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浪拍懸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最喜岷山千裏雪,三軍一過盡開顏。
不到長城非好漢——《清平樂·六盤山①》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雲淡,
望斷②南飛雁。
不到長城③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④。
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⑤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⑥?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
題解
1935年9月,長征中的紅軍,翻越雪山,徒經草地,進入隴東高原,奪取了天險臘子口,突破了渭水封鎖線。10月初,毛澤東又率領紅軍在六盤山前擊敗了國民黨騎兵團,殲滅敵人兩個連,繳獲戰馬百餘匹,使蔣介石堵截紅軍北上的軍事計劃徹底破產。在戰鬥勝利的鼓舞下,紅軍在當天下午就一鼓作氣登上了六盤山。這首詞就是毛澤東在翻越六盤山時的寫的,也是毛澤東所作的最後一首關於長征的詩詞。
注釋
①六盤山:指六盤山脈,在甘肅、陝西和寧夏的交界處,六盤山脈的主峰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固原縣西南,山路曲折險狹,須經六重盤道才能到達頂峰,因此得名。
②望斷:一直望到看不見,形容望得久、望得遠。
③長城:明朝時期修建的建築,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至河北的山海關,全長6000裏,這裏指抗日前線。
④行程二萬:紅軍到達六盤山後,長征總的行程已達到二萬餘裏。
⑤長纓:本指長繩,這裏指革命武裝。
⑥蒼龍:本指太歲星,這裏比喻凶惡的敵人。
賞析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的帶領下翻越了六盤山,這意味著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在長征途中,紅軍在“蒼山如海”的苦難中迎風冒雨;在風雨雷電的泥濘草地中爬行前進;在槍林彈雨的圍追堵截中突破重圍;在千裏雪山的寒冷饑餓中急速行軍。而當翻越了六盤山這最後一道難關,也意味著又一次“而今邁步從頭越”開始了。
詞的上闋描繪了六盤山美麗的秋色,並回顧了長征所取得的輝煌成績,表達了作者和紅軍戰士在勝利即將到來時的喜悅心情。“天高雲淡”,詞一開篇,作者僅僅用了四個字就把西北地區秋天時天高氣爽,雲層淡薄的景象描繪了出來。在這樣的季節裏,毛澤東和戰士們站在六盤山的頂峰,向遠處望去,看到的是“南飛雁”。但是雁群南飛是秋天常見的景色,為什麼作者還要“望斷”呢?這是因為雁群要經過長途跋涉才能到達南方,而紅軍也是經過艱難的長征才到達北方,所以作者自然就把兩者聯係到一起。而且南方是紅軍戰士們戰鬥過的地方,那裏掩埋著為革命犧牲的烈士,並且還有留守革命根據地的戰友和父老鄉親們,自古就有“雁足傳書”的說法,所以作者希望大雁能把長征即將勝利的消息帶給南方根據地的軍民,讓他們也能感受到喜悅。
接下來作者開始抒發自己的情感,“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雖然隻有七個字,但是卻連用兩個否定副詞,這不僅增強了語勢,而且表明紅軍北上抗日的堅定決心,同時這也是作者對國民黨軍隊不戰而逃和張國燾南下逃跑主張的有力批判。然後作者又用“屈指行程二萬”來概括長征這一空前壯舉,“屈指”是一個極輕微的動作,顯得淡定從容,從而表現出紅軍對艱難困苦的蔑視。
詞的下闕描寫了紅軍登上六盤山後到處紅旗招展的景象,並對未來進行了展望,表達了打敗敵人的必勝信心。“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這兩句點明了詞題,展現了紅軍登上六盤山後壯麗的景象。在這兩句裏,作者重點突出“紅旗”,這是因為它是革命的旗幟,是勝利的象征,經過了長征的洗禮,經過了敵人圍追堵截的考驗,紅旗如今在六盤山上飄揚,這怎能不讓作者以及紅軍戰士們感到豪情滿懷,信心百倍呢?
最後作者滿懷信心地寫道:“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這兩句不僅照應了上闋“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句意,表明了紅軍北上抗日的決心,同時也是作者在長征即將勝利對革命前景的展望。全詞以設問作結,並不是作者對抗日戰爭最終會取得勝利還有什麼疑問,而是表達了戰士們渴望早日戰勝敵人的急切心情。而且以設問作結,似盡未盡,讓我們讀後感到餘味無窮,平常說的“言有盡而意無窮”,就是指的這種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