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戀情與悼亡詩(2)(1 / 2)

“衡陽雁聲徹,湘濱春溜回。感物念所歡,躑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涔淚侵雙題。采采餘孤景,日落衡雲西。”接著作者再次拓展了哀悼的範圍,因為易昌陶是衡陽人,所以用衡雁高飛遠去代表友人春日病逝,作者是湘潭人,所以,湘水春回比喻自己春天開學後就要回到長沙的學校,看著這些景物後作者更加思念亡友,並想起以前與亡友相處時快樂往事,隻好獨自一人到他們經常遊玩的南城徘徊留戀,尋覓舊蹤。但是作者看到的是旺盛的春草,他馬上想到如果亡友還在的話,兩個人現在應該正在這裏踏青,一想到這些他的眼淚就止不住地流了下來。然後作者又以“采采”和“落日”來描繪孤影,極言他痛失摯友後的悲傷之情。

“方期沆瀁遊,零落匪所思。永訣從今始,午夜驚鳴雞。鳴雞一聲唱,汗漫東皋上。冉冉望君來,握手珠眶漲”,前四句表明作者對好友英年早逝將信將疑的心理。不久前作者還和好友相約為了理想去雲遊四方,沒有到友人突然像花草一樣凋零離世,作者本不願意相信這個事實,但是如今站在好友靈帳跟前,也不得不接受現實與好友訣別,作者在半夜被雞叫聲驚醒,在半睡半醒中自己仿佛來到東皋散步,隱隱約約中似乎看見好友正緩緩地走來,當兩雙手握在一起的時候,還不禁流下了激動的眼淚。後四句作者把我們帶入他的夢中,也將他對亡友的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

“關山蹇驥足,飛飆拂靈帳。我懷鬱如焚,放歌倚列嶂。”崇山峻嶺阻擋了駿馬的飛奔,急劇的暴風吹拂著亡友的靈帳。作者的內心既憂愁又痛苦,卻隻能依靠著青山放聲痛哭。這四句是作者對友人生前壯誌未酬的慨歎,他不明白為什麼像友人這樣傑出的人才竟然也會遭遇這樣的劫難,命運的不公平讓作者感到無限苦悶,所以他隻能長歌當哭,以此來傾吐難以忍受的苦悶和悲痛之情。

“列嶂青且茜,願言試長劍。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蕩滌誰氏子,安得辭浮賤”,這幾句既是對逝者的回憶,又是對生者的希望,作者回憶起往昔他和亡友麵對絢麗多彩的祖國河山,發下誓言要一試鋒芒,如今遙望東海,有日本侵略者虎視眈眈,北方又有沙皇俄國欺人太甚,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絕對不能因為自己目前漂泊無著、貧寒位卑就推諉應盡的救國救民的重任。在這裏,作者把對亡友的哀悼轉換為殺敵報國的力量,也使全詩的基調由淒婉轉向激昂。

“子期竟早亡,牙琴從此絕。琴絕最傷情,朱華春不榮。”在這四句裏,作者慨歎自己正要殺敵救國,卻痛失誌同道合的知音。作者以鍾子期比喻亡友,以俞伯牙比喻自己,進一步說明兩個人深厚的友誼。接著作者發出了“後來有千日,誰與共平生”的悲歎,在以後的歲月裏,誰能和自己一起度過漫長的人生歲月呢?無限痛惜之情溢於言表。

“望靈薦杯酒,慘淡看銘旌。惆悵中何寄,江天水一泓。”最後四句寫祭奠亡友的暗淡心境和無限惆悵。人死不能複生,在無奈之下,作者隻能以薦酒、看旌的方式寄托哀思,淒涼地看著靈柩前寫有亡友名字的旗幡,用什麼來寄托自己的哀思呢?隻有那江中的一泓清水。在這裏,作者將對亡友的哀思寄托於充滿活力的滾滾江水,言外之意,就是要做到哀而不傷,化悲痛為力量,以高昂的姿態投入救國救民的戰鬥中,從而實現死者生前的願望,這表現作者博大的胸襟和高遠的境界。

這首詩代表了毛澤東學生時代的詩詞藝術水平,是第一首留有作者手跡的詩作。這首詩的最大特色就是把對亡友的哀悼同國家命運自然地結合到一起,借對亡友壯誌未酬的痛惜來抒發自己殺敵報國的遠大誌向。另外,情與景的巧妙融合,也是本詩的一大特色。

莊重情深悼良將——《五律·挽戴安瀾將軍》

一九四三年

外侮需人禦,將軍賦采薇①。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②威。

浴血東瓜守③,驅倭棠吉歸④。

沙場竟殞命,壯誌也無違⑤。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1983年12月28日《人民政協報》。

題解

1942年3月,應英國政府的請求,國民黨政府派遣戴安瀾將軍率部遠征緬甸。在重創日軍後,於同年5月率領部隊回國,在撤退途中遭到日軍伏擊,戴安瀾被流彈擊中,身負重傷,於5月26日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