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強給中國的禮物是什麼
世界500強企業的在華投資已呈洶湧澎湃之勢,勢不可擋。那麼,在近20年的對華投資中,世界500強在賺走了它們在中國的利潤後,留給我們的禮物又是什麼呢?
(1)投入資金,分擔風險
世界企業500強中最小的企業銷售額也近億美元,最大的通用汽車公司,銷售額近2000億美元,比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GDP都高,是真正的財大氣粗。這些公司在中國投資,也往往是大手筆。比如日立公司在華建立了12家企業,投入資金約9000萬美元。德國西門子公司在華建立了30家企業,目前已投入2.5億美元。德國漢高公司在華建立了11家企業,共投入資金1.1億美元。摩托羅拉初期投資就達1.2億美元。據有關研究表明,33個著名跨國公司共投入外資7.25億美元,每個項目平均達2200萬美元。而到1994年底,全國外資企業平均外資規模是138萬美元,跨國公司項目大大超過了平均水平。
世界500強一般都是各個行業的佼佼者,有很高的商業信譽,銀行也願意向這些大企業發放貸款。據有的合資企業反映,由於同500強合資,一旦企業資金困難,不僅國內銀行,而且國外銀行都願意貸款,並且無須擔保,這樣就保證了工程盡快投產。能迅速得到足夠的資金,對中國的企業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我國的大部分企業無法在股票市場上直接融資,資金的來源主要是向銀行借貸。過去,由我國企業單方麵搞的一些技改項目即使上了馬,資金缺口也很大。項目往往建建停停,拖來拖去成了“胡子工程”。等到工程完工,開始投產,技術水平又遠遠落後於國外先進水平了,這種教訓,我們還經曆得少嗎?顯然,500強在華投資帶來了資金,並不是簡單地“彌補資金不足”,而是分擔了項目風險,促成了我國一係列重要項目上馬和盡快投產發揮效益。
(2)引進技術,滾動發展
與一般外商投資者的勞動密集型項目不同,跨國公司投資項目多為技術密集型或資本密集型項目。這些項目帶來了一係列先進的技術、工藝和設備。
首先,通過投資,跨國公司轉讓了一批填補空白的技術、工藝或設備。這一類技術、工藝或設備,往往是跨國公司的拳頭產品,在我國或者不能生產,或者技術尚未過關。例如:鬆下公司與中國華錄合資生產的錄像機機芯;上海鬆下電子應用機器有限公司生產的微波爐連續波磁控管;北京鬆下彩色顯像管有限公司生產的21、25、29英寸等彩色顯像管,都是在國內首次推出。
其次,通過合資,500強提供的技術使我國一批產品上了檔次。合肥榮事達公司是著名的家電廠家,其生產的洗衣機在國內有很大的知名度。從80年代引進三洋技術以來,雖然做了不少改進,而且取得了極大成功,但是近10年來產品沒有更新換代,在日新月異的家電行業中顯得落後了。1994年3月榮事達公司與三洋公司再度合作,合資建立了合肥三洋洗衣機有限公司生產新型洗衣機。這種人工智能模糊控製的全自動洗衣機是三洋公司90年代新產品。它應用了90年代國際最新技術,設置了超大不鏽鋼脫水桶,抗菌波輪,自動洗滌劑指示器及人工智能模糊控製等先進技術裝置。這些新裝置新技術加上新工藝,使該公司洗衣機品質上了新檔次。
再次,通過合資,不間斷地、滾動地引進和開發先進技術。80年代,世界500強多數通過許可證貿易提供生產線轉讓技術,近兩年來,它們多數通過合資轉讓技術。許可證貿易和合資轉讓技術是不同的,打一個比方,通過許可證貿易提供和轉讓技術,如同一架滑翔機,它能夠飛行,但本身沒有發動機產生動力,需要別的飛機把它拉上天空,而且越飛越低。合資企業則是帶有自身發動機的飛機,它可以依靠自身動力飛行。
(3)跨國公司將優秀的企業文化帶到中國
與此同時,世界500強通過合資企業,將其企業文化也帶到中國。在這方麵,日本跨國公司尤為突出。在鬆下、三洋、日立和歐姆龍等公司建立的企業中,深深感受到跨國公司企業文化的影響。這些公司倡導的企業文化,實際上是一種企業精神。這種企業精神注重人的作用,強調企業不僅製造產品,而且造就敬業、創業人才;這種企業精神注重企業活力,強調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大潮中自強不息,不斷創新;這種企業精神還特別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強調企業為消費者、為社會做貢獻。
幾年來,中外雙方在共同合作中互相學習,相互“磨合”,不少中國與跨國公司合資企業不僅從跨國公司的企業文化中汲取了這些積極的企業精神,而且結合本企業的優勢,孕育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例如,北京鬆下彩色顯像管有限公司不僅在建立新的企業管理體製上作了探索,而且在培育本企業文化,塑造積極的本企業精神方麵也做了有益的探索。
(4)以人為本,培育人才
世界500強在華投資的一個重要目標便是當地化。當地化包括生活當地化、技術當地化、零部件當地化等等。而當地化最關鍵的就是人才當地化。為實現人才當地化,跨國公司建立了大規模的培訓體製。
首先是這些跨國公司對其子公司的各級各類人員的全麵培訓。例如,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十分重視員工培訓。公司投資1500萬元建立了各種現代化設備的培訓中心。不僅培訓本公司員工,還培訓全國維修網絡人員。1994年,參加各種培訓班的員工達到19940人次。其次,由投資性控股公司組織所有在華企業的培訓。例如德國西門子還在開始大規模投資前,於1991年投資4000萬馬克與北京市政府合作,建立了北京技術交流培訓中心,該中心設有軟件開發、工業自動化設備、計算機主機結構、用戶和公共通信網絡以及醫療係統等課程;目前已與北京市政府簽訂合同,成立西門子管理學院,向中國員工傳授管理知識和經驗。此外,跨國公司實行“送出去,請進來”,大規模跨國培訓。跨國公司投資的企業往往不惜巨資,派遣大批員工赴國外培訓,同時也從國外請專家來公司協助工作,傳授知識與技能。北京鬆下彩色顯像管有限公司成立以來,先後有600人次赴日本培訓。中國華錄鬆下錄像機有限公司也派赴日本400人次。據統計,十幾年來,鬆下公司一共接納全國5000人次學習培訓。與此同時,又有數以千計的外國技術專家、企業管理人員來跨國公司投資企業協助設備安裝,調試生產線,質量檢驗與認定。例如,上海大眾開業10年,來公司長期工作的德國專家107人,短期專家每年200人次。
正是在這種大規模正規化的培訓體製中,也是在企業生產和經營實踐中,成長起一批新的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以及產業工人。這支數十萬計甚至數百萬計的大軍對我國21世紀工業的發展和企業現代化的意義是難以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