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詠井
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牆。
清清見卵石,小魚囿中央。
隻喝井裏水,永遠養不長。
簡析
這首詩可能是目前所見的毛澤東最早的一首詩,寫作時間不詳,當時毛澤東在韶山的井灣裏私塾讀書,師從毛宇居。有一天,毛宇居外出辦事,臨行前規定學生們要待在屋子裏背書,不許到處亂跑,他走後,早就對私塾的陳規陋習不滿的毛澤東立刻溜出教室,一邊背書一邊玩耍。毛宇居回來了,對他進行了斥責,並罰他以院子裏的天井為題作一首詩,毛澤東沿著天井轉了幾圈,沉吟片刻,然後作了這首詩。
在詩中,毛澤東把那些在私塾裏隻知道死啃書本的孩子比喻成困在井裏的小魚,從而說明人的成長不應該像小魚一樣隻局限在井裏,做井底之蛙,小魚隻喝“井裏水”是不會長大的,同樣的道理,如果人不經曆大風大浪,不講究學習方法,隻知道坐在私塾裏死啃書本,那也是永遠不會長大的。
這首詩雖然是毛澤東即興之作,但是他托物言誌,在詩中大膽地抨擊了當時私塾教育的弊端,並隱含了自己遠大的理想抱負。
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
一九〇九年
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簡析
1910年,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要毛澤東去做生意,毛澤東卻立誌要到新式學校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繼續求學。經過自己的力爭和親友、老師們的一致勸說,父親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在離開故鄉前夕,毛澤東提筆寫了這首詩,並把它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裏。這首詩是少年毛澤東走出鄉關、奔向外麵世界的宣言書,表明了他胸懷天下、誌在四方的遠大抱負,也表達了他對父親的深厚感情。
“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這兩句所表達的思想鮮明,氣勢磅礴。“立誌出鄉關”的毛澤東,用“學不成名誓不還”的絕唱,表明了他少年時胸懷大誌、立誌求學的精神,也正是因為有這種精神,他才能經過三十多年的艱苦奮鬥,建立嶄新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兩句將上述詩意向更深的意境進行了拓展,毛澤東先否定了傳統的“落葉歸根”的觀念,然後用肯定的語氣指出人生處處都有青山,在這斬釘截鐵的語句中,表現出他誌在四方,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宏遠境界。
七絕·詠蛙
一九一〇年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簡析
1910年秋,在表兄的引薦下,17歲的毛澤東離開故鄉,來到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因為學堂裏的學生大多都是富家子弟,而毛澤東來自外鄉,並且穿著土氣,年齡偏大,所以他經常受到同學們的嘲笑。
東山高等小學堂背山靠水,河流環繞,當春天來臨的時候,就能聽見蛙聲一片。受到富家子弟嘲笑和敵視的毛澤東,經常會到這裏來緩解心中的鬱悶。有一次,他又來這裏聽蛙聲,就托物言誌,寫下了這首理趣兼備、生動傳神的詠誌詩。
在詩中,作者首先為我們描繪了一隻以靜待動,像猛虎一樣蹲在池塘邊的青蛙,它正在等待時機捕捉獵物,實際上這也是作者胸懷大誌的自我寫照。然後作者又寫這隻青蛙正在樹蔭下蓄養精力,在這種安靜的環境中,我們似乎能感覺到有一種強大的力量正在慢慢積聚,等待時機噴薄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