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 《醫林薈萃——浙江省名老中醫學術經驗選編(第四輯)》
黃白赤帶——解毒清血湯(白仲英方)
【組成】 蒲公英18g,生地黃18g,土銀花12g,苦參12g,槐米18g,敗醬草18g,赤芍10g,貫眾30g,皂角6g,五倍子4.5g,炙甘草3g。
【功效主治】 主治黃白赤帶,雜下稠而挾臭氣者。
【方解】
此方常用於急慢性盆腔炎及宮頸糜爛,脫方於仙方活命飲。症見帶下量多,呈膿性分泌物或挾血絲,其氣穢臭,陰癢,小腹疼痛,腰酸痛,陰戶內時有抽痛,多因濕濁熱毒蓄積於下焦,客於胞中與血相搏而發病,宣投清熱解毒排膿之劑。方中土銀花、蒲公英、敗醬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生地黃、赤芍清熱涼血;貫眾、苦參、槐米清利濕熱,兼能解毒;再加皂角、五倍子消腫解毒而斂瘡,用甘草一味和中,調和諸藥。
【方源】 《醫林薈萃——浙江省名老中醫學術經驗選編(第四輯)》
久帶——補氣固腎湯(白仲英方)
【組成】 西潞黨參12g,炙黃芪10g,龍骨10g,牡蠣10g,冬術10g,枳實10g,炙甘草6g,茯苓10g,陳皮8g,肉桂6g,金櫻子10g。
【功效主治】 主治久帶不止,涓涓如水者。
【方解】
此方為久帶不止,脾腎虛虧而設。蓋腎氣不足,脾陽不運,帶脈失約,任脈不固,故症見帶下如水,腰酸如折,小便頰數清長,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遲。用五味異功補氣健脾;肉桂、炙黃芪溫腎補氣;如龍骨、牡蠣、水陸二仙丹固任止帶。
【方源】 《醫林薈萃——浙江省名老中醫學術經驗選編(第四輯)》
帶下——健脾除濕止帶方(胡溱魁方)
【組成】 黃芪、黨參、白術、山藥、雲茯苓各12g,生熟薏苡仁15g,萆薢12g,車前子12g,煆牡蠣30g,海螵蛸15g,芡實12g,雞冠花9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健脾升陽、除濕止帶。主治脾虛失運,水濕下陷,帶脈不固之帶下。症見帶下色白或淡黃,質黏不臭,綿綿不斷,麵色白或萎黃,神倦納少便溏者。
【方解】
《傅青主女科》:“夫帶下俱是濕症,而以帶名者,帶脈不能約束而有此病。”《女科經綸》繆仲淳語:“白帶多是脾虛……故健脾補氣要法也。”方中黃芪、黨參健脾補氣、白術,山藥健脾束帶,茯苓、薏苡仁健脾助運、利水滲濕,芡實健脾祛濕、固澀止帶,萆薢、車前子利水滲濕以止帶,牡蠣、海螵蛸、雞冠花固澀止帶。諸藥配合,共奏健脾升陽、除濕止帶之功。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
帶下——清熱利濕止帶方(胡溱魁方)
【組成】 黃柏、山梔子各10g,椿根皮、萆薢、車前子各12g,薏苡仁15g,貫眾炭15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清熱利濕止帶。主治經行產後胞脈空虛,如因攝生不潔,或因久居陰濕之地,或因手術損傷,均可使濕邪乘虛而入,蘊而化熱,傷及任帶而發為帶下。症見帶下量多,色黃而臭,胸悶口膩,舌苔黃膩,脈濡略數。
【方解】 方用黃柏、山梔子清熱瀉火除濕,椿根皮清熱燥濕止帶,薏苡仁、萆薢、車前子利水滲濕,貫眾炭清熱涼血止帶。上藥合用,使熱去濕化,則帶下自止。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
帶下、陰癢——護宮散(崔文彬方)
【組成】 明雄黃15g,煨兒茶15g,血竭15g,五倍子15g,苦參15g,冰片3g,爐甘石20g。
【用法】
上藥共研細末,放於瓶內貯存,用時先用止癢清陰液灌洗陰道,將藥麵敷在小紗布塊或脫脂棉球上,置於陰道內。每4~5日上藥1次,每次可在陰道內保留1天,10次為1療程。月經期停用,治療期間禁止房事。
【功效主治】 收斂生肌,清熱殺蟲。用於慢性子宮頸炎、真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
【方解】
西醫所診慢性子宮頸炎、真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屬於祖國醫學“赤白帶下”“陰癢”等範疇。崔文彬醫師認為凡犯此類疾患者,多因濕毒所侵,一般在臨床上單以內服清熱燥濕、解毒殺蟲之劑,往往收效較慢,尤其是患有宮頸糜爛者,更非一般內服藥物所能見效。故設護宮散外用上藥,不但提高了療效,解決了內服藥物不及之處,而且節約藥源,治療方法又較為簡便,容易使患者接受。本方收斂作用較強,如雄黃、血竭、五倍子、兒茶、爐甘石等,既有防腐生肌之功,又有收澀止帶的作用,配合苦參、冰片清熱燥濕殺蟲,藥量雖然不多,但能直接作用到病患部位,實有直搗病巢之妙。
陰癢——陰癢外洗方(胡溱魁方)
【組成】 黃柏30g,地膚子30g,百部30g,蛇床子30g,枯礬10g,苦參30g。
【用法】 上藥布包水煎,熏洗坐浴。
【功效主治】 清熱除濕,殺蟲止癢。主治滴蟲性或真菌性陰道炎。症見帶下量多,色黃如膿,或呈泡沫樣,或呈豆渣樣,其氣腥臭,外陰瘙癢。
【方解】
方中黃柏清熱燥濕,地膚子清利濕熱可治皮膚濕瘡,百部滅虱殺蟲,苦參清熱燥濕、祛風殺蟲,蛇床子燥濕殺蟲,枯礬有收斂燥濕止癢之功。上藥水煎熏洗外陰,可起到清熱除濕、殺蟲止癢的作用。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
外陰瘙癢——止癢清陰液(崔文彬方)
【組成】 川椒15g,陳艾葉20g,防風15g,透骨草15g,苦參15g,荊芥15g,明雄黃10g,枯礬6g,銅綠10g,甘草10g。
【用法】 外用煎湯熏洗,1日1次,10次為1療程。若外陰破潰者則去川椒,月經期停用。
【功效主治】 收濕止癢,解毒殺蟲。用於外陰瘙癢症、外陰濕疹、滴蟲性陰道炎、真菌性陰道炎、外陰白斑等,證屬中醫之濕熱下注,或外染蟲蝕所為陰癢症。
【方解】
本方是崔文彬醫師經過多年臨床實踐,反複摸索而成的外用經驗方,用川椒、艾葉、防風、苦參、荊芥、透骨草等,外用煎湯熏洗,以取勝濕止癢的作用;又以雄黃、兒茶、枯礬、銅綠加在方中,解毒殺蟲止癢。全方不但止癢作用較強,且對滴蟲和真菌等都有一定的抑製作用,經過臨床使用,確有較好的療效,而且對於各種皮膚濕疹瘙癢症亦有一定的效果。
【按語】
《素問·聖真要大論》:“內者內治,外者外治,”這是內髒疾患與外形體表病症的重要治療法則。祖國醫學是以整體現念出發而對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是把人體內髒和體表各部組織、器官之間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各部相互之間,各部與整體之間,始終處於對立統一規律之中,任何一個病證或一個局部症狀都和整體密切相關。因此,在臨證治療中,既不能隻見病變局部而看不見整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又不能隻見整體,而不見病變局部,隻進行一般的全身治療,而忽略了對病灶局部的處理。隻有正確的將局部與整體兩者辨證地結合起來,在方法上既可以通過治療局部而影響全身,又可以通過全身而影響局部。如婦人陰癢一證,其局部特征為外陰及陰道瘙癢不堪,甚則癢痛難忍,坐臥不安,有時可波及肛門周圍,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帶下。其因雖有由濕熱蘊積,或血虛生風化燥所致,而出現相應的全身病理症狀,但總以外證顯見,尤其是衛生不潔,感染病蟲,蟲蝕所為者,更以外表局部症狀為主。在治療用藥方麵,崔文彬醫師通過臨床實踐,觀察到多數病人,以清熱滲濕或養血滋陰之法,通過調整全身的病理變化,而改善局部症狀,雖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本病主要表現為外表局部症狀,突出於一個癢甚,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臨床上又主要以滿滴蟲性陰道炎和真菌性陰道炎最為常見,是由感染了陰道毛滴蟲或真菌所引起,一般多用外用藥物治療,這和中醫治療此類疾病的方法是相近的。例如《瘍醫大全》中之“溻癢湯”外用煎湯熏洗,《醫宗金鑒》之外以桃仁研膏合雄黃,雞肝切片蘸藥納於陰道中等,這些方法都是通過治療局部病灶,從而達到改善因之而出現的心煩不安,小便淋瀝等症狀。所以,崔文彬醫師一般在治療婦人陰癢方麵,總是將局部和整體辨證地結合起來,一方麵以內服藥物來調整全身的病理變化。他認為婦人陰癢,多由濕熱蘊積而成,而感染病蟲又始因濕熱不已,故常以內服清熱滲濕之劑,清除內裏濕熱之邪,並可杜絕生蟲之源。一方麵則根據局部病變的症狀表現及病因所在,配合外用藥殺蟲止癢,收濕解毒等藥物,使局部病灶得清。內治與外治相結合,局部與整體相兼顧,這是崔文彬醫師治療本病的特點。
【方源】 《崔文彬臨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