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的上闋主要是寫景,但是作者寓情於景,用象征的手法寫出了當時的中國即將有暴風雨來臨,波濤洶湧的長江象征著蓬勃發展的工農運動。沉沉一線,貫穿南北,象征著革命的深遠影響;煙雨蒼茫,陰雲密布,象征著當時即將突變的政治氣候。龜山和蛇山對長江的封鎖則象征著當時反革命勢力妄圖扼殺革命運動。上闋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現出作者的政治遠見和敏銳的洞察力,也表達了作者無力回天的蒼涼、痛楚和壯誌難酬的悲憤。
詞的下闕既含懷古之意,又抒慷慨激昂之情。開頭兩句作者活用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中“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的詩句,既點明了題目,又巧妙地記敘了自己的黃鶴樓之遊,同時也隱去了自己因革命前途而產生的憂慮。
在詞的結尾,作者描寫自己的心情時,並不是直接描寫,而是先借用傳統祭奠儀式來抒發自己的感情,使抽象的心理活動外露化,接著又用了一個不用喻詞的比喻,借江浪來描寫自己的心潮翻騰起伏,“心潮逐浪高”與上闋所形成的感情色彩相對照,表現了作者的革命激情和對革命高潮到來的期望。
另外,這首詞的用詞十分準確,例如“穿”字既表現貫通南北,又富有動感;“鎖”字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使得筆下景物躍然紙上;“逐”字也是如此,把作者當時激越、憤懣的思想感情用滾滾江水起伏翻湧這一生動的形象表現出來了。詞中還采用疊字的藝術手法,“茫茫”、“沉沉”、“滔滔”,既逼真地表現了事物,又富有節奏感,讀來富有韻味。
安得倚天抽寶劍——《念奴嬌·昆侖①》
一九三五年十月
橫空出世②,
莽昆侖,
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③,
攪得周天④寒徹。
夏日消溶,
江河橫溢⑤,
人或為魚鱉⑥。
千秋功罪,
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
不要這高,
不要這多雪。
安得⑦倚天抽寶劍⑧,
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⑨歐,
一截贈美,
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
環球同此涼熱。
這首詞最早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
作者原注
前人所謂“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說的是飛雪。這裏借用一句,說的是雪山。夏日登山遠望,群山飛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說,當年孫行者過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滅了火,所以變白了。
題解
1935年6月,國民黨反動派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與此同時,德國、意大利這兩個法西斯國家也瘋狂向外侵略。同年8月,中共中央發表著名的“八一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共同抗日。
9月間,毛澤東率領紅軍登臨昆侖山的支脈岷山,遠眺昆侖,聯想到深重的民族災難和世界危機,構思了這首詞,並在1935年10月長征即將勝利結束時將它寫了出來。
注釋
①昆侖:山名,其主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交界處,東段分三支伸展。其南支向東延伸後與岷山相接,因而紅軍長征時所經過的岷山,也可以看做是昆侖山的一個支脈。
②橫空出世:橫空,橫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這裏形容昆侖山的高大和險峻。
③飛起玉龍三百萬:玉龍,白色的龍;三百萬,形容多。這裏是說終年積雪的昆侖山脈蜿蜒不絕,好像無數的白龍正在空中飛舞。
④周天:整個天空。
⑤江河橫溢:長江和黃鶴都發源於昆侖山,夏天時昆侖山積雪消融,會導致水量大增,從而使江河泛濫。
⑥人或為魚鱉:江河泛濫,人可能活葬身魚腹。《左傳·昭公元年》:“微(沒有)禹,吾其魚乎!”
⑦安得:怎得,怎麼能夠。
⑧倚天抽寶劍:傳楚宋玉作《大言賦》:“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介,倚天之外。”這裏的倚天是寶劍的修飾語,形容其長。
⑨遺:贈與。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作者自注:“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別的解釋不合實際。”
賞析
作為一個革命統帥,毛澤東一生翻越過許多高山峻嶺,也創作了許多描寫山的詩詞,但是沒有哪一首能像《念奴嬌·昆侖》這樣,有這麼多神奇的描繪和浪漫的想象,更為重要的是,這首氣勢豪邁的詞還表現出一個無產階級革命者改造自然、造福人類、實現崇高的共產主義的理想和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