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對比的手法是這首詞的突出特點,一是敵我對比。“敵軍圍困萬千重”,來勢洶洶,氣焰囂張,而“我自巋然不動”,鎮定自若,堅守陣地。二是根據地軍民前後變化的對比。最初是“巋然不動”,最後是“炮聲隆”,顯示了我軍民由守轉攻的過程,三是敵人前後變化也形成了對比。最初是“圍困萬千重”,最後卻是“宵遁”,諷刺意味極其強烈,把敵人那不堪一擊,狼狽逃竄的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另外,這首詞寫的是黃洋界保衛戰,那麼為什麼詞題卻以“井岡山”來命名呢?這是因為黃洋界保衛戰是井岡山鬥爭時期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它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得以保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這場局部戰爭也是整個井岡山武裝鬥爭的縮影,所以毛澤東以“井岡山”作為詞題也就不足為奇了。
風雲突變紅旗躍——《清平樂①·蔣桂戰爭》
一九二九年秋
風雲突變②,
軍閥重開戰。
灑向③人間都是怨,
一枕黃粱④再現。
紅旗躍過汀江⑤,
直下龍岩上杭⑥。
收拾金甌⑦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
題解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中國,但其內部各派係仍然混戰不斷。1929年3月~4月間,蔣介石同廣西桂係軍閥李宗仁、白崇禧之間為了爭奪湖南、湖北兩地爆發戰爭。同年秋天蔣介石又與馮玉祥之間爆發了戰爭,軍閥混戰在給人民帶來無盡災難的同時,也使他們無暇顧及工農革命運動的發展,這在客觀上也為革命的發展提供了條件。1929年3月,紅四軍由江西進入福建西部,占領長汀,5月至6月期間又三次占領長汀東南的龍岩,9月占領長汀以南、龍岩以西的上杭,建立工農革命政權,這首詞就作於紅軍攻占上杭之後。
注釋
①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等。
②風雲突變:政治形勢驟然起了變化。
③灑向:傾灑,這裏引申為造成、帶給。
④一枕黃粱:黃粱指小米,典出唐朝沈既濟的《枕中記》。書中說一個叫盧生的人,在旅店遇到一個道士,盧生向他慨歎自己的窮困,道士就拿出一個枕頭,告訴他隻要他枕在上麵,就能獲得榮華富貴。當時店主人正在蒸黃粱,盧生枕後入睡,在夢中從婚到死,享盡榮華富貴。醒來一看,困頓依舊,旅店主人也仍然在蒸黃粱。
⑤汀江:在福建省西南部,源出福建省西部長汀,經長汀、上杭等地,向南流入廣東省境內。
⑥龍岩、上杭:福建省境內的兩個縣名,第二次國內戰爭時紅軍的根據地。
⑦金甌:堅固的國土,語出《南史·朱異傳》,梁武帝曰:“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這裏指寶貴的革命根據地。
賞析
這首詞是毛澤東在1929年的秋天創作的,它高度地概括了當時的國內鬥爭形勢。結合全詞的內容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我們可以看出,這是毛澤東以藝術的形式來對當時的社會以及革命形式進行的深刻分析與思考。
上闋主要寫蔣桂戰爭以及類似的軍閥混戰給廣大的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並對軍閥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諷刺。首句“風雲突變”,看似起筆突兀,其實卻十分形象生動,因為當時黨內有些人錯誤地估計了形勢,認為“蔣桂戰爭”不一定會爆發,因而“蔣桂之戰”的爆發就使許多人感到意外。首句不僅渲染了形勢的突然變化,製造出一種濃重的氣氛,而且還形象地寫出了當時的時代特征。
接下來作者開始具體說明“風雲突變”,一個“重”字突出了軍閥連續混戰的特點,上闋的前兩句對舊中國軍閥間的分裂與戰爭做了深刻的概括和描述。戰爭的直接受害者就是普通的人民,對於他們來說,軍閥戰爭就像是從天而降的災禍一樣,使他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蒙受了無窮無盡的苦難,因此他們的心中充滿了怨恨;而那些妄想對中國人民進行永遠統治的軍閥必將在廣大人民怨恨的烈火中灰飛煙滅,就像傳奇中所說的“一枕黃粱”的故事一樣,美好的夢想最後隻落得一場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