頷聯出句首先看到一個“冷”字,既有冷靜之形,又有冷淡之態。作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作者擔負著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重任,此時此刻,他站在高山之巔,放眼世界,用冷峻的目光看著國際上惡毒咒罵我們的反華勢力,從而表現出一個偉大的革命家堅定自信的態度和對敵人的蔑視,從中我們似乎看到了魯迅先生那種“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傲骨。接著作者把視野收縮回國內,看到的是“熱風吹雨灑江天”的景象,句子中的“熱風”一語雙關,既是對自然現象的描述,也是指人民群眾揮汗如雨的勞動景象,
接著作者繼續寫登高遠眺時所看到的景象,“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在這兩句裏,作者隻用寥寥幾筆就為我們繪畫出一幅雄渾激越、氣吞萬裏的長江圖景。往西看,雲浮水拍,武漢三鎮如同雲天黃鶴,正在展翅試飛;向東看,大江滔滔,奔流到海,吳越之地雲煙浩渺,隱隱在目,令人浮想聯翩。作者所描繪的這浩瀚長江的景象,是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景象的象征,在這字裏行間,都充滿了一個赤子的愛國情懷。
最後作者撫今追昔,他首先想到的是陶淵明,這是因為陶淵明是潯陽人,又經常往來於廬山,所以人們在遊覽廬山時,總會想起這位偉大的詩人。作者在這裏將陶淵明筆下那烏托邦式的“桃花源”同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相比較,以不乏幽默的語調問道:“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從而表達了對新中國的禮讚。最後兩句以發問作結,一問便收,蘊涵著無窮的韻味,給讀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間。
通讀全篇,這首詩不僅氣象恢弘,境界遼闊,而且情景交融,寓意深刻。作者緊扣題目來寫,先寫登山過程,再抒發登山後的所見所感,然後聯想到與廬山有關的曆史人物,最後由陶淵明及其幻想的樂園回到眼前的現實。通過這樣的描寫,寄寓了情思,歌頌了中國人民的建設熱情,同時蔑視國外反華勢力,使全詩呈現出鮮明的時代色彩。
初稿對照
七律·登廬山
一山飛峙大江邊,欲上逶迤四百盤。
冷眼向洋觀世界,熱膚揮汗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潛不受元嘉祿,隻為當年不向前。
梅花歡喜漫天雪——《七律·冬雲》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
雪壓冬雲①白絮②飛,萬花紛謝一時稀。
高天滾滾寒流③急④,大地微微暖氣⑤吹。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
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詩詞》。
題解
1962年冬,這個時候正是大雪紛飛的季節,而國際、國內的形式也和這個季節霧氣沉沉、冰天雪地的寒冷天氣一樣。在國內,我國剛經曆了三年的自然災害,經濟形勢雖然有所好轉,但是仍然有很多困難。在國際上,各種反華勢力勾結在一起,不斷掀起反華浪潮,這首詩就是毛澤東在這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