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大渡橋:大渡指大渡河,源出青海、四川兩省交界處的果洛山,兩岸都是高山峻嶺,水勢陡急,至四川省樂山縣入岷江。橋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在四川省瀘定縣,橋長約30丈左右,用13根鐵索組成,上鋪木板。
⑧岷山:在四川北部,綿延四川、甘肅兩省的邊界,海拔4000米左右,山頂常年積雪,所以又有“大雪山”之稱。
(9)三軍:作者自注:“紅軍第一方麵軍、第二方麵軍、第四方麵軍,不是海、陸、空三軍,也不是古代晉國所作上軍、中軍、下軍的三軍。”作者這樣寫是就長征的總體而言,紅軍第二、四方麵軍實際上是在1936年10月才躍過岷山,來到甘肅會寧與第一方麵軍會合的。
賞析
長征是人類曆史上空前偉大的創舉,毛澤東曾對長征進行過高度的評價:“長征是曆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在長征已經基本上勝利結束的時候,毛澤東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心中充滿了喜悅之情,所以就以極其輕鬆的筆調寫下了這首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高度結合的壯麗詩篇。
首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是全詩的總綱,統領全篇,這兩句寫得非常有氣勢,它高度概括了紅軍在長征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英勇無畏,樂觀豪邁,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和堅毅精神。“遠征”寫出了長征行程之遠,曆時之長;一個“難”字突出了長征的特點,“萬水千山”則是對“遠征難”的進一步說明,表明紅軍在長征途中所遇到的艱難險阻非常多。麵對這一切艱難險阻,紅軍的回答是“不怕”、“隻等閑”,這充分顯示出紅軍戰士們鋼鐵般的革命意誌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揭示了長征勝利的根本原因,也給全詩定下了輕鬆豪邁、氣度不凡的基調。
頷聯和頸聯承“萬水千山”而來,是“萬水千山”的典型化、形象化。頷聯具體寫山,作者選擇了五嶺和烏蒙山作為代表,五嶺蜿蜒起伏,連綿數省,而烏蒙山則雄偉高大,懸崖陡峭,其中“逶迤”和“磅礴”兩個詞形象地寫出兩座山的這一形態,但是它們在紅軍眼裏隻不過是“細浪”和“泥丸”,在這裏作者運用反襯的手法突出表現紅軍敢於藐視並戰勝一切困難的英雄形象。其中“騰”和“走”兩個動詞,把靜止的山脈寫活了,顯得既形象又生動。
頸聯具體寫水,選取了金沙江和大渡河作為代表,金沙江是長江上遊的一段,波濤洶湧,兩岸懸崖高聳入雲,地勢十分險要,並且沿岸還有敵人重兵把守,但是在1935春夏之交,紅軍卻出奇兵偷襲了敵軍,取得了巧渡金沙江的勝利,跳出了幾十萬敵人圍追堵截的包圍圈。一個“暖”字,烘托出紅軍渡江時高昂的鬥誌和勝利後的喜悅心情。而強渡大渡河就不一樣,大渡河勢如奔馬,水流湍急,瀘定橋本來就十分險要,而且當時守敵為了阻擋我軍過河,把橋上的木板全部燒掉,隻剩下13根裸露的鐵鎖。但是紅軍戰士們卻冒著對岸射來的槍林彈雨,奮不顧身地攀索而過,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占領了瀘定城,獲得了長征途中的又一次重大勝利。一個“寒”字,既真實地寫出了瀘定橋上淩空孤懸的鐵鎖所發出的閃閃寒光,也表現出敵人在英勇的紅軍麵前那種膽寒的心情,從而突出了紅軍戰士們勇敢、頑強的戰鬥精神。
尾聯是全詩的高潮,同時也是對首聯的呼應,開篇說“不怕”,結尾言“更喜”,強化了主題,使全詩的主旨得到了升華。“更喜”兩字,一方麵表現了紅軍戰士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所表現出來的樂觀精神,另一方麵也表現出紅軍戰士對美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而“盡歡顏”則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全體紅軍戰士在取得長征勝利後愉悅的心情,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凸顯。
全詩首尾照應,在結構上十分完美。作者在開篇就定下了全詩的基調:“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全詩雖然隻有56字,卻高度概括了長征的曆史,並為我們展示了五幅“長征圖畫”:騰越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這樣壯麗的詩篇,恐怕也隻有毛澤東這樣身兼革命統帥的詩人才能寫得出來。
初稿對照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似等閑。
五嶺蒼茫騰煙浪,烏蒙磅礴走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