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度③河上,大野④入蒼穹。
佳令⑤隨人至,明月傍雲生。
故裏鴻音絕⑥,妻兒信未通。
滿宇頻翹望,凱歌⑦奏邊城。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9版《毛澤東詩詞集》,根據抄件刊印。
題解
1947年3月,毛澤東撤離延安之後,與彭德懷所領導的西北野戰軍一起,利用熟悉的陝北地形,采取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而逐一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的作戰方針,采用“蘑菇戰術”與敵人周旋,把敵人弄得筋疲力盡後,再選擇有利時間,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1947年9月中旬,人民解放軍收複重鎮蟠龍,毛澤東聞此捷報,內心自然充滿了喜悅,因此寫下了這首詩。
注釋
①運河:指陝北米脂縣一帶開鑿的水渠。
②蟠龍:在延安城東北70多裏處,是一個古鎮,當年蔣介石進攻陝北時重要的物資補給基地。
②度:同“渡”,渡過。
④大野:一望無際的原野。
⑤佳令:美好的節令,這裏指1947年的中秋節。
⑥鴻音絕:書信斷絕,古代有“雁足傳書”的說法。
⑦凱歌:1947年8月,西北野戰軍在陝北取得沙家店戰役勝利,紅軍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同年9月中旬,又收複青化砭、蟠龍等重鎮。
賞析
與《五律·張冠道中》一樣,這首詩同樣帶有唐代邊塞詩的韻味,這說明毛澤東極善於寫作邊塞詩,並能夠準確地借用唐代邊塞詩中特有的意象,創造出具有新的時代特征的雄渾豪邁的邊塞詩。
這首詩的首聯寫的境界開闊,為我們點明了季節和地點。“秋風度河上,大野入蒼穹”,陣陣的秋風輕拂著河水,一望無際的原野融入高曠的藍天,這樣的景色在讓我們感到心曠神怡的同時,也讓我們體會到作者此時歡快欣喜的心情。
頷聯“佳令隨人至,明月傍雲生”緊扣詩前小序中的“中秋”二字,美好的中秋佳節伴隨著我軍將士們勝利的喜悅來臨,一輪明月從雲彩中升起,字裏行間中同樣流露著作者的喜悅之情。
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我軍的將士們當然也不例外,但是因為戰爭的阻隔,導致不是“鴻音絕”,就是“信未通”,這也使作者的情緒由前四句的輕快轉為凝重、沉鬱。
但是沉鬱的心情隻是暫時的,在尾句裏,兒女情長陡然轉向風雲之氣,回到了政治家和軍事家的本色。“滿宇頻翹望,凱歌奏邊城”,這兩句點明了主題,就在作者和將士們翹首企盼的時候,從前線傳來了勝利的捷報,廣大軍民頓時歡聲雷動,勝利的歡呼聲馬上響徹在邊城的上空。
通篇來看,這首詩層層推進,從容不迫,最後與題目“喜聞捷報”緊密相扣,可以說是一氣嗬成。另外,在戰亂中直白地道出想妻念兒的情懷,這在毛澤東的詩詞中是很少見的。
天翻地覆慨而慷——《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鍾山①風雨②起蒼黃③,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④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⑤。
宜將剩勇追窮寇⑥,不可沽名學霸王⑦。
天若有情天亦老⑧,人間正道⑨是滄桑。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詩詞》。
題解
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後,人民解放軍已經勝利地解放了長江以北的大半個中國。南京的蔣家王朝已成土崩瓦解之勢。見此形勢,蔣介石馬上假借“和談”之名休養生息,準備作最後一搏。1949年1月27日,蔣介石宣告“引退”,由李宗仁代理國民黨政府總統一職。李上台後,宣稱“中共方麵所提八條件,政府願即開始商談”。中國共產黨為保民眾利益,同意接受“劃江而治”。4月15日,國共雙方談判代表擬定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4月20日是這個協定的最後簽字日,但是南京國民政府卻在蔣介石的幕後操縱下,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國共兩黨和平談判最終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早已做好準備的百萬雄師在4月21日晚兵分三路強渡長江天險,一舉摧毀了敵人苦心經營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並於4月23日占領南京,這宣告國民黨反動派22年的“金陵春構”從此破滅。毛澤東獲知解放軍占領南京之後,作了這首《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以紀念勝利。
注釋
①鍾山:南京東麵的紫金山,這裏用鍾山指代南京。
②風雨:風雲,比喻變幻莫測的革命形式,這裏指解放南京的革命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