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資本經營是中國企業的管理之路
任何成功的企業,均是從產品生產,逐步走向產品經營、資產經營和資本經營的,這是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之路,也是企業經營發展的規律。
上海石化公司的資本經營之路,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們在完成產品生產、產品經營、資產經營之後,走向第四步:資本經營。參與金融業,輸出資本參與開發開放浦東。在浦東新區建立了33家企業,同時對下遊100多家企業實行兼並控股,使這些企業與石化的關係,由以產品為紐帶轉向以資產為紐帶。上海石化還在香港上市H股,吸收了大量外彙用於擴大再生產。僅僅兩年,上海石化就實現了資本經營,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並被選為上海證券交易所30指數股,成為上海股市的領頭羊。1996年上海石化的總股本達到655000萬股,其中國家股400000萬股,法人股15000萬股,個人股72000萬股,H股168000萬股,按1996年7月10日的時價5.26元計算,總市值為344.53億元。
上海石化公司的成功告訴人們,一個現代企業,必須是善於進行資本經營的企業。
(2)改製上市是中國企業資本經營的方向
世界500強絕大多數企業都是上市公司,這既是500強資本經營的成就顯示,也是現代企業經營發展的必然。
中國企業需要苦練內功,增強實力,集中資本。改製上市是不可省略的一個環節。因為現代企業製度的基本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向股份製過渡是現代化大企業發展的普遍規律。這是中國企業資本經營的必然要求。
企業上市可以界定產權關係。中國企業,產權嚴格明晰的界定是至今尚未解決的普遍難題。上市要求企業改製,改製首先要界定產權關係,使所有權運作市場化。這樣做,會對企業的經營資產形成一種社會化的評價機製,自然也會對管理人員形成有力的約束和更大的壓力。
企業上市可以籌集資金,擴大規模,激發活力。
企業上市可以加速資本經營的起動,提高經營效率。
一句話,中國企業若要擠入500強的行列,在21世紀成就大業,不在體製改革上脫胎換骨,不在資本經營上有所作為,是無法想象的。
(3)並購重組使中國企業步入輝煌
當今世界股份製改造、並購的大潮已經幾番起落,波瀾壯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商戰中顯示出經濟規律的無情法則。
已經彙入全球化經濟大潮之中的中國企業,已無可回避地要進行資產重組,踏上股份改造之路。中國企業內產業升級而要求進行大規模並購重組的資本經營已經勢在必行。這股熱潮勢必推動企業改造的實施,勢必關係著億萬中國人的切身利益。
中國企業應當意識到:
第一,兼並收購和資本運營成功的基礎是完備的企業功能,功能整合是兼並收購的重要內容,也是進一步開展兼並收購的前提條件。
第二,兼並收購和資本運營的出發點是科學的產業戰略選擇,產業整合是大公司、大集團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資本運營,開展資產重組的首要目的。
第三,規模重組是資本運營和資產重組的重要內容,是實施大集團發展戰略的關鍵。
第四,從規範市場秩序角度看,資本運營和資產重組應當著眼於適度競爭前提下的有序競爭,市場整合也是資本運營和資產重組的重要目的之一。
第五,練好內功,塑造品牌,以品牌為杠杆推動多元產業擴張,是開展資本運營和資產重組的重要切入點。
第六,通過資本市場開展資本運營和兼並收購後的管理整合,是企業和企業集團發展,形成優勢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資產重組取得最終成功的保證。
21世紀,中國企業的戰略目標應當是走在全球化經濟的前列。現在重要的是要把經濟增長的著眼點轉移到現有存量資產的調整、改組和優化配置上來,充分發揮現有企業的作用。在中國企業改革實踐中,企業資本經營活動已日益為人們所熟悉,政府也已從90年代初期對各種類型的產權交易的明令禁止轉向了對企業兼並等資本經營行為的積極支持。現在,我國大規模開展企業資本經營,不僅已有迫切的內在要求,而且也具備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可以預料,在“九五”期間,一場大規模的中國企業資本經營浪潮將在中國大地興起。
下一世紀,隨著我國“兩個根本性轉變”的實現,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大大加強,企業的產權流動、企業的“破”與“立”、企業的“合”與“分”,將成為必然;資本經營將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企業資本經營在中國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中國企業資本經營之路必將越走越活,越走越廣闊,對中國企業來說,應當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認清當前形勢,正確把握機遇,不失時機地開展資本經營,努力提高企業資本營運的效率和效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發展和壯大。
中國企業必須走出國門
中國企業深知:要在21世紀的經濟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須成功地進行跨國經營。
全球市場正被500強瓜分,世界經濟正被500強操縱。中國企業,你何時走出國門,縱橫四海,雄霸天下?!國人翹首以待。
1.求索漫漫路:中國企業跨國經營辨析
當世界500強的跨國經營正在忙著將觸角伸向全球時,70年代末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異軍突起,旋即進入對外直接投資的狂飆時期。新興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出現,使國際投資主體趨於多元化,破天荒地打破了西方國際壟斷資本由北向南的垂直流動路線,打破了其一統天下的壟斷格局。在近10年中,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占國際直接投資總額已由5%上升到15%。
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自是不能落後。麵對世界500強在全球市場咄咄逼人的攻勢,中國企業應當說“不”!
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可以追溯到1949年後,那時新中國政府曾在香港開設過若幹個境外企業和以對外經濟援助為名進行過若幹個勞務承包工程,但這隻能算作是跨國經營的初級階段,而非真正的跨國公司。
直到1979年,國務院頒布的15項經濟改革措施中明確規定允許出國辦企業,我國的跨國公司才迎來了發展的契機。盡管比發達國家落後80年、上百年,經營規模和企業實力懸殊,但這些年來的發展速度卻相當驚人。截至1995年6月底,我國海外投資企業共計4739家,其中2917家為外貿公司,1872家為非貿易生產企業。中方投資總額達53.27億美元。跨國經營活動已從最初在國外開店推銷,到90年代形成資源開發、生產加工、交通運輸、金融服務等多行業、多層次的對外貿易與投資的格局。
但是,我們還應當看到,我國企業在跨國經營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海外企業中盈利的占55%,其中多為非生產性企業;收支平衡的占28%;虧損企業占17%,以生產性企業居多。這種狀況,不僅與發達國家的大型跨國公司不可同日而語,甚至與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相比也相去甚遠。其主要表現是:
(1)體製不順。從企業上講,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缺乏應有的經營自主權,無法對國際市場形勢的不斷變化作出靈活的反應。跨國經營企業麵對的是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但受國內落後體製的製約,跨國企業的經營受到嚴重影響,如:大多數國內公司沒有擔保權、對外借款權(融資權)和內銷權;各公司在人才選拔使用方麵受編製的限製,等等。這使我國跨國企業集團在與外國跨國公司競爭中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
從宏觀上分析,國家缺乏統一高效的宏觀管理與協調機構。目前,海外直接投資由財政部、外經貿部、國家外彙管理局、中國銀行及中央各部門、各地方政府負責管理,實行多頭管理的製度。因而,投資興辦海外企業,不僅審批程序繁雜,期限長,效率低,而且海外投資宏觀管理薄弱,缺乏總體規劃和指導。
(2)規模弱小。我國海外企業平均投資水平偏低,大多以中小型項目為主。在所有海外企業中,中方投資在1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僅100餘家,大多數投資在100萬美元以下,平均投資規模約100萬美元,低於發達國家平均600萬美元的水平,也低於發展中國家平均260萬美元的水平。不僅如此,投資區域相對集中,且發展中國家偏少。
另外,我國海外企業經營範圍主要以貿易型和資源開發型為主,製造業相對較少。
(3)效益較差。大多數海外企業僅是國內在外的窗口和接待站,經營業務很難開展,效益不好,能有盈利的僅占三分之一左右。目前我國的海外企業,大多是貿易企業在外開設的,而國內大型的工業企業有許多還未跨出國門。因此,如何開拓國際市場,是我國大企業發展中麵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4)人才。發展跨國企業集團,急需大批金融、財會、科技、管理和法律的高級專門人才,這些人才應能用外語按國際慣例處理有關業務和糾紛。這正是我們國家企業所缺少的。我國多數海外投資企業是從自己企業選派經營管理人員,遠遠不能適應東道國的情況。一般而言,跨國公司隻往東道國派少量管理人員,多數要靠雇傭當地人來管理和經營,這要求母國派出的人不僅要知識全麵,還要有管理外國員工的能力和水平。在這方麵很多中資企業難以做到。
(5)信息不靈。不僅缺乏對投資環境的充分了解、對經營條件、市場目標的準確分析,而且還缺乏完整而又係統的海外投資法規。在海外投資中,應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至今我國沒有完整和係統的海外投資法規體係,使我國的海外投資企業陷於“無法可依,無法可循,無法可助”的境地。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盲目混亂、失去保障的局麵。
總之,中國企業已經在跨國經營上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我們的方針政策既定,就應該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克服困難,消除不利因素,努力開創跨國經營的新局麵。
2.他山之石:世界500強的跨國經營啟示
為了適應國際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趨勢,特別是為了適應科技領域激烈的國際競爭,世界500強的跨國經營正經曆著一場經營戰略的重大轉變。由於各國社會、經濟、技術、文化等背景的差異,各國跨國公司的經營戰略也具有不同的特征。比較研究世界500強跨國經營戰略,對推動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發展,促進我國經濟走向世界,迎接跨世紀的挑戰,是大有裨益的。
(1)國際生產一體化。世界500強由於跨國經營規模巨大,實力雄厚,並投入巨額資金開發,已經形成全球一體化的國際生產網絡,有眾多的子公司和關聯公司直接為其配套服務。在一體化生產網絡係統內,由集團核心統一組織調配,以便從全球的角度選擇合適的資源、技術及銷售區域,獲取比較利潤、實現全球利益最大化的目標。
(2)投資多極化。從產業選擇上多向投資。經營領域廣泛,門類寵大,幾乎無所不包。其中主要是兩大類:一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二是收入需求彈性高、市場麵廣的日用消費品產業。
從投資區域上全球發展。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主要選擇那些擁有所需資源、工資水平低而又不受歐美各國進口限製的國家,利用該國自由貿易區的各種有利條件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除在當地銷售外,更多的是迂回出口到歐美市場。在歐美各國的投資,主要集中在當地有競爭力、必須吸收先進技術的電子、汽車等高技術部門,這些海外企業大都具備生產、銷售、服務等配套部門,可在當地生產,當地銷售。目前,韓國對歐美地區的投資已超過亞洲,並有上升的趨勢。
從合作形式上手段多樣。一方麵表現在采用係統化投資。所謂係統化,是指跨國公司對某項產品的上、中、下遊各個階段的產品(即包括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進行投資,或對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和售後服務各個相關的環節進行投資。在順序上,可以是先對最終產品進行投資,然後向中間產品投資;也可以是先對中間產品進行投資,然後再向最終產品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