久以前,“邊緣人”大多是生活的佼佼者,建立起了安穩的小家庭。後來發覺不對:許多原先不如他們的人通過各種方法超過了他們,而他們自己卻仍在原地踏步,於是焦慮的情緒便產生了。
有一次,一位外地的編輯去一位學者家裏約稿,這位學者曾在報刊上發表過好幾篇主張甘於寂寞、坐懷不亂的精彩文章。在聽了約稿者的請求之後,他點頭,微笑,沉默,欲言又止。突然,他終於吐出一句:“稿費多少?”
其實,這句話對於市場經濟中的文化學者來講,是很自然的,而對於邊緣人來講則要丟開麵子,鼓起很大的勇氣了。
不錯,節儉是一種美德,但它不是致富的捷徑。假若你很貧窮,你再節儉,再過苦日子,你這輩子注定了將不會有大的成功,相反,隻能說明你是個受苦受累的命。
人生就像一場賭博。你不敢下大的賭注,你就不會有大的收益。隻有冒大風險,才能有大收益。
A君,一位專政古典文學的青年教師,一向矜持莊重,對自己的專業可謂情有獨鍾。自碩士畢業後,他千辛萬苦地撰寫了一部20餘萬字的專著。可是多年了,他的專著終因效益不佳而不能付梓,隻好把它放在床底下任憑老鼠和臭蟲們去閱讀欣賞了。A君的妻子是一位典型的東方女性。當悵然望著家徒四壁的居室時,妻子便會輕柔細語地安慰、開導他:沒有電視機,我就不看電視;沒有電冰箱,我就天天上街買菜;沒有洗衣機,我就用手搓……。這給了A君一次次的振作。不幸,自他們的愛情結晶誕生後,家庭經濟危機暴發了。
一天,他那遠在福建開服裝店的小舅子順道來看他們,一進門便道:“都90年代了,你們家還像狗窩,跟我走,一年脫貧致富。”在昏暗的茶室裏,A君很痛苦,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他下海了。
8個月後,A君衣錦還鄉。別人問他是否重歸舊道。
“書就不再讀了,況且我現在剛嚐到做生意的甜頭。”他笑著搖了搖頭。
“你這不是半途而廢?”
A君又笑了笑:“這無所謂,因為兩種不同性質的勞動與價值之比,相差實在是太遠了。人往高處走。”
5個月後,多年前寫成的專著也自費出版了。A君在扉頁上寫道:致富不忘出書。
香港最大的綠茶出口商裴文義的傳奇經曆,更是告訴我們隻想節儉,不敢冒險的人是不可能發財的。
1978年12月28日,66屆高中畢業生裴文義離開上海,前往香港。他身上僅帶著20元港幣。
經深圳出關到了香港紅石勘車站,弟弟已等在那兒……
裴文義對弟弟說:“你幫我找份工作。”
弟弟打電話給開文具店的朋友。於是,裴文義成了文具店的營業員。
從上午10點一直站到晚上10點,兩腿酸疼不用說了,最叫人難受的是,顧客瞧不起人的目光,還有那外國話一樣難懂的廣東話。中午吃飯時,他的眼淚悄然滴落在米飯裏……裴文義跳槽了。
新的工作單位是做女性三角褲的。他做的是雜工,也就是搬運工。一天工作9個半小時,一捆捆布扛來扛去,很累人。
做了一個月,過年了。有一天,他無意中看到一則機器廠的招工啟事,條件不錯,就去應聘了。比他大2歲的何老板對他挺滿意,要他大年初四就上班。
一天,老板說:“我下午買機器,你和我一起去。”
下午,裴文義和老板來到一個專買二手貨的地方。老板挑中了一部有毛病的機器,問裴文義,“你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把這修好?”老板知道他會修機器。
“一個月。”他肯定地說。
裴文義全身心地撲在修機器上。修到最後一天,生病了,高燒發到40度,可他還是帶病連續幹了36個小時。機器全部修好,電源接通,機器轟然運轉……
裴文義要回上海去,盡管早已辦好了香港居留的手續,可他不準備再留香港。在香港太辛苦,天天吃盒飯,手表也沒有一隻,晚飯後沒有電視機看,隻好蒙頭睡覺……盡管他很節儉,可一分錢也沒攢下。
回到上海後不久,裴文義還是決定回香港。裴文義來到紡織軸承廠,先向領導彙報了自己在香港的情況,然後辭職。半個月後他回到香港。
1980年他結婚後就決定自己做生意。
裴文義認識了做珠寶生意的李老板。兩個人商定合夥做貿易生意。裴文義免費使用李老板的寫字間和電話傳真機,生意做成後李老板拿7成的利潤;無論做什麼生意最後要由李老板拍板。還有,李老板每個月借給裴文義800元生活費。
裴文義每天從早到晚,四處找生意。
合夥3年,一筆生意也沒有成功,最後隻得分道揚鎮。
裴文義在香港的一條條馬路上跑,看見公司看見店麵就往裏麵鑽,問對方要進什麼貨。批發、售賣南貨的永樂街,是裴文義天天“上班”的地方。
但是,始終沒有訂單。
有一天,裴文義走進永樂街的一家公司。一個名叫薛榮翰的老板看見他又來了,就說:“我要花生,你有貨的話,我要1000噸。”“啊,1000噸!”他馬上跑步趕去找到一個女老板。她說,有的,你可以看看樣品。
裴文義飛也似地把樣品拿給那個薛老板看,他悅:“晤,可以。”
第二天,按照約定的時間,裴文義來到那女老板的公司,可是,女老板央約外出了。真是好事多磨,裴文義情急之中靈機一動,忙出外打電話到青島,找到山東糧油貿易進出口公司。
“你要的花生,明天給你回音。”接電話的趙先生慢吞吞地說。
付了電話費40元,裴文義心裏七上八下,隻希望“菩薩保佑”。
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天青島的回音來了:有貨,你要的數量也沒有問題,700元一噸,請拿信用證來。
裴文義趕到薛老板處,開出了信用證。他欣喜若狂,馬上飛往上海,又轉機飛往青島。生意做成了,他一下子賺了2萬多美元的傭金。哈哈!
從此,裴文義的貿易生意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貿易品種也發展到金華火腿、山東棗子、黃山茶葉……
因此,成功並非不可企及,貧富之間差距也隻不過一線,你隻要打破僵化的思維方式,勇敢地跨過這條線,冒險一次,也許就會成功。
四、創造力是強者和弱者的分水嶺
哈佛大學的校長普西提出:“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在各國及各界對人的創造力的重要性給予充分地研究的同時,創造力教育已經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重視。
給予創新意識及創造力如此重要的地位並不為過。美國之所以在世界上具有強大的優勢,並不僅僅在於其擁有強大的武器及富足的金錢,而關鍵在於它擁有一個龐大的人才資源庫,而這個資源庫是各種創新的發源地。正是這些創新,使美國的各種產品,如武器、航空航天、電子電工、汽車、化工、醫學等始終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不僅如此,在產品的開發、銷售以及各種活動的組織方麵,美國人也是經常出人意料。如第三屆女足世界杯,美國人依靠其特殊的門票銷售方式、球星製作過程及其他創意,使本屆比賽達到了空前的成功。如果說在過去,創新是一個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生存、發展、成功、領先的基礎;那麼在將來,這更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道理是顯而易見的,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尤其是電腦產品的不斷更新換代,人腦將通過電腦來節省大量記憶的時間和精力,人將主要去從事對電腦中所存儲的信息進行篩選、分析和歸納;然後對篩選、分析和歸納過的知識、信息進行合成、組合、改變;最後運用個人所特有的創造力對原有的信息、知識在加工改造的基礎上形成新的信息和知識產品。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現代科技發展一日千裏,誰能創造出滿足人類社會需要的新產品,誰就擁有競爭的優勢。哪個國家能夠在傳統上有新的突破,哪個國家的國內就會有突破性的發展;哪個個人能夠有符合社會需要的創新,哪個個人就會在事業上有新的發展空間。在知識日益增值的時代,商品價值已不是勞動者簡單體力的物化,而更多的是勞動者創造性智力的轉化。勞動者的創造性智力使商品的價值出現幾何級數的擴大。因此,個人強烈的好奇心、高度的創新意識、創造欲和較強的創新能力是我們在新時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增強個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已經成為時代的最基本的要求。
五、生命力的強大在於不斷進取創新
每個人都必須做改造我們生活的重大選擇,如果我們不能了解我們每個人都掌握著自己一生的道理,就會缺乏意誌力去塑造一項適合我們的希望,需要和能力的事業。
當代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曾就讀於哈佛大學,他最寶貴的財富就是擁有一個開放的頭腦,這也正是造就他的成功和財富的內在特質之一。能說明這一點的最好例證就是微軟公司在互聯網時代的戰略轉型。早在1993年,比爾·蓋茨就以7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榮登《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首位。到1995年時,微軟公司更是以操作係統和軟件雄霸個人電腦市場。但當時比爾·蓋茨幾乎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他沒有及時地意識到互聯網的引入將使整個信息技術產業和全球經濟發生根本性的革命。然而由於他隨時保持對周圍世界的敏感性,並及時地聽取別人的意見,使他改變了看法,全麵調整了微軟的戰略。
要想了解蓋茨到底是為什麼一開始對警告信號視而不見並不困難。早在80年代初,當互聯網絡奇跡般地由個人網絡搖身一變而成為全球性的通信與計算機媒介之時,蓋茨的微軟公司增長正旺。銷售額增長了兩倍,達到38億美元。員工也由1990的5600人增至1993年的44萬人。這主要是出於視窗軟件的成功。
到了1993年,技術方麵的消息靈通人士發現了“萬維網(WVVW)”,萬維網可以讓你在網絡上輕鬆的顯示圖表和照片。尤為重要的是,你隻需用帶“小丁”的鼠標在某個地方輕輕一點,萬維網就可以讓你在網絡計算機間跳來跳去。然而,在當時的微軟公司和比爾·蓋茨看來,萬維網不過是個普通的新鮮玩藝兒罷了。
比爾·蓋茨說:“我是不會說現在已清晰可見萬維網將在今後幾年裏迅速發展之類的話的。如果當時你們問我大多數電視廣告是否會在廣告內容中加入萬維網地址,我會放聲大笑。”而且蓋茨和他的經理們還有更緊迫的事要考慮。政府的決策者們對微軟公司反競爭行為的調查正在進行。微軟還有一個秘密小組正在創建一個服務項目以同“美國在線”一較高低。尤為重要的是,眾多的程序員們正忙於研究後來的Windos95。
微軟公司對萬維網所作出的公開反應一直沉默不語。直至1995年秋,萬維網的猛烈發展勢頭給微軟公司敲響了警鍾:它已對微軟公司造成了威脅,已有約2000萬人不用微軟公司的軟件而沉迷於網絡。更糟的是,在太陽微係統公司所開發的一種新的計算機語言的推動下,萬維網作為一種新式“平台”正在崛起。這對視窗在個人電腦上的霸權地位,以及整個個人電腦時代構成了挑戰。
蓋茨坐不住了。1995年12月他舉行了一次大型活動,表明微軟公司打算全麵參與並贏得這場網絡時代的軟件大戰。微軟公司將生產網絡測覽器、網絡服務器,並對微軟公司現有的程序進行網絡化。從那時起,微軟公司總部的每個人都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在這個有著35座建築物的大院裏,每個角落都進行著網絡項目的開發工作。1996年2月份成立的專門從事網絡產品開發部門的員工人數增加到了2500人,這一數字比例景公司以及緊隨其後的五大網絡新貴的員工人數之和還要多。蓋茨說:“當前,互聯網絡對我們來說最為重要,它將帶動一切。我們的軟件個個都是核心產品。”
為什麼蓋茨這麼快就醒悟了?因為蓋茨對曆史非常熟悉,有些市場的領導型企業,比如通用汽車、IBM之類的公司由於其高層經理人員未能洞察到整個行業所發生的根本性變化而栽了跟頭。而且蓋茨對市場情況看得很清楚:到1996年中,互聯網的動力就變得極其強大,而網景成了萬維網的新領地內統治者——網景至少占有測覽器市場的2/3。
如果當時蓋茨固執己見,那麼可能真的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微軟公司是否會被國際互聯網置於死地?”但是蓋茨沒有給其他人這樣的機會,他根據信息技術的最新發展調整了自己的思維。在數字化時代,沒有什麼比及時的調整自己的戰略更重要。而這需要有一個開放的頭腦,任何墨守成規的人,或固執己見的人都無法成為一個永久的成功者。
後來《哈佛商業評論》評價比爾·蓋茨的戰略轉型時說:“微軟以驚人的敏捷對它所犯下的近乎致命的錯誤做出反應。比爾·蓋茨在1994年就犯過一個關鍵性的錯誤:他未能及時地意識到互聯網的重要性。但到1995年5月,他就領悟了。就像他在一個內部備忘錄裏寫到的,‘現在我把互聯網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互聯網是IBM在1981年引入了個人電腦後所發生的惟一一個最重要的變化……互聯網是潮流。它改變了遊戲規則。它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機遇,也是一個令人無法想象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