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動態性
在三資企業建立初期,合營各方大都選擇和采用共同管理方式,其原因主要是:
1.中外合營企業的股東數目最初一般隻有少數幾個,各股東都持有相當比例的股份,因此,作為投資者必然要關心企業的經營管理,關心包含自己投入的資本在內的整個企業資本的運用情況。
2.合營之初雙方往往缺乏了解和信任,作為合營企業的股東,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防止某個股東利用參與企業管理機會而謀取其他利益,也必須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
3.合營企業的建立和經營,一般是針對特定的產品市場,綜合各方優勢而進行的。特別是外方往往不了解東道國國情,而中方又缺乏運用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的經驗,因此往往在一段時間內要求合營各方在生產管理、技術開發、物資供給、產品銷售等方麵予以配合,這在客觀上也要求投資各方共同參與合營企業的經營管理。這種管理方式的特點是合營各方均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在各個環節發揮影響和作用,並力圖享有均等的控製權。
但是管理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企業的建立和生產經營的逐漸展開,合營各方所具備的優勢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當初十分重要和關鍵的東西現在可能不再那麼重要了,這就導致合營各方在企業中的影響力發生變化。因此,企業管理方式將由共同管理方式轉換為一方為主一方為輔甚至一方完全主導而另一方無所輕重的局麵。相應的合營企業的文化也必然發生變化,即在混合型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和吸收管理能力和經驗較強的一方的文化。如果合營企業隨著生產經營的展開,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銷售渠道、技術開發能力和管理體係,減少或完全擺脫了對各方母公司的依賴,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管理方式將可能由母公司聯合主導型轉換為委托管理型。與此相應,合營企業文化也必然發生變化。因此,三資企業文化的動態性不僅具有企業文化自身動態性的特征,而且隨著合營企業管理方式的變化而變化。
(五)開放性
三資企業立足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使用國內和國際兩種生產要素,開放是三資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麵開放有益於獲得外部環境的文化和信息,以促進三資企業文化係統的不斷優化;另一方麵,企業文化的先進因子,借助開放能得到輻射和放大,從而造福於社會,使企業與社會達成良性互動,有力於三資企業為社會所承認和首肯。因此,三資企業與一般企業相比較而言,不但具有開放性和先天條件,而且也有著不斷開放的外在壓力,從而使得三資企業的開放性特征尤為明顯。
二、建設三資企業文化的原則與要求
企業文化作為社會文化係統在企業中的體現,它的建設必須遵循社會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固有規律進行。人類文化,曆來是各國在繼承傳統文化基礎上不斷摸索創新、在內外文化交流的基礎上取長補短、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而逐步取得發展的。除此之外,三資企業文化還存在自身管理文化的多樣性。這種文化的多樣性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母公司所在國文化即民族文化的差異,二是投資各方的“公司文化”的差異。調查表明,管理文化的多樣性影響最大,它集中反映了來自不同母公司高層管理人員製訂決策的偏好和價值觀念的差異。三資企業各方能否妥善處理相互的文化差異,直接關係到企業的命運。因此,三資企業塑造企業文化時,應遵循以下幾個重要原則和要求。
(一)塑造三資企業文化的原則
1.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原則
眾所周知,企業文化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體。各國的企業都是生產力的體現者和商品生產經營者,有其必須遵循的共同的客觀規律,如必須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爭取顧客的歡迎和信任等等,因而其企業文化必有共性的一麵。而另一方麵,由於民族文化和所處環境的不同,其企業文化又有個性的一麵。三資企業是由中外雙方共同建立、共同管理、共擔風險、利益分享的企業,雙方原來的企業文化各不相同。因而勢必要建立一種既不是傳統的企業文化,也不是合作者原來的企業文化,而是在中國當前這個特定條件環境下發展起來的具有三資企業本身特點的新的企業文化。這種新的企業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糅合了中外雙方原有的企業文化,根據三資企業本身發展的特點,把握時代的特色,從而把企業的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
2.洋為中用與古為今用相結合
建設三資企業文化,需要我們吸取全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人類文明是無疆界的,但作為文化卻存在著社會差異、地域差異。日本企業取得成功,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融合西方文化、東方文化於一體。建設三資企業文化,當然要結合中國傳統和國情、民情、地理、曆史、人文和倫理來建設。中國有幾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優秀文化,應該成為三資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對待西方文化,要區分良莠,凡科學的就要吸取,對於腐朽的就必須拋棄。在吸收有益東西時,也不能簡單照搬,要融合提煉,自成一家。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企業文化作為一種強調企業個性的新管理理論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正如許多學者所說,企業文化與其說是一種理論不如說是一種實踐。因此,在建設三資企業文化時,更要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先於理論而行,理論總結指導更好地實踐。三資企業豐富的生產經營管理實踐是其企業文化得以產生的客觀現實基礎,企業文化也隻有在生產經營管理實踐中才能培養而成。
4.繼承與創新相統一的原則
企業由於長期的實踐活動,必然會形成各自不同習慣或發展為本企業的曆史傳統,概括培養成為帶有鮮明企業個性色彩的企業文化。但環境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將不斷給企業提出新的任務和要求。而不同時期企業文化的目標指向也必然隨之發生變化。因此,企業文化是否適應動態變化的環境,對於企業的存在價值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建設三資企業文化,應創造性地融彙外國文化、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並去粗存精,使三資企業管理的人文特色現代化、豐富化、多樣化,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符合企業自身情況的三資企業文化。同時,對企業文化應進行超前研究,突破停滯的、僵化的觀念,使企業文化具有動態性和鮮明的時代感和時效性。三資企業文化的建設,應是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使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五)凝聚力與競爭性相統一的原則
企業是中外雙方合作建立和管理的,員工是公開招聘來的,因此三資企業文化的建設勢必是凝聚力和競爭性的相互統一。
所謂凝聚力是指企業領導成員與整個群體之間以及群體成員之間的吸引程度。凝聚力大,才能產生強大的向心力;而凝聚力隻有在合作、信任、友愛、團結、奮進的條件下才能強化,因為企業文化要求調動企業全員的積極性,發揮整體優勢。
競爭可以培植進取心、毅力和大膽、首創精神。因此,三資企業文化要引入競爭機製,形成一種敢與強手爭高低的氣氛。企業文化建設要通過競爭產生凝聚,達到對親密一體化的追求,以其無形的力量作用或行為方式,使企業的主體產生親近感、信任感,並能夠相互理解。
(六)社會、企業和個人三方麵協調統一原則
企業是個經濟實體,它作為社會係統中的組織,不可避免地帶有社會性。也就是說,企業既是一種經濟實體,又是一種社會實體。這一現象引出兩種結果。一方麵,企業作為大社會係統的子係統,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其中有經濟方麵的責任,維持社會生態環境的責任,完成個人社會化的責任,提供給企業成員有意義的職業的責任等等。企業要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發展,就不得不承擔這些責任。另一方麵,企業的各項工作都是由企業職工來完成的,因此,企業能否有效地生存和發展,又取決於職工的行為。企業行為要受到來自社會環境和來自企業內部職工的影響。為使企業文化服務生產經營的機製得以有序運作,我們在企業文化建設當中,必須注意將社會、企業和個人三方麵協調起來,使企業職工成為一個既承擔社會責任,又完成企業的各項工作,同時具有完整人格的個人。
二、塑造三資企業文化的要求
在塑造三資企業文化時,首先要使中、外雙方相互了解對方民族的曆史進程、文化傳統和道德規範、使雙方都能了解合作夥伴所在國家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並由此而使中外雙方都能理解各自所形成的不同的管理觀念。通過對合作夥伴的相互了解,使雙方都清楚地意識到要使來自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外管理人員共同在一個企業中合作共事,彼此間必須以“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合作共事”作為中外管理人員在三資企業中的合作準則,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在三資企業這個特定環境裏中外雙方達成共識的三資企業管理觀念,從而進一步組成三資企業文化。因此,“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合作共事”是塑造三資企業文化的根本要求。
1.要加強企業的物質文化層即表層文化的建設,加強和完善對職工的教育,使職工教育製度化、規範化、正規化,要精心設計各類商標和包裝,發展質量服務的觀念,使之包含其企業文化要素;同時,在企業中,應創造各種文化環境,讓員工相互交流了解,以增強彼此的信任感和凝聚力。
2.要注重內層文化建設,在建立戰略機製、調整組織結構、完善製度、培養責任感和秩序的觀念,啟動內在動力等方麵,要注意吸收外國文化的精髓,更要注重中國的傳統文化,要注重結合企業本身的實際,從而形成和塑造本企業的生產經營特色、組織特色、技術特色和管理特色。因此,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消除精神桎梏,克服盲目排外思想,虛心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發展三資企業,不僅是引進資金、引進先進技術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習現代文明,引進西方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
3.要進一步研究深層文化的建設,既要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建立適用於企業的價值觀念體係,創立具有特色的三資企業文化;還要進一步研究深層文化建設的形式、方法、手段等,使之能夠在三資企業文化的建設中起到有效的保證作用。
4.三資企業文化的建設要具有階段性和動態性,要與企業的發展相互協調,並且要不斷地完善與發展。
三、三資企業文化建設的方法和步驟
三資企業當中必然會存在企業文化的相互差異。因而,塑造三資企業文化要講究一定的方法與形式,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情況,創造出有特色的企業文化建設方法,從而促進三資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塑造三資企業文化的方法
1.宣傳教育法
宣傳教育法是建設企業文化的最基本方法。企業通過完整係統的、長期的、多層次的、多渠道的宣傳教育,可以建設良好的企業文化。
(1)要做好文化意識的培訓,強化員工的文化意識和使其意識到東西方企業文化的差異,並對企業的傳統、信條、宗旨和價值觀念、行為規則等有一定的了解,為企業文化建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