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作者的這些追憶並非是隨意道來,而是為了創造出一個新的意境,也就是“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在一般人的眼中,彈洞並不是美麗的東西,但是作者卻認為正是有了這些“彈洞”的點綴,才使得大柏地一帶的關山變得更加美麗。因為它是人民江山曆史創建的見證,它為我們展示了一種另類的風景,作者在此也預感到一個新世界即將到來。尾句中的“更”字,充分表現了毛澤東對革命事業的樂觀和對革命根據地的熱愛,這與“戰地黃花分外香”實際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更好看”、“分外香”,一種平靜而又激動的心境,一種愉快而又昂揚著戰鬥意誌的情緒,從字裏行間我們是可以體會出來的。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吟詠昔日戰場的作品並不在少數,但是這些作品大多都是描繪戰場愁慘景象,抒發感傷情懷。但是毛澤東的這首詞卻一改這類作品“吊古傷今”的情緒模式。他重臨戰地,目睹昔日激戰遺跡,胸中湧動起的卻是歡愉的詩情。全詞中有寫景、有敘事,而寫景敘事中又都包含著抒情,給人以極大的美感享受。
踏遍青山人未老——《清平樂·會昌①》
一九三四年夏
東方欲曉,
莫道君行早②。
踏遍青山人未老③,
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④,
顛連⑤直接東溟⑥。
戰士指看南粵⑦,
更加鬱鬱蔥蔥。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
題解
1933年10月,蔣介石動用百萬兵力,發動了對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圍剿”,並以半數兵力進攻中央紅軍。當時,以博古為代表的臨時中央政府推行“左”傾政治策略和軍事策略,極力反對毛澤東正確的戰略戰術,而是采取全線冒險出擊轉而死守內線的陣地防禦方針。結果使紅軍損失嚴重,反“圍剿”節節失利。在這種情況下,1934年10月,紅軍不得不退出江西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
1934年7月,未能參加反“圍剿”戰役的毛澤東在中共粵贛省委所在地會昌調查研究和指導工作時寫下了這首詞。
注釋
①會昌:縣名,在江西省東南部,東連福建省,南連廣東省。紅軍曾在這裏開辟贛南革命根據地。
②莫道君行早:舊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這裏的“君”指作者本人。
③人未老:這裏的“人”指作者本人。未老,這裏不僅指年齡,還指革命精神。
④會昌城外高峰:指會昌城西北的會昌山,又名嵐山嶺。作者在20世紀60年代曾回憶說:“會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⑤顛連:連綿不斷。
⑥東溟:指東海。
⑦南粵: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廣東、廣西一帶。這裏指廣東。
賞析
在寫下這首詞後,毛澤東曾做過自注:“1934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鬱悶的。這一首《清平樂》,如前麵那首《菩薩蠻》一樣,表露了同一心境。”但是我們卻很難從這首詞中讀到憂鬱、感傷的意味。相反,這首詞寫得輕鬆隨意,所涉似乎隻是登上山巔的片刻和眼中有限的景物,但作者以心馭景,以景寫心,在亦情亦景中表達了自己無比堅定的勝利信心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詞一開篇,作者就用四個字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天將破曉的夏日晨曦圖,黑夜即將消逝,眼前就是明亮、豁朗的清晨,讓人充滿了希望,這也表達了作者對革命的勝利充滿信心。接著作者借用諺語“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中的句子來發表感慨,雖然自己這麼早就起來登山,但或許還有比自己起得更早的人。這句是作者對自己的警策,其中暗含著要加倍努力,早日爭取革命的勝利,不能有絲毫懈怠之意。
接下來作者再次發出感慨“踏遍青山人未老”,這裏的“人”仍然指作者自己,麵對眼前山清水秀的景色,作者立刻回憶起在以前征戰歲月中轉戰南北時踏遍的眾多山峰及艱難險阻,如今雖然已到“不惑”之年,但壯誌豪情仍然不減當年,仍然精神抖擻地健步於山間。接著作者又想到“風景這邊獨好”,這句表麵是讚美會昌山秀麗的風景,實際上是作者對這塊飽含著戰友鮮血和生命的紅色根據地的讚美。
整個上闋裏,充滿朝氣的景物與人的不老精神交相輝映,構成了悠遠深長而又充滿生機的意境,讀者透過那朦朧的曙光,仿佛已經看到了那輪即將噴薄欲出的燦爛朝陽,看到了中國革命的無限希望。
下闋具體描繪了會昌山的風景,表達了作者堅信革命雖然曲折艱難,但必然成功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