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這首詩最早發表於1978年9月9日《人民日報》
題解
羅榮桓是毛澤東忠實的學生和摯友,從1927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開始,他就在毛澤東直接領導下工作,並跟隨毛澤東上井岡山,參加三灣改編。古田會議後,毛澤東慧眼識英才,對羅榮桓一直委以重任。1955年,授元帥銜之前,羅榮桓得知中央擬定元帥名單中有他的名字,便主動提出自己應授大將。毛澤東得知後還是堅持原議。
1963年,羅榮桓逝世時,政治局常委正在開會,消息傳來,毛澤東帶頭起立默哀。在以後的幾天裏,毛澤東都沉浸在悲痛中,以至於經常夜不能寐。一天深夜,毛澤東用顫抖的手寫下了這首七律。
羅榮桓(1902~1963年)湖南衡山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中國十大元帥之一,1963年在北京逝世。
注釋
①吊:吊唁,祭奠死者。
②記得當年草上飛:唐朝黃巢《自題像》中有:“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③每相違:經常見不到麵
④斥:蓬間雀在蓬蒿中飛起來不過幾尺高。《莊子·逍遙遊》說,斥笑鵬鳥飛得太高,認為自己在蓬蒿中飛翔是飛得最好的。
⑤昆雞長笑老鷹非:昆雞,一種大雞。俄國克雷洛夫寓言《鷹和雞》中說,鷹因為低飛而受到雞的恥笑,認為鷹飛得跟雞一樣低;鷹答道:鷹有時比雞飛得還低,但雞永遠不能像鷹飛得那樣高。
賞析
這是一首七言挽詩,詩中,毛澤東結合人民軍隊和人民革命戰爭的曆史,肯定了羅榮桓一生的重大功績,讚頌了羅榮桓崇高的革命品德,字裏行間中流露出他對羅榮桓深切的哀悼以及失去親密戰友之後的痛惜之情。
“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裏每相違。”首聯作者追憶了自己與羅榮桓的深厚友誼。在這裏作者選取了兩件事情,一件是1928年秋,毛澤東率部迎接第二十八團回井岡山。為加快行軍速度,羅榮桓靈機一動,命令戰士坐在山坡上順勢滑下。看到幾百名戰士在草叢中飛速而下的壯觀場麵,毛澤東不禁脫口說道:“我們都成了‘草上飛’啦!”二是兩個人雖然同在紅軍這個戰鬥集體,但由於軍務繁忙,不僅不能經常在一起暢敘友誼,反而是“每相違”,這實在是一件令人感到遺憾的事情。
“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這兩句寫到長征和解放戰爭。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毛澤東帶領紅軍迂回作戰,四渡赤水,勝利渡過金沙江,打敗了圍追堵截的數十萬敵軍,林彪卻在同年5月給中央軍委寫信,認為毛澤東的戰術“走弓背路”,要“拖垮紅軍”,要求改變軍委領導,但他的要求被政治局會議否決,所以說這個問題的解決沒有什麼困難,攻打錦州才是事關全局的大問題。作者這樣寫並不是為了說明長征並不困難,而是為了突出“戰錦方為大問題”。當解放戰爭進入到決戰階段時,為了奪取勝利,黨中央決定組織“三大戰役”,攻打錦州成為遼沈戰役中的關鍵。當時黨中央要求深入東北的野戰軍司令員的林彪放棄長春、沈陽的敵人,把重點放在攻打錦州上,對於這個指示,林彪曾一度動搖,但當時身為政治委員的羅榮桓堅決擁護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攻打錦州的戰略決策,並說服林彪將其付諸實踐,最終取得“戰錦”的重大勝利。這兩句作者充分肯定了羅榮桓重大的曆史功績。有的人認為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作者的頭腦中已經形成了強烈的“反修”政治憂患意識,以至於在他60年代的詩詞裏經常可以看到“反修”的詩句,所以說“占錦”也包含著在奪取勝利後要保衛革命成果,使中國不出現修正主義的意思,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斥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這兩句化用《莊子·逍遙遊》的典故,並借用俄國寓言《鷹和雞》,用“斥”、“昆雞”比喻黨內鬥爭中誹謗、打擊羅榮桓的人,用“鯤鵬”和“老鷹”比喻羅榮桓高尚的品格。
詩的尾聯點明題意:“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詩人以向故人傾訴的語氣,表達了對羅榮桓不幸逝世的無限哀傷和痛惜。以問句作結,更顯示出作者對羅榮桓的深切懷念。
這首七律詩真摯而坦誠,以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了毛澤東的肺腑之言。如果與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蝶戀花·答李淑一》比較,我們就會發現這首詩有著顯著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