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詞的最後三句依然是回憶“崢嶸歲月”的內容,當年,詞人曾和蔡和森、張昆弟數十名同學和戰友,在盛夏水漲高的湘江中遊泳,堅持不懈,直到隆冬季節,以此來錘煉自己的意誌和膽識。如今詞人獨立於橘子洲頭,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不禁向同學和戰友親切發問。全詞以問句作結,就像是和友人談心,讀起來親切動人,同時也和上闋的結尾遙相呼應。
情景交融、寓情於景,是這首詞最大的藝術特色,全詞上闋主要寫景,但景中有情,那幅絢麗多彩的湘江秋景圖與詞人昂揚激越的情調和樂觀精神融為一體;下闋主要寫情,但情中有景,那批壯誌淩雲﹑氣蓋山河的青年恰似搏擊長空的雄鷹。這一切都是緊緊圍繞“誰主沉浮”這根主線,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加以表現的。全篇格調雄渾,氣勢磅礴,高唱入雲,其境界之宏大,足以顯示詞人博大的胸懷和豪放的氣概。
把酒酹滔滔——《菩薩蠻·黃鶴樓①》
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②流中國②,
沉沉一線④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
龜蛇鎖大江⑤。
黃鶴知何去?
剩有遊人處。
把酒酹滔滔⑥,
心潮⑦逐浪高!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
題解
1926年5月,國共合作開始的北伐戰爭節節勝利,同時,全國的工農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迅猛發展。但是,另一方麵,在統一戰線內部一直隱伏的危機日益嚴重,國民黨右派勢力千方百計地尋找機會壓製打擊革命力量。而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陳獨秀一味走右傾機會主義路線,不但對右翼勢力的陰謀活動妥協投降,而且主張放棄共產黨對革命的領導權,收繳了工人糾察隊和農民自衛軍的武裝,使得反動派的叛變陰謀逐步得逞,大革命麵臨失敗的嚴重危機。在這種形勢下,毛澤東登臨黃鶴樓,望著滔滔長江,寫下了這首詞。
正如毛澤東當時所擔心的一樣,1927年4月12日,國民黨右派代表蔣介石撕碎了“革命”的武裝,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注釋
①黃鶴樓:舊址在湖北省武昌市區之西長江岸邊的黃鶴磯上,即今武漢長江大橋南端西側。黃鶴樓在曆史上曾幾經毀壞修複,1955年修建大橋時拆去遺留建築物,1985年6月重新擴建開放。傳說古代仙人子安曾騎黃鶴經過此樓,因此得名。
②九派:派是水的支流。相傳在長江中遊一帶有九條支流同長江彙合,所以稱“九派”。鮑照《登黃鶴磯》詩:“九派引滄流。”
③中國:指中國的中部地區。
④一線:指當時的粵漢鐵路和京漢鐵路。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兩條鐵路接通,改名京廣鐵路。
⑤龜蛇鎖大江:龜蛇指龜山和蛇山,蛇山在武昌城西長江邊,龜山在它對岸的漢陽,隔江對峙,好像要把長江鎖住一樣。
⑥滔滔:《詩經·小雅·四月》:“滔滔江漢。”
⑦心潮:潮水般激蕩的思想情緒,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的前夕,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號,黨的緊急會議,決定武裝反擊,從此找到了出路。”
賞析
自古以來,描寫黃鶴樓的詩篇數不勝數,但大多數是文人墨客的離情別緒之作,個人得失之慨。毛澤東的這首詞卻別開生麵,雄視古今。詞中作者寓情於景,通過描寫在黃鶴樓舊址的所見所感,表達了自己對大革命失敗前夕危急形勢的深切憂慮和蒼涼心情,也表達了其要將革命進行到底的信念和決心。
詞的上闋主要是寫景,寫登黃鶴樓所見,一開篇作者就用雄渾有力的對仗來描寫自己放眼遠眺所見的景色,形象而生動地描繪出波濤滾滾由西向東一瀉千裏的長江,這兩句從大處著筆,點明了黃鶴樓所處的地理位置,並用長江來襯托黃鶴樓的高拔雄偉,表現出作者高瞻遠矚的偉大氣魄。
“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寫的是近景,隔江對峙的龜山和蛇山就好像一把張開的巨鎖要把長江攔腰鎖住。眼前的景色在作者眼中不再有那種朦朧的美感,而是變得十分沉重,不可預知,這也表現出作者沉重而複雜的心情,暗示著當時的革命形勢是多麼的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