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說過一句話:“我們在山上,他在水邊。”這裏的“他”是指蔣介石,因為蔣介石當時定都南京,南京依傍長江,後來又在重慶建陪都,依然靠長江與嘉陵江。而毛澤東卻是依山立業,在山區建立革命根據地,以山為基地打擊敵人,所以,對於毛澤東來說,山是他的道路,是描寫的對象也是創作的靈感;山是他的性格,他的形象,他的情懷;山的深沉,山的堅韌,山的博大精深與他的詩詞渾然一體。
而今邁步從頭越——《憶秦娥①·婁山關②》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③。
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④。
雄關⑤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⑥。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
題解
1935年1月,長征途中的紅軍占領了貴州第二大城市遵義,並在這裏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在這次會議中,糾正了“左”傾錯誤路線,並確定了毛澤東的軍事領導地位。會議結束後,紅軍經婁山關北上四川,想和張國燾領導的紅四方麵軍會合,但因土城一戰使紅軍受挫,所以毛澤東當機立斷,決定放棄和張國燾會合的這一長征初始目標,由雲南的紮西(今威信)突然轉頭東進,重新向遵義進軍。在途中經半天激戰打敗了扼守婁山關的貴州軍閥王家烈部一個師,然後乘勝重占遵義。這首詞就作於紅軍取得婁山關戰役勝利之後(或作於攻克婁山關之後重占遵義之前,或作於重占遵義後不久。)
注釋
①憶秦娥:詞牌名,相傳因李白有“秦娥夢斷秦樓月”的詞句而得名。
②婁山關:是大婁山脈的主峰,海拔1576米,南距遵義市50公裏,在遵義、桐梓兩縣的交界處。北距巴蜀,南扼黔桂,為黔北咽喉,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③長空雁叫霜晨月:初稿為“梧桐樹下黃花節”,改後增強了悲涼的意境。
④咽(yè):本義是聲音因哽塞而低沉,這裏用來形容斷斷續續、低沉悲壯的軍號聲。
⑤雄關:指婁山關。
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無邊無際、高低起伏的青山像海的波濤,快要落山的太陽像血一樣鮮紅。據作者說,是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一到婁山關這種戰爭勝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想到了這兩句話。
賞析
這首詞在毛澤東的所有詞作中可以稱為精品,也是毛澤東的得意之作。全詞並不長,隻有46個字,但卻顯得雄奇悲壯,氣勢如虹,隻用寥寥數筆就為我們勾勒出紅軍在“風蕭蕭兮易水寒”般的鐵血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情景。
詞的上闋寫拂曉時分紅軍向婁山關進發的情景,並融入作者當時沉鬱的心情。“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一開篇,作者就通過對景物的描寫點明了紅軍行軍的時間和環境,並用“西風、長空、雁群、霜晨、冷月”這五個淒冷的名詞為我們烘托出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緊接著疊唱“霜晨月”,這不僅是詞牌的要求,同時也是為了進一步強調行軍的時間和艱難的環境,從而強化了肅穆、寂靜的行軍氛圍。
“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這兩句仍是寫景,隻不過是由遠景到近景,由全景到特寫。近處細碎的馬蹄聲與遠處嗚咽的軍號聲相互唱和,起伏跌宕,在山間回環向前。“碎”說明行軍急促,馬蹄聲細碎雜亂,把聲音形象化,而“咽”則說明軍號聲時斷時續,悲壯低沉,把聲音感情化,這兩句雖然沒有一處寫人,但是卻把紅軍行軍的緊迫、嚴整的軍紀和英勇赴敵的英雄氣概生動傳神地描繪出來。
總的來看,上闋的整體色調是灰暗的。西風凜冽,長空雁鳴,殘月當空,霜華鋪地,馬蹄聲碎,軍號聲咽,可以說是沒有一點亮色,這也就確定了上闋的基調是陰沉抑鬱的。按照正常的寫法,作者在下闋就應該寫人困馬乏、路之艱難,從而發出行軍艱難的慨歎,進一步深化上闋的基調。但是作者卻沒有這樣寫,而是筆鋒一轉,寫傍晚時分紅軍勝利跨越婁山關的雄壯豪邁的氣概和悲涼慷慨的情懷,這就使全詞的基調驟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