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天涯孤旅。
憑割斷愁絲恨縷。
要似昆侖崩絕壁,
又恰像台風掃寰宇。
重比翼,和雲翥。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1978年9月9日《人民日報》。
題解
1923年“二七慘案”之後,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同年4月,毛澤東從長沙調到上海黨中央工作,6月在廣州出席了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局委員以及中央局秘書,大會通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9月毛澤東又回到湖南從事黨的工作,發展當地的工農群眾運動,年底接到黨中央的通知由回上海轉廣州,準備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首詞就是毛澤東在離開長沙時寫的。
注釋
①別友:告別朋友,這裏指與楊開慧告別。
②揮手從茲去:茲,此。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
③零:落下。
④知誤會前番書語:毛澤東曾書寫唐代元稹的《菟絲》贈與楊開慧,因其中有“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的句子,楊開慧讀後誤會其意,毛澤東曾為此事再三解釋。
⑤雲共霧:比喻前句的誤會。
⑥吾:第一人稱代詞,我。
⑦汝:第二人稱代詞,你。
⑧病:內心的隱痛。
⑨東門:古詩詞中常用東門泛指送別之地,這裏指長沙東門之一小吳門火車站的道路。
橫塘:古人喻婦女居住之地,多用橫塘。這裏指長沙小吳門外的清水塘,唐代崔顥《長於曲》:“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重比翼,和雲翥:指在將來的鬥爭中會晤時再在雲霄中比翼雙飛。《爾雅·釋池》:“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
賞析
這是一首惜別詞,但又不同於一般的惜別詞。詞人在抒發離愁別恨、兒女柔情的同時,也融入了高昂的革命激情,因此這首詞可以說是一首融兒女柔情和革命氣概於一爐,夫妻摯愛與戰友深情為一體的詞中精品。
上闋的首句“揮手從茲去”,化用李白《送友人》中的尾聯“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改了一字,點出了惜別的主旨,也表現出夫妻二人即將分離的無奈,“更那堪淒然相向,苦情重訴”則將這種分離的痛苦推進了一層,“重訴”的“重”字,說明這次惜別並不是首次,古人說“自古多情傷離別”,可見離別,尤其是親人骨肉之間的離別是人生中最悲苦、最傷感的事情,更不用說是多次離別了。那麼,這時候的楊開慧在毛澤東的眼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呢?
“眼角眉梢”都好像充滿了離恨,眼淚差一點就要落了下來,但還是強忍住了,既形象地描繪出楊開慧此時無限哀怨、楚楚動人的形象,也表現了楊開慧用革命的理智抑製自己的情感,使欲流的熱淚“還住”。讀到這裏,一個有血有肉、有著豐富的情感和革命責任感的女戰士形象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從“知誤會前番書語”這句中我們可以知道,楊開慧曾經對毛澤東書信中的話產生過誤會,日常生活中,夫妻之後產生誤會是在所難免的,重要的是誤會已經“過眼滔滔雲共霧”,就像過眼雲煙一樣消散了。數一數人間的知己,隻有“吾和汝”,既是誌同道合的同誌,又是恩愛的伴侶,這是詞人從內心深處對楊開慧無限深情的讚美。
上闋的最後一句用了一個問句來抒發自己內心的苦悶,這裏的“人”不但指詞人本人楊開慧,還包括當時許許多多的勞苦大眾,這裏的“病”也不是指疾病,而是指當時勞苦大眾的痛苦和憂患,這表現出毛澤東天下為公的博大精神。這兩句原稿為“重感慨,淚如雨”,修改稿與其相比較,使整首詞的意境得到了升華。
詞的下闕借景物來抒發離別之情,開頭兩句交代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在嚴霜鋪地的早晨,詞人和楊開慧走在城東小吳門外的路上,一彎殘月斜掛在天邊,幽淡朦朧的月光照在清水塘上,這些淒涼冷清的景物襯托出了離別時“淒清如許”的境況。
雖然對親人無限留戀,但汽笛已經響起,分手的時刻還是到來了,眼看著夫妻就要天各一方,這怎能不讓詞人肝腸寸斷呢?“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這兩句把全詞推向了高潮,將離恨寫到了極點。但是詞人這時突然筆鋒一轉:“憑割斷愁絲恨縷。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台風掃寰宇。”這三句使全詞的情緒猛然高昂起來,進而迸發出強烈的革命激情。因為詞人明白,自己應該從個人的離愁別緒中解脫出來,投身到改天換地的偉大鬥爭中去,因此他用昆侖絕壁崩塌,台風掃過寰宇的磅礴氣勢作比喻,表達了自己要把個人感情上千絲萬縷的牽掛割斷,勇敢地奔向革命征程的高尚思想境界。
“重比翼,和雲翥”表現了詞人對勝利的信心和勝利之後與妻子團聚、歡慶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