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企業的跨文化管理2(3 / 3)

(2)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例如:把企業的信條、廠訓、企業宗旨、口號等書寫在醒目的公共場所,不斷提醒員工努力工作;編輯出版簡訊、期刊、紀念冊以及企業領導人講演、著作的小冊子等,公開發行或發送。中美合資露美莊臣化妝品有限公司就編輯出版了《莊臣世界》,提出公司當前存在的問題,發動廣大職工積極參與討論,為公司出謀獻策,使職工體會到“主人翁”的精神與地位,激發了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從而使企業凝聚力得到增強,也同時形成了有莊臣特色的企業文化;通過各種會議,對職工宣傳企業文化;組織職工業餘文娛體育活動,陶冶職工的情趣,豐富職工的生活,同時向職工宣傳灌輸企業目標和企業文化。

2.嚴愛並濟法

企業文化建設應該運用嚴愛結合的管理哲學。既要有規章製度的約束,又要有情感的激勵。進行管理要有監督也要有鞭策激勵。嚴,就是要講究科學管理,建立一整套的規章製度,嚴肅紀律,嚴格管理,獎罰嚴明。對所有的員工都要一視同仁。愛,就是要突出人情、重視人性、情感,進行感情投資。在方式方法上,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傾注對職工的愛,才能在企業內部形成強大的凝聚力。要使企業員工感到溫暖,必然要進行感情投資,要做到:

(1)了解。領導與職工之間相互了解,領導要了解職工的需要、興趣、愛好、追求、氣質、性格、能力等,職工也要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計劃、目標和存在問題等。

(2)尊重。領導和職工相互尊重。在企業內部,創立共同努力、互相信任的氣氛,使職工親身體驗到受尊重的自豪感。

(3)理解。領導要體諒、理解職工的語言、呼聲、心理、行為和意誌,並要不斷地完善職工的自我形象,對職工保持充分的信任和積極的熱情。

建設企業文化,做到情和理的完美結合,可以使職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聰明才智。

3.環境優化法

(1)要創造向心環境,升華理想價值。向心環境的建設,要在共同理想的目標原則下,根據本企業的具體情況,提煉確定企業的精神目標,使職工產生認同感,喚起使命感。同時,激勵職工自覺地將自身的利益、工作職責、個人理想同企業的宗旨相互聯係,並為之而奮鬥,從而造就團結奮鬥的向心環境,使企業的特有價值觀得到升華,使企業產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創造舒適順心的內部環境,激發職工熱情。企業應不斷地了解職工的需求,並不斷地進行滿足職工正當的需求,尤其是占主導地位的需求。對不正當的需求給予耐心的說服教育,對不能馬上辦到的需求給予解釋,爭取諒解。所以,企業文化的建設關鍵就在於創造這種優化的順心環境,使職工感到寬鬆、和諧、溫暖、舒暢,工作充滿意義,生活充滿樂趣,才能自覺地釋放出內在的光和熱。

(3)創造榮譽感環境,激勵奮發向上。企業領導應該意識到每一個職工都有歸屬感、榮譽感和羞恥感,要運用全方位的激勵方法,引導職工樹立起主人翁責任感。同時,要敢於打破職工中存在的消極平衡的心理狀態,使職工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創造榮譽感環境還應注意到榮譽的層次性和廣泛性,對不同程度的進步給予不同的榮譽,使職工中任何良好的言行都能及時得到肯定的評價,以滿足職工的歸屬感和榮譽感,使職工感到,企業理解每一個人,關懷著每一個人的進步,從而能夠進一步減少或消除職工的消極的思想,保持群體蓬勃向上的精神活力。

優化企業的內部環境,是建設企業文化的一種極為有效的方法。

4.塑造企業文化要形成有效的企業文化網絡

(1)建設企業文化,要形成有效的企業文化網絡。企業文化網絡一般是由三方麵構成。

①正式的組織係統。在履行其本職使命的同時,也傳播與擴散企業文化信息,使企業文化滲透在一切管理工作中。

②非正式的組織係統,即企業內部自發結成的小團體,這些民間性的組織與活動,更便於傳播文化信息,更利於陶冶性情,更容易形成文化氛圍。這種文化網絡,為職工所喜聞樂見,具有更大的廣泛性和靈活性。

③要積極發揮文化載體的作用,使之為傳播企業文化信息提供有效手段,起到更大的作用。

(2)企業文化信息的傳播與擴散,也要注意潛移默化的作用:

①企業精英人物的言傳身教;

②企業氣氛與環境的烘托與熏陶作用,良好的企業環境,更利於企業文化信息的擴散傳播,從而提高企業文化的有效性;

③注意企業職工的自我意識,即自學意識、自勵意識、自省意識,使職工素質不斷向高層次方向發展,從而增加企業文化信息傳播的可靠性。

良好的企業文化網絡具有傳播、促進、溝通的作用,使企業這個係統能與整個外部環境係統協調起來,優化運行,也同時強化企業內部係統的功能,做到企業內部係統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調整,使其能夠得到良性的循環運行。

(3)企業文化網絡存在多元性、差異性、交叉性等特點,因而,有效的企業文化網絡必須具有:

①準確性。傳播和擴散的文化信息不存在誤差;

②迅速性。一有信息,短時間內要擴散到整個企業,從而增強向心力和凝聚力;

③簡潔性。企業文化信息要簡明扼要,具有鼓動性,能最有效地發揮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④反饋性。企業文化信息的傳播,最終都要有信息反饋,即有合理化的建議或對策,為企業決策提供多種幫助。

5.塑造企業文化要有精幹的機構、

必要的形式和獨特的價值觀(1)要有一個精幹的機構,專門從事企業文化的傳播與擴散,強化職工的文化意識,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把企業的宗旨、企業目標、企業的價值觀不斷地滲透到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去,使企業職工意識到自己的主人翁責任感,樹立與企業共榮辱的使命感,從而會不斷地激發自己的工作熱情,為企業的不斷發展盡心盡力。

(2)塑造企業文化,要有設計合理的、必要的形式,易於傳播企業文化信息,容易使企業職工接受,並從中得到不斷的激勵;合理的、必要的形式,也便於企業對企業文化的建設進行管理,使之走上正規的軌道,起到積極的作用。

(3)塑造企業文化,要有企業本身特色的價值觀,建設企業文化,總是要從企業的傳統、習慣等當中去提煉確定企業自身特定的價值觀,同時不斷地向企業組織機體內注入理想的價值觀念,滲透企業精神。

(二)塑造三資企業文化的步驟

1.分析內外因素,選擇價值標準

一般來說,一個企業在選擇價值標準時應考慮下列因素。

(1)企業性質。企業文化因企業性質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因此,一個企業首先要根據本身的性質選擇適當的價值標準。

(2)企業的成員及其構成。不同類型的人以及他們的組合方式都會影響企業文化的形成。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念,個人與企業的價值觀是否相容,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價值標準能否為每一個成員所接受。因此,企業在選擇價值標準時,應認真分析研究人的因素。

(3)企業的外部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民族文化、法律等方麵,都會影響企業成員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所以,隻有在認真分析研究各種相關因素的基礎上才能確立既體現企業特征,又為全體企業成員和社會所接受的價值標準。

2.進行感情投資,強化職工認同

企業文化要產生影響和發揮作用,並被企業全體職工所接受,真正成為群體意識和群體行為,必須經過企業全體職工的認同。這種認同的過程,就是塑造企業文化的過程。隻有自覺忠誠的心理認同和行為認同,調動起企業全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保證企業文化建設和經營目標的實現。職工的認同過程,是一個循環往複、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過程,通過職工的認同,一方麵會增強職工的參與意識,強化他們的主人翁責任感;另一方麵也會帶來企業家精神的豐富和提高,由此形成“認同——強化——提高——再認同——再提高”的循環過程,由此,形成企業文化建設的良性循環。在此過程中必須重視:

(1)目標的確定。目標應是企業價值觀念的具體化,並且能夠容易實現。

(2)推行參與管理,通過參與管理,使企業成員具有一種責任感,能自覺地按企業的目標矯正自己的行為,並能培養職工的參與欲和主人翁責任感。

(3)要重視內部非正式團體的作用,要善於協調與非正式小團體的關係,特別是要取得其領袖式人物的支持,引導他們接受企業的價值觀,使非正式團體的作用力與企業方向一致。

(4)要重視職工的日常生活,加快其認同的過程。

3.企業領導要身體力行,信守價值觀念

企業領導者本身是企業價值觀的化身,它的模範行動是一種無聲的號召,對下屬成員起著重要的示範作用。當前,強調規範領導,即是要以企業領導人的素質、價值觀念的自然影響力為前提,通過潛移默化,使職工在內驅力的作用下,心理和行為表現為心悅誠服,主動進取。

4.積極強化行為,鞏固價值觀念

企業職工的合理行為,隻有經過強化予以肯定,這種行為才能再現,進而成為習慣穩定下來,從而使指導這種行為的價值標準轉化為行為主體的價值觀念。強化行為,要做到:

(1)具有針對性,使被強化者能從中體會到更深更廣的意義。

(2)具有反饋性,要能夠預測強化的作用,並能指示強化效應和應強化的行為,從而保證強化的效用。

(3)注意強化的時效性,要及時強化和定期強化,從而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並使之成為習慣性行為。

(4)注意因人而異選擇強化手段。要注意精神鼓勵和物質激勵的相互結合運用,這樣才能夠產生持久的強化效果,職工的行為得到不斷的強化而穩定下來,職工就會自然地接受指導這種行為的價值準則,從而使企業的價值觀念為全體成員所接受,形成企業文化。

5.適應環境變化,發展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隨著企業內部、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三資企業之中,更就如此,因為三資企業的經營受政策影響較大,並且存在不同的文化差異,需逐漸取得共同認識。因而企業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企業文化也應具有動態性,要做到:

(1)要發動企業全體人員參加。價值觀念是人們經過長時期積累而成,並成為職工穩定的心理狀態。因此,隻有發動全員參加,才能獲得成功。

(2)要從製度上予以支持。發展和完善企業文化,要求職工改進行為方式,應從強化製度入手,對期望產生的行為予以積極強化,鼓勵這種行為的再生;而對需要改變的行為則進行負強化,以減弱和消除這種行為。

(3)領導者要積極推動改革,通過推行參與管理、加強信息溝通等方式來加速企業職工觀念的轉變過程,同時也保證企業對外界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