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首句連用三個並列的短語,寫出了吳起鎮一帶戰場的地形特點,也暗示了紅軍戰士們戰鬥環境的艱苦。毛澤東原擬電文為“山高路險溝深”,此句中的“險”改為“遠”,“溝”改為“坑”,有回顧長征全程之意,並非專指陝北地貌。
次句“大軍縱橫馳奔”是針對首句的艱苦條件來說的,“縱橫”形容出大軍“馳奔”時所向披靡的雄姿,再現了彭德懷當時指揮紅軍利用陝北高低坑窪、崎嶇不平的地形,迅速進軍和英勇作戰的宏偉場景。
這首詩的前兩句首句寫景,末句敘事,一句寫靜,一句寫動,景事交融,動靜輝映,生動形象,使讀者讀後能產生如臨其境的感覺。
紅軍如此神勇,人們一定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支隊伍的指揮者是誰?”但是作者並沒有直接對這個問題進行解答,而是先以雷霆萬鈞之力,用一個問句把全詩推向了高潮。全詩寫到這裏,一個胸懷大略,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形象已經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那麼這位大將軍是誰呢?作者這時才用堅定的語氣給出了答案“唯我彭大將軍!”“唯我”二字,是作者對彭德懷的出色指揮才能和輝煌戰績作出的高度評價和熱烈讚揚。
這兩句是抒情和議論,一問一答,氣貫長虹,鏗鏘有聲,韻味無窮,人們讀後,彭大將軍威武的形象有如一尊大理石雕像那樣,立刻矗立在眼前。
在毛澤東把這首詩贈與彭德懷後,彭德懷把“唯我彭大將軍”改為“唯我英勇紅軍”,並退還給毛澤東,可見他還是很謙虛的。他把勝利、功績和榮譽全歸功於黨領導的英勇紅軍,歸功於廣大的革命同誌,這展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崇高的精神境界。
纖筆一枝誰與似——《臨江仙①·給丁玲同誌》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壁②上紅旗飄落照,
西風漫卷孤城③。
保安④人物一時新。
洞中開宴會,
招待出牢人。
纖筆⑤一枝誰與似?
三千毛瑟⑥精兵。
陣圖⑦開向隴山⑧東。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將軍。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新觀察》1980年第7期。
題解
1936年夏,丁玲逃離被國民黨囚禁三年多的南京,秘密經由上海、北平、西安,在11月來到陝北保安,中共中央宣傳部在一孔大窯洞裏開會對她表示熱烈的歡迎。她到保安後,隻過了幾天就發起組織了中國文藝協會,並擔任主席之職,毛澤東在成立大會上講了話,稱讚“這是近十年來蘇維埃運動的創舉”。之後,丁玲主動要求到前線去看看。在此期間,毛澤東通過軍用電報把這首詞發給在前線的丁玲,1937年初丁玲返回延安,毛澤東又手書該詞贈與她。
丁玲(1904~1986年),原名蔣偉,字冰之,湖南臨澧人。三十年代著名的左翼女作家,毛澤東已故夫人楊開慧的同學。代表作有《莎菲女士的日記》、《我在霞村的時候》、《太陽照在桑幹河上》等。
注釋
①臨江仙:詞牌名,又名《采蓮回》、《庭院深深》,原為唐朝教坊曲名,因為曲子多是歌詠水仙而得名。詞牌有兩種形式,這首詞用的是每闕首句為七個字的一種,另一種為六個字。
②壁:壁壘,古代軍營的圍牆。保安在古代曾是西北的一個重要軍事要塞,這裏的“壁”指保安的城牆。
③孤城:孤閉的城池。這裏指保安城,因為當時陝北的小村莊很多,但是城市卻不常見,因此保安便有孤城之感。
④保安:位於陝西省西北部,當時是陝北蘇區的首府,1936年為紀念劉誌丹將軍改名為誌丹縣。
⑤纖筆:細致描繪的筆,指丁玲的文筆。
⑥毛瑟:德國毛瑟工廠所製造的步槍和手槍,當時中國軍隊用得比較多。
⑦陣圖:古代軍隊作戰的陣列隊形,這裏指紅軍的作戰部隊。
⑧隴山:在陝西省隴縣西北,延伸於陝甘邊境,當時是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前方。
賞析
這首詞是一首贈詞,通過對歡迎丁玲的宴會場麵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對丁玲來到革命根據地繼續革命的歡喜之情,以及對其一支纖筆勝抵雄兵三千的高度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