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詠誌與詠物詩(3)(2 / 2)

1961年,毛澤東在廣州籌劃即將召開的中共中央擴大工作會議,在閑暇時他讀到陸遊的《卜算子·詠梅》,於是“反其意而用之”,寫了這首詞,意在鼓舞中國人民蔑視困難,勇於戰勝困難。

注釋

①卜算子:詞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雙調,44字。

②陸遊(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

③反其意:把詩的意境倒轉過來。

④風雨送春歸: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⑤猶:初稿為“獨”,改後與“已是”相對,意蘊深遠。

⑥俏也不爭春;初稿為“梅亦不爭春”,改後與上句的“俏”字相呼應,使上下闋語調連貫。

⑦她在叢中笑:初稿為“她在旁邊笑”,改後顯得淡雅,也能更好地表現梅花的高潔精神。

賞析

在中國文學史上,歌詠梅花的詩詞作品難以計數,上自帝王貴族,下至平民文士,詠梅之作層出不窮,但由於受到時代的製約和階級的局限,這些詠梅作品抒發的大多是個人的憂憤和抑鬱,所流露出來的情感也大多是悲傷、消極的,即使像陸遊這樣的愛國詩人,在其愛國主張遭到壓製後,也通過一首《卜算子·詠梅》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悲憤抑鬱,而毛澤東的這首“詠梅”詞“反其意而行”,詞中梅花的形象及詞的格調情趣與陸遊原詞完全相反。在詠梅詞中,毛澤東的這首詞可謂是別具一格。

開始兩句“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為我們揭示了自然發展的必然規律:暮春的風風雨雨送走了春光,嚴冬的漫天大雪又把新春迎接回來。春天的離去總會讓人感到失落和傷感,但是我們也應該想到,用不了多久我們又會“飛雪迎春到”,在這裏作者暗示一個道理,那就是社會的發展同自然界一樣,在發展的道路上,我們可能會遇到艱難險阻,但是隻要我們經得起風雨和嚴寒的考驗,就一定會迎來美好的春天。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大地銀裝素裹,嚴冬的痕跡還未消退,懸崖上的百丈堅冰尚未融化,可春的氣息已經早早地流露出來,那就是冰雪中傲然綻開的梅花。這兩句將梅花放在嚴寒的環境中,表現出梅花對寒冷環境的蔑視和挑戰,這裏的梅花是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革命戰士的象征。詞的上闋一反陸遊原詞悲涼愁苦的情調,為我們展現了梅花傲立百丈冰崖的崇高境界與俏麗動人的優美形象,洋溢著樂觀無畏的鬥爭精神。

“俏也不爭春,隻把春來報”,下闕一開始,作者就用頂針的手法過渡,不僅使上下闋銜接得更加緊密,還把梅花卓爾不群、不驕不傲的品格表現出來。可以想象,經曆了寒冷的冬天之後,人們猛然間看到在冰雪中俏麗的梅花時,將會多麼歡喜。與群芳相比,它是最引人注目的,可它那麼謙遜,沒有一絲一毫的驕矜自得,這是何等的氣度!作者在這裏將梅花充分地人格化,並且賦予其崇高的品格,讓讀者讀後感到格外親切。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最後兩句將梅花的形象表現得更加完美。等到大好的春天到來、滿山遍野山花燦爛的時候,先於百花而發的梅花隻是和眾多的山花一樣在春風中歡笑,享受春的溫暖。她無意計較得失,也不追逐名利,更不願獨占春色,這種坦蕩無私的胸懷、淳樸謙虛的性格不正是革命領袖和真正馬克思主義戰士崇高風格的體現嗎?

總體來看,這首詞格調明朗輕快,擬人化的寫法突出了梅花鮮明生動的品性,語言平易流暢,顯得清新自然。作者以自己的革命經曆和具體感受,選取梅花這一形象,創造性地塑造了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藝術形象,可是說這首詞開創了我國詠梅詩詞的一個新境界。

初稿對照

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獨有花枝俏。

梅亦不爭春,隻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旁邊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