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做來卻也不易。首先,領導者自身必須要有容人的胸懷和不能為人所容的思想修養;要有理解人的才識和不為人所理解的容忍精神。北宋名臣曹彬在知徐州時,有一吏員犯罪,按法當處以杖罰,他卻遲遲沒有這樣做,人們都覺得奇怪。他說:“我聽說此人新婚,如果馬上杖罰,他父母必然以為兒媳婦帶來的不吉不利,從而日夜招致鞭打責罵。要是這樣,這個兒媳婦恐怕就難於自存了。我拖延杖罰那個吏員,於法也並不妨礙”。如果領導者都能如曹彬這樣對部屬體貼理解,考慮問題如此細致入微,部屬誰能不“以死報效”“盡忠盡力”?

其次,必須給部屬以尊重、信賴和摯愛。尊重是對人的人格的肯定,信賴是對人的價值的肯定,而摯愛則是對人的品德的肯定。領導者對部屬的這些肯定,是對人的社會承認需求的一種滿足,是給人以精神上的滿足和享受,實質上也是對部屬忠心於事業、艱苦奮鬥的一種厚報。特別是在部屬發生過錯、產生嫌隙,發生誤解的時候,給予尊重、信賴和摯愛,更能發生奇效。

第三,得理讓人。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時寬以待人”。領導者與部屬之間發生意見分歧,口角之爭,是為常事。由於領導者對全局情況的了解、知識的廣泛和業務的熟悉,領導的意見常為正確之理,也有可能。但是,如果就此忌恨於心,或者下以“部屬愚笨”的論斷,或者“窮追不舍”,非得部屬“賠禮”“認錯”不可,其結果則將適得其反,一顯領導者“小家子氣”,二使部屬精神受抑,怨生於內。反之,如果領導者“得理讓人”,適可而止,則一顯領導者“大將風範”,二使部屬輕鬆以待,心服口服。

第四,適當交往。領導者與部屬保持適當的交往。這既是領導者平易近人的優良品質,也是“德化”部屬的重要方法。但是,這裏必須注意三點:一是不可過於頻繁。“久居難為別,頻來親也疏”,往往來往過於頻繁,反而增加產生嫌隙的機會。二是不可過於庸俗。“君子之交淡如水”,“清淡”的交往能生出許多趣味,且因其“成本”較低,確能保持長久的友誼;而“濃”的勢利之交,必無“終運”,且因其庸俗淺陋,必顯脆弱。

第五,交不輕許。交往中不可隨意恩許,恩許實質上是在純潔的感情中,摻上了“雜質”,使堅韌的友誼紐帶變得脆弱。而且,不正常的私欲一旦誘出,則無遏止,一旦不能滿足,則必反顏相待。尤其是,私交中的恩許屬“私許”,私許不為德,而為恥。不為德者又何求“德報”。

第六,“貧賤相交,富貴不忘。”有這樣一些領導者,他們在困難時,奉部屬如上賓,但是,一旦順利,或事業成功,則“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極不道德的行為。他們不是在“以德報德”,而是在“以怨報德”,最終部屬也必以怨報之,使其眾叛親離,“成功”得而複失。漢高祖劉邦在楚漢相爭之時,禮賢下士,重用人才。但是,在登上皇帝寶座以後,一大批有功之臣,幾年之內,都被以“叛變”之名,逐一遭到殺滅。此時,北方匈奴已形成一個強大的部族,並不斷侵犯中原。功臣盡滅的劉邦隻好親自領兵征戰,卻又為流矢所中,箭傷十分沉重,在其臨終之前,在其家鄉沛縣,麵對故人父老,愴然對其“以怨報德”的劣行沉痛懺悔,吟出了千古一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為曆代用人者提出了悲壯忠告。

寬厚待人善於容人

一、容人之長

容人,不但要寬宏大量,而且還要講究一定的方法。既要容人之長,也要容人之短;既容人之隙、容人之仇、容人之私,還要容人之傲,甚至容人之錯等等。容人就是要徹底了解下屬的個性、才能,盡量使有才能的人充分發揮才幹。因此,領導既要善於容人,還要把握好容人的方法和尺度。

世人皆論容人之短,其實最難者莫過於容人之長。因為,容人之短,既體現了自己的寬宏大量,又使身具短缺者感恩戴德,實是兩全齊美之事。而容人之長卻不同,即使是用了,第一,是該用;第二,“珠玉在側,覺我形穢”很有對我“取而代之”的危險。因此,容人之長需要有更大的“度量”。

容人之長的天敵是嫉妒。嫉妒使同僚不容,使夥伴相拚,使領導者對部屬賢能如臨險敵。隋朝昏君楊廣,曆來“不欲人出其右”,據史載,楊廣曾寫一首《燕行歌》讓文人學生唱和。應召者很多人抱著應付一下的態度,唯有王胄,不肯居楊廣之下。於是,不久王胄就被楊廣借故殺死,除掉了出於己右的王胄。

古人對容人之長曆來比較重視。《晏子春秋·內篇問上二十》曰:“睹賢不居其上。”《管子·立政》曰:“見賢不能讓,不可與尊位。”“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好問則裕,自用則小。”某一現代企業家也曾指出:“用一個能力強的人,隻會提高你自己的地位;條件好的人不但增進整個部門的工作成效,更使你因為容人之長而聲名大噪,何樂不為。”可見,容人之長己為多數智能之士所共識。

容人之長包括用“賢者”之長和用“愚者”之長兩個方麵。容“賢者”之長固然不易,而容“愚者”之長也很難。因為,“愚者”智力一般,甚至不及一般,常受人鄙視、輕待,對其“長”處,一為不信,二為不屑,因而為人們承認、重視、容納確不容易。但是,恰恰“下下人”常有“上上智”,所以,古人說:“智者之所短,不如愚者之所長。”“知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

二、容人之短

“人之才性,各有長短”的問題,並粗略地談了容人之短必要性的問題。那麼,怎樣容人之短呢?

第一,不以己長格物。古人曰:“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即不以已之好惡定別人長短,不以己之長來否定人之長,不以己之情感待人之短。否則,必致長短界限混淆不清,必然傷害部分賢能之士,甚至造成人才的重大損失。《三國演義》記述,曹操豪爽剛正,對蔡瑁、張允棄主來降十分反感,總認為他們是“諂佞之徒”,極其憎惡,隻是因曹軍不習水戰,才暫時留用了二人,而在水軍訓練中,又疑心蔡、張怠慢,不夠效力。因此,一看蔣幹盜來的假書信,便當機立斷,將蔡瑁、張允立刻處死。後終因水軍失去良將而致赤壁一戰,全軍覆沒。可見,曹操從個人感情出發,不能容人之短所帶來的危害之大。但如果曹操“不以己長格物”,容蔡、張“諂佞”之短,而用其諳熟水戰之長,大概赤壁之戰也不至於如此之慘。

第二,“無害之疵不可灼”。古人曰:“目中有疵,不害於視,不可灼也。喉中有病,無害於息,不可鑿也。”意為眼睛裏有小瑕贅,不妨害視覺,就不應燒灼它;嗓子裏有了病,不妨礙呼吸,就不能刺穿它。同理,“人貴適用,慎物多苛求。”人之缺點、弱點隻要不礙其用,可以不予考慮。曹操曾說過:“若必廉士而後用,則齊桓公何以霸世!”“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他認為“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未必能為將守,而“貪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

第三,具體之“短”,具體對待。容人之短也當具體分析,根據不同之“短”而采取相應的對策。如果是不影響長處之短,則可以任其存在,不必苛求;如果是長處與短處相伴而生,且有一定影響,則應大膽使用其長,同時幫助克服其短,以利於充分發揮其長處的效用;如果其短處有明顯的危害,則應首先幫助其迅速克服缺點,同時盡量發揮其長處。

第四,使長短各得其宜。因人而任,使長短各得其宜,是容人之短的最主要的體現。而且,這樣做也是可能的。因為,某些缺點在此處是為“短”,在彼處則可能是為“長”,反之,也一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教書時兩腿“篩糠”,怯場得連學生都不敢見,可是一旦改行從事數學研究,卻成果輝煌;《水滸》中的李逵在水中力不縛雞,可讓其擔任陸戰先鋒,卻凶猛如虎,力大如牛;而浪裏白條張順陸戰不及一普通武夫,而使其任水軍頭領,卻“踏浪如履”。某廠一女工年青、愛美、愛打扮,不安心幹操作工。可是,當廠長安排其從事新產品的開發設計工作,卻正投其所好,把愛美的天性和悟性發揮得淋漓盡致,搞出許多新樣式,產品供不應求。可見,隻要領導者因人而異,用心安排,必能使長、短各得其所,而這恰恰正是容人之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