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軍旅詩(7)(1 / 2)

與毛澤東的另一首詞《清平樂·會昌》相比,這首詞色彩明麗,作者用充滿豪情的筆調表達了熱烈歡快的情感。這主要是因為這時的毛澤東已經恢複了在黨內的領導地位,並且他帶領著紅軍取得了長征的勝利,而《清平樂·會昌》之所以色調蒼涼,在豪壯中流露著壓抑、鬱悶的情感,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毛澤東正處在逆境之中。所以,通過兩首詞的差異,我們可以看出毛澤東心境的巨大變化以及中國革命的發展、變化。

另外,毛澤東所創作的詩詞通常都是上闋寫景,下闕抒情,但是這首詞卻是個例外。它的上下兩闋都是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發自己情感,而且在寫景時也不是對景物單純的描繪,而是選擇了浸透著濃重感情色彩的典型景物,從而為後兩句的抒情做了鋪墊。

在遣詞造句上,這首詞用語通俗簡練、形象生動。“天高雲淡”中的“高”字寫出了秋日晴空的高遠,“淡”字則寫出了秋日雲層的特色;“望斷南飛雁”中的“斷”字,形象地表現出作者向遠處凝神注視的神態,而“紅旗漫卷西風”中的“漫”字,則以紅旗舒卷的狀態,準確地表現出戰士們勝利後的喜悅心情。可以說,這些字抒情狀物,刻畫入微,因此把毛澤東稱為一位優秀的語言大師也不為過。

初稿對照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旄頭漫卷西風。今日得著長纓,他年縛取蒼龍?

塞上征馬嘶北風——《五律①·張冠道中》

一九四七年

朝霧彌瓊宇②,征馬嘶北風③。

露濕塵難染④,霜籠鴉不驚。

戎衣猶鐵甲,須眉等銀冰。

踟躕⑤張冠道,恍若塞上⑥行。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9版《毛澤東詩詞集》,根據抄件刊印。

題解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蔣介石即著手內戰,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準備消滅共產黨。1947年3月中旬,蔣介石命令胡宗南指揮14萬人的軍隊,向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發動進攻。同年3月18日,毛澤東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率領中共中央機關撤離延安。隨後,他在陝北延川、清澗等地作戰,張冠道是他當時轉戰中經過的一條道路。這首詩也就是在行進在張冠道時所作的。

注釋

①五律:五言律詩的簡稱,屬於近體詩中律詩(格律詩的意思)的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或排律。排律一般都是五言的,句數不定,但必須超過八句,句數是偶數。

②瓊宇:同“玉宇”,玉一樣光潔的天空。

③嘶北風:在怒號的北風中長鳴。

④露濕塵難染:寒露打濕土地,塵土難以沾染衣物。

⑤踟躕:徘徊不進的樣子。

⑥塞上:邊遠地區,這裏指我國北方長城內外。

賞析

這首詩頗具唐朝邊塞詩的詩風,全詩描繪了拂曉時我軍在張冠道上行軍的情景,突出了轉戰途中艱苦的戰鬥環境,從而表現出我軍戰士們不畏艱難困苦的樂觀戰鬥精神。

首聯“朝霧彌瓊宇,征馬嘶北風”,作者從大處著筆寫遠景,點明了時間、氣候。在一個彌漫著大霧的早晨,向遠處觀望卻看不到一個人影,隻能聽見戰馬在怒號的北風中嘶鳴。這兩句雖然沒有寫人,但是通過戰馬的嘶鳴我們可以想象到一支鬥誌高昂的部隊正在凜冽的北風中行進。

頷聯“露濕塵難染,霜籠鴉不驚”,作者這時從遠景寫到近景,寒露打濕了腳下的土地,因此塵土不能飛揚起來附著在將士們的衣物上;嚴霜籠罩著樹林,烏鴉因為寒冷,見到人也不再驚飛,這為我們渲染出一種冷寂與清淨並存的環境氛圍。

頸聯“戎衣猶鐵甲,須眉等銀冰”,這兩句把目光投向正在行軍的我軍將士身上,並進一步突出了天寒。由於露水重,將士們的軍衣已經被浸透了,但是在這樣寒冷的天氣裏,濕漉的軍衣馬上就凍結得像盔甲一樣又重又硬,而且將士們的胡須和眉毛都凝結成冰淩,就像銀白的冰花一樣,這又為我們渲染出一種行軍艱難的環境氛圍。

尾聯“踟躕張冠道,恍若塞上行”不僅點明了題目,而且也表現出我軍將士從容鎮定的心態。唐朝邊塞詩開頭往往是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豪氣,而結尾時又難藏思鄉的“邊愁”。而這首詩卻戛然而止,不再承接古人“將軍百戰征夫淚”的餘情,卻讓人回味無窮。

綜觀全詩,前四句寫景,後四句寫人,但又不是單純地寫景寫人,而是以景襯人,以人襯景,景色人物交相映襯,很好地再現了我軍將士們在艱苦轉戰時與敵人周旋的情景。

大野秋風奏凱歌——《五律·喜聞捷報》

一九四七年

中秋步運河①上,聞西北野戰軍收複蟠龍②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