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這兩句以實代虛,寫的是美好的景物,卻意味著革命美好的前景。作者和戰友們站立山頂,眼前景色盡收眼底,隻見群山峰巒起伏,一直綿延到日出方向的東海之濱,這既呼應了上闋的“風景這邊獨好”,也暗示中國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卻是光明的。接下來戰士們用手指著“南粵”方向同作者一起觀看,看到的是旺盛青翠、一望無際的山林,這壯觀、秀美的景色預示著中國的革命在將來一定會形勢大好。最後作者用“更加鬱鬱蔥蔥”來結束全詞,用濃濃的生機象征著戰士們高昂的鬥誌,表明革命最終會取得成功。
這首詞語言精美,生動傳神,既瀟灑自然,又富有哲理。作者似乎隻是在敘述登山的經過,但是反複誦讀卻能讓我們產生無限的聯想,讀後感到意味無窮而又餘音繞梁,詞中的“東方欲曉”和“風景這邊獨好”如今已經成為廣為人知的名言佳句。
倒海翻江卷巨瀾——《十六字令①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②。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③。
其三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④。天欲墮⑤,賴以拄其間。
這三首詞最早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
作者原注
民謠:“上有骷髏山,下有八寶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
題解
1934年10月,紅軍反第五次大“圍剿”宣告失敗之後,為了保存主力,中國工農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人類曆史上史無前例的二萬五千裏長征。在轉移過程中,由於王明“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指導,紅軍在突破敵人封鎖線的幾次戰鬥中損失嚴重,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說服中央軍委放棄去敵人重兵設防的湘西與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敵人兵力薄弱的貴州進發。紅軍在經過貴州、雲南、四川、甘肅幾省時,所到之處,絕大部分是重重疊疊的高山峻嶺,而且他們還要在險惡的環境中衝破蔣介石的圍追堵截,可以說是曆盡了千辛萬苦。這三首小令,就是毛澤東在翻山越嶺的行軍途中所寫的。
注釋
①十六字令:詞牌名,又名《蒼梧謠》、《歸梧謠》、《歸字謠》,因全詞僅十六個字而得名。
②離天三尺三:與天空隻有三尺三的距離,極言山高。
③酣:本指酒性正濃,這裏指痛快、暢快。
④鍔未殘:形容山峰像利劍一樣,直刺青天,但劍鋒並沒有殘缺。《莊子·說劍》:“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岱為鍔。”
⑤天欲墮:要掉下來。
賞析
十六字令就是要求作者在短短的十六個字裏填充出一個完整、豐滿的形象,這是非常困難的,但毛澤東卻做到了,並且做了三首。這三首小令從三個不同角度來吟詠長征途中所翻越的高山,重點描寫了山的不同形態,突出山勢高、險、奇的特點,借以展示紅軍那種蔑視困難、堅強不息的雄壯氣勢,同時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負。
第一首寫山的險峻,借以描繪紅軍急切北上,奮勇前進的雄姿。頭一句就是一個山字,可謂是開門見山,突兀而起,給讀者造成一個氣勢不凡的印象。麵對著眼前高高聳立的大山,人們自古以來都是“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但是紅軍不僅沒有低頭下馬,反而是快馬加鞭,奔馳急騰,奮勇翻越,這極其傳神地寫出了紅軍戰士蔑視困難、無堅不摧的英雄氣概。登上高山後,戰士們“驚回首”,一個“驚”字,將戰士們的動感、神態、眼神,以及高峻山巔全都融入這一字之中,既體現了紅軍戰士們對山的極高、極險所表現出的驚訝,同時體現出紅軍戰士們翻越高山後的喜悅、自豪的神情。接著作者借用民謠中“離天三尺三”的成句,極為誇張地寫出了山勢的高峻,進一步用山勢的高峻來襯托出紅軍戰士們勢不可當的英雄氣概。
第二首寫山的壯闊,借以描繪紅軍在萬山叢中奮勇作戰的英姿。首句也是開門見山,先點出描寫的主體,山本來是靜止的,最多隻是當山上風大時,草木隨之搖擺,但是作者登上山頂放眼望去,卻感到那高低起伏、重重疊疊的山頭既像翻江倒海卷起的巨大波濤,又像千萬匹在戰場上奔馳激戰的戰馬。這不僅將山的形態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而且也將紅軍戰士們那高昂的戰鬥精神藝術地體現出來。
第三首寫山的險峻,借以描繪紅軍戰士們頂天立地的偉大形象。前兩首寫的是群山,而這首寫的卻是獨峰。峻峭的山峰就像鋒利的寶劍一樣刺破青天,但是鋒刃卻沒有被損壞,顯示出山的尖銳。如此尖銳的山要刺塌青天,但是青天不會垮下,因為正是這似劍的山峰在支撐著它。這種誇張的描寫,使全詞增添了雄奇的色彩。而且這頂天立地的山峰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的象征,作者在這裏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紅軍肩負著挽救中華民族的重任,他們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