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世界500強的吸引力(1 / 3)

中國對世界500強的吸引力

世界500強搶灘中國

1.滾滾而來的外商投資潮

既讓我們擔心,又讓我們興奮的事情終於發生了:世界500強企業紛紛湧入中國市場,投資中國。

世界500強不會忽視中國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輸出產品當然是途徑之一,但這樣勢必會由於運輸成本太高而造成產品總成本的增加。於是,500強紛紛采取以下戰略:到華直接投資。事實上,早在1949年之前有的跨國公司已進入中國。它們向中國出售其產品,也在中國投資設立生產工廠。但是,這些跨國公司真正大規模地進入中國,卻是在1980年,尤其是90年代以來。

美國人來了。在北京,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參股北京吉普車有限公司,美國巴威公司與中國合資建立了北京巴威公司,美國惠普公司參股北京惠普公司,百事可樂參股北京肯德基公司……在上海,3M公司獨資舉辦上海分公司,施樂公司參股上海施樂公司,杜邦公司參股上海農藥公司……在天津,美國史克·貝公司參股中美天津史克製藥有限公司,可口可樂參股天津津美飲料有限公司……

日本人來了。截止1998年底,日本20家最大的工業公司中,隻有2家尚未來華投資,即日本石油公司和日本煙草公司。日立公司在華建立12家企業,尤為重要的是,日立最近成立了“中國事業開發本部”,使之從亞洲事業部中獨立出來。這一管理結構的變化表明了日立公司對中國市場的重視。而鬆下公司目前在華已建立了28家企業,這些企業總投資額近9億美元,鬆下公司出資額超過5億美元。在日本工業企業中,無論投資項目數量,還是投資金額,鬆下公司在華都是第一名。

德國人也不甘落後,一些著名的大公司紛紛來到中國。戴姆勒—奔馳公司於1995年11月在華設立了總代表處,把分散在北京幾處的四個子公司集中到亮馬大廈辦公。西門子公司更把在華建立公司作為戰略重點。西門子在華目前已有30家合資企業,到本世紀末,準備再建20家,總銷售額能力爭取擴大到100億美元。德國10家最大的工業公司中,隻有寶馬公司尚未在華投資。

在中國最吸引人的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也是吸引這些世界級企業投資的地區。如果要問我國目前最吸引人的3個地區是哪兒?大多數人會毫無疑問地說: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勃海地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搞了一個有意義的研究,選取日本和德國30家最大且在華投資的公司,這些公司在華共建了231個項目。調查結果表明,在上述3個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集中了199項,占這些公司總項目的86%。

這些超級企業看中上述3個地區是有道理的,因為這3個地區除了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鐵路、公路運輸便利,擁有發達的科學與教育事業及眾多的人才外,還擁有特殊的地緣優勢:珠江三角洲毗鄰香港,貨物進出口便利,從香港融資和取得信息服務方便;長江三角洲前有浦東作為龍頭,有上海作為金融中心,後有長江流域作為廣闊的腹地;渤海地區則自然資源豐富,距日本、韓國最近,是我國參與擬議中的東北亞區域合作的重要地區。

2.花開四季:500強的中國投資戰略

據有關調查顯示,目前90%以上的跨國公司來華投資的目的是:開發和占領中國市場。一些大公司提出的口號是:“在中國生產,在中國銷售。”

1993年以來,中國一直是發展中國家吸收外來直接投資的最大國家,就世界範圍比較,僅次於美國,居第二位。這一時期,跨國公司在華的投資特點,一是投資主體增多。據統計,世界500強中已有半數以上到中國投資;二是項目急劇增加。1992年中國利用外資金額110億美元,相當於1989~1991年的總和。1997年的投資金額相當於1991年的13倍多;三是投資領域擴大,並且出現高級化趨勢。工業、農業、服務業都有涉獵,在信息等知識經濟領域及研究與開發領域的投資比重加大;四是投資方式多樣化,除傳統的三資(獨資、合資、合作)外,中外合資股份有限公司、BOT投資等方式均已出現;五是投資地域拓寬。外商投資已不僅僅局限於沿海和發達城市,已有相當一部分瞄準了內地和中西部極具開發潛力的地區。與此同時,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戰略也具有了以下明確的特點。

(1)產業選擇戰略

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投資大多屬於比較典型的市場導向型,它們所選擇的產業主要是兩大類:一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二是收入需求彈性高、市場麵廣的一些日用消費品產業。

(2)係統化投資戰略

所謂係統化,是指跨國公司對某項產品的上、中、下遊各個階段的產品(即包括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進行投資,或對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和售後服務各個相關的環節進行投資。在順序上,可以是先對最終產品進行投資,然後向中間產品投資;也可以是先對中間產品進行投資,然後再向最終產品投資。

(3)聯盟戰略

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多數情況下是相互競爭的,但出於共同利益的考慮,有時也采取戰略聯盟的方式,以獲取最大的戰略利益。特別是近年來,這一現象比較明顯。具體表現為聯合投資、劃分市場、與中國企業聯盟幾種形式。

(4)收購戰略

在1992年之前,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投資方式基本上是新建企業。1992年之後,由香港中策集團首開大規模收購國有企業之先例,隨之收購方式越來越受到跨國公司的青睞。之所以采用收購戰略,一是因為受中國政府限製,無法采用新建方式進入特定的產業市場;二是中方有合適的企業可供收購;三是利用了中方企業的困難。

3.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世界500強來中國投資的首要原因是,中國是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市場。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實力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無論是日用消費品,還是耐用消費品的市場都迅速擴大了,尤其是各種資本貨物的市場也急劇擴張了。從1992年起,中國經濟連續三年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這是其他國家不敢想象的。中國不僅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而且第一次顯露出巨大的市場容量及令人鼓舞的經濟發展前景。中國在外國投資者眼中已不再是潛在的未來的市場,而是一個現實的大市場了。這顯然是以市場尋求型投資為特點的跨國公司製定新的中國戰略的基本原因。

中國最吸引這些超級跨國公司的地方是什麼?毫無疑問,是中國的勞動力便宜,但是這還不是讓500強來中國投資的必要原因。90年代初,跨國公司紛紛加大在中國的投資,恐怕還是因為發達國家經濟普遍出現了問題。比如說日本,此時還未擺脫泡沫經濟的陰影;日元急劇升值又給出口導向型的日本經濟雪上加霜,懂得一點經濟學知識的人都知道,一國貨幣的升值對該國的出口是不利的;另外,日本中央銀行曾在1994年將利率下調了8次之多,以刺激日本的經濟,但收效並不明顯,1994年的GDP隻上升了0.5%,這些因素就迫使日本工業界尋找新的投資地點。德國也有類似的情況,1994年,德國的托管局完成了對東德地區的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工作,在德國五年的私有化進程中,原西德地區投入巨資用於東部地區的經濟建設,但收效不明顯;同樣也迫於馬克升值的巨大壓力,需要在勞動成本低的地區投資生產。與此同時,東亞地區一枝獨秀,年經濟增長高達7%以上。中國又是東亞經濟增長的新熱點。把經營重點轉移到東亞,尤其是中國,顯然是這些公司欲擺脫國內經濟困境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