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強對中國企業發展的啟示1(1 / 3)

中國企業必須走技術創新之路

惟有技術第一,方有市場第一。

技術創新是世界500強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無疑,技術創新更是中國企業騰飛的羽翼。器利攻堅,兵精製勝。中國的企業需借鑒世界500強企業的成功經驗,就取經而言,技術創新應為首推。

1.現實:中國企業技術的落後現狀

在發展中國家裏,中國是最早開發高新技術的。從50年代開始,經過40多年的艱辛努力,我國獨立自主地在航天、核能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領域取得了一定的優勢,並為後來的產業化奠定了基礎。但由於中國企業成長的特殊背景,基礎薄弱、體製缺陷、投入不足、人才匱乏等現實問題嚴重地製約了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水平、發展速度及發展規模。相比世界500強企業而言,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嚴重滯後,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1)基礎薄弱製約了技術創新

企業技術創新能否開展以及開展的程度,與企業的經營環境、企業的素質有著密切的關聯性。僅對京津兩地企業的調查表明,其阻礙企業技術創新活動開展的因素主要有資金缺乏、設施不足、市場信息缺乏、技術人才缺乏、缺乏同外部合作機會、上級主管部門限製等,其中資金投入不足是首要因素。

我國的R&D(研究和開發)經費投入強度近年來一直徘徊在0.7%左右,和美、日、韓國相比,顯然處於技術創新的不同階段。如果用技術性標誌衡量,我國處於以使用技術為特征的技術創新階段。這種投入水平不可能支撐起像(世界500強企業)那樣的大規模、高水平的科研活動,也不能按他們目前的技術創新水平要求我們自己。比較分析的結果表明,我國所處的技術創新階段與日、韓都不同,還不具備依靠創造技術進行技術創新的研究、開發、支撐能力,必須踏實地選擇自己的技術創新道路。

(2)改革開放推動了技術創新

黨的“十五大”以來,舉國上下認真執行“科教興國”戰略,中國企業處在技術進步發展壯大的有利環境中,這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帶來了活力。這意味著中國正麵臨著科技起飛的曆史機遇。

科技起飛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契機。它標誌著我國科學技術與經濟建設相結合將進入一個新時期。中國企業要像認清市場、競爭對企業生存發展的決定意義一樣,認識到技術創新在決定企業發展壯大中的關鍵作用。這將不僅僅是一個認識上的轉變,更為深刻的意義在於企業將成為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的主導力量。如果說多年來我國是科研成果多,商業化的少,那麼,這種現象會在科技起飛中逐漸減少。技術創新有著廣闊的內涵,從對引進技術的改進到現有技術軌道上開發創新技術都屬於改進技術。而且,技術創新還有一個頻度和幅度問題。頻度是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普遍增強後,能不斷地改進所使用的技術或為用戶提供更新換代的技術。幅度是指能使現有技術經改進發生較大的變化,比如使產品性能、質量、品種發生顯著變化。在科技起飛時期,改進技術的頻度變大、幅度提高。而且,以創造技術為特征的技術創新開始進入少量主要大企業。

(3)經營全球化加速了技術創新

近年來,由於引進外資、跨國公司在中國落戶、高新技術成果國際化,這些大大加速了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速度及質量。中國企業與包括世界500強在內的各國企業技術合作與交流日益廣泛頻繁,使得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起步雖晚,但發展迅速。各地高新技術產業種類齊全,投入加大,依據各自優勢,形成了多層次、多樣化全麵發展的格局。這種格局概括而言,表現為以下幾種形態。

智力密集型:如北京、武漢、西安等開發區以密集的智力資源優勢為基礎,依靠科研院(所)、大學的科技力量發展起來,技術水平高,發展後勁足。

工業技術基礎型:如上海、天津、南京、大連等大中型工業城市的開發區,充分利用原有的技術基礎和產業基礎發展起來。特點是起點高、發展快。

沿海外向型:福州、廈門、深圳、中山等市的開發區即屬此類。它們利用對外開放城市的有利條件,吸引外資和國外先進技術,吸引內地人才資源,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組織高技術產品的開發和生產。這一類型的開發區與國際市場聯係較密,符合市場導向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原則,對其他開發區建立市場機製起表率作用。

高技術產業化的前景廣闊,鄧小平同誌視察南方重要談話和黨的十五大,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了目標,在國民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企業已越來越重視技術創新對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為加速我國企業技術產業化進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同時,經過50年的艱苦努力,我國高技術研究水平已有相當基礎,加上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社會安定,市場繁榮,並已逐步擁有一定的國際市場,擁有發展高技術產業的環境。因此,抓住機遇,奮起直追,加速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進程,應成為我國企業現階段的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2.取經:世界500強企業技術創新的啟示

高新技術代表未來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方向是國際經濟、技術競爭的製高點,世界500強企業依靠技術創新,采用加大投入、技術壟斷及技術轉讓的手段,成了世界高新技術發展潮流的當然領導者。

(1)傾力開發,領先一步

世界500強企業為企圖在新產品開發和新工藝應用等方麵領先於競爭對手,技術創新中大多采用了領先戰略。領先戰略又稱為進攻型技術創新戰略,這是以此掌握市場領導權的一種攻擊型戰略。

一般說來,采用這種技術戰略的公司,需要具備強大的研究開發能力和技術優勢。相對於同行業公司而言,采用領先戰略的公司必須具備競爭優勢,特別是其技術能力要處在同行業的前沿。

領先戰略並不要求公司在研究開發上麵麵俱到,獨立攻克每一個技術環節,但主導技術必須是由公司獨立研究開發而獲得的。

采用領先戰略的公司必須對市場變化具有較高的響應速度。市場響應速度是指當市場發生總量、結構等方麵的變化時,公司既能感知又能及時把握住市場變化的趨勢和特征,並能夠及時作出適應市場變化的決策和具體對策以付諸實施。

領先戰略是公司進行市場競爭的有力武器。采用領先戰略的公司一般都是新市場的開拓者,在新產品投放市場的初期,公司即可獲得大量的壟斷利潤。公司還可以通過轉讓其專利技術和技術訣竅獲得可觀的收益,例如,日本的日立公司在本國的技術轉讓費竟高達公司研究開發投資成本的4倍。采取領先戰略的公司還能較早地建立起原材料供應基地和產品銷售網,率先獲得產品生產所需的稀缺資源,在市場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領先戰略有助於樹立公司在全行業中的優勢地位。有些技術具有較強的壁壘,領先公司一旦開發出新技術,在一段時間內即可占據壟斷地位。因為跟隨公司對新技術的解密、消化和模仿需要一定時間,從投資到形成生產能力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另外,專利製度進一步從法律上保障了創新者的技術壟斷地位,保護了創新者的權益。例如,美國杜邦公司通過對人造橡膠、化學纖維、塑料三大合成材料的創新牢牢地占據了世界化工原料市場,推出並控製了合成橡膠、乙烯、尼龍、的確良、塑料新產品等一係列有重大價值的化工新產品,大大增強了自己在化工行業中的領袖地位。

高科技依賴於高投入。技術創新離開人力、物力、財力的巨額投入,將受到嚴重阻礙,甚至導致停滯失敗。這從世界500強的典型案例中可以得到證明。

(2)加強保護,壟斷競爭

世界500強的發家史清楚地證實了技術壟斷在500強企業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知識經濟的興起以及國際化趨勢,導致了世界500強企業更加重視技術保護和技術壟斷。保護為了壟斷,壟斷又促進了保護。

世界500強依靠政府扶持、法律保護、技術開發保密程度高以及國際技術壟斷同盟的形成,一方麵大量集中了技術創新的成果,一方麵又鞏固了壟斷的地位。

自20世紀80年代起,由世界500強引動而迅猛發展的技術創新成果大多已日臻成熟和標準化,導致500強企業的技術壟斷地位相對下降,這為其他企業尤其是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機遇。

(3)轉讓交流,擴大市場

技術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隨著全球化經濟形勢的發展而日益突顯。經濟全球化必然帶動國際間、企業間的技術轉讓與交流日益頻繁。當今技術轉讓與交流已成為世界貿易特別是世界500強的經營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例如,在70年代中期,日本的計算機產業在世界上還沒有什麼競爭地位,為此由富士通、日立、三菱、NEC和東芝這五大公司組成的日本的特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研究協會在五大計算機公司的通力協作下完成的合作創新,不僅縮小了日本與美國在該領域的技術差距,而且迅速提高了日本計算機公司的核心能力,形成了NEC等幾家計算機龍頭企業,創造了日本在計算機產業上的競爭優勢。到了1988年,日本的INB存儲芯片的世界占有率達到85%,而美國同期僅為8%。

毫無疑問,世界500強的示範作用有效地促進了國際間、企業間的技術轉讓與交流,中國企業絕對應該抓住這一良機,為我們自己的技術創新更快地取得實質性發展作出努力。

3.未來: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方向

21世紀的市場是全球化經濟的市場,世界500強企業在競爭中紛紛搶灘登陸,憑其高新技術優勢瓜分市場。這已遠遠領先於中國企業。當前,中國企業一個極為迫切的任務就是麵對現實,把握機遇,走技術創新之路,加速發展,自強自立。

(1)借鑒模仿,競爭取勝憑優勢

中國企業技術創新係統是曆史的產物,中國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使國有企業的技術狀況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但是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化和發展,傳統體製造成的技術進步速度緩慢、技術與市場脫節的問題逐步暴露出來。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促進公司由單純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由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提高公司的競爭能力和發展能力,改變公司技術創新係統與外部經濟環境不相適應的現狀,公司有必要製定和實施超前的技術創新戰略。

中國企業走技術創新之路有許多優勢條件:國家“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整體規劃;中國企業50年的經營經驗;中國人力、物資資源的相對豐富;中國沿海開放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成功的模式;中國企業自強自立的企業精神;中國獨有的跨地區、跨行業的協作傳統;中國科技人才的聰明才智不輸於任何人等等。充分發揮這些優勢,無疑會使我國的企業技術創新得到迅猛的發展。在發揮優勢的同時,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借鑒、學習、模仿包括世界500強在內的國外企業大量的高新科技成果,這也是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一個主攻方向。因為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尚有較大的差距。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推動經濟發展的最有效手段是增進經濟係統的技術績效,引進和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以較小的代價獲得較大的收益是比較明智的做法。技術創新戰略的優劣取決於所選戰略是否有效地發揮了自身優勢。領先戰略的風險較大,而且需要公司具有雄厚的技術實力和經濟實力,而我國目前大部分企業並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從總體上看,模仿戰略是現階段我國大部分企業創新的優選戰略。

模仿與抄襲有本質的區別。模仿戰略是指公司通過學習模仿創新者的思路和創新行為,吸取其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引進和破譯領先者的核心技術和技術秘密,並加以改進。在工藝設計、質量控製、成本控製、大批量生產管理、市場營銷等創新鏈的中後期投入主要力量,生產出富有競爭力的產品和領先企業競爭,以獲取經濟利益的一種戰略。

模仿戰略是一種十分普遍的創新行為,一項成功的創新總要引來許多的模仿者,而模仿者的成果又會被其他模仿者進一步模仿,使得新產品與新工藝不斷得到改進。因此,模仿創新在數量上較領先創新多得多。模仿戰略並非是落後企業所特有的行為,有許多實力雄厚的大公司也是模仿創新者。例如,日本鬆下公司開發錄像機的過程,就是模仿索尼公司的技術而一舉超過索尼占有市場的。這是一個成功的模仿創新的例子。

(2)擴大交流,尋求合作促騰飛

我國的創新資源規模十分有限,公司技術創新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比較低,而且在短期難望有很大的提高。創新的基礎條件和公司的技術能力也比較差,完全依賴公司自身技術能力的積累來開展創新活動,短期內很難提高創新的技術檔次和效率。而且,我國的創新資源分布極不平均,比較集中於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這種情況一方麵造成研究與開發活動嚴重脫離市場需求,創新的無效投入和無效勞動現象十分嚴重;另一方麵,市場需求卻得不到創新的支持,形成科技與經濟“兩張皮”這種不合理的現狀。合作創新戰略正是改變這種不合理現狀、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提高創新有效性和效率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