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健脾養血,溫腎益衝任。主治由於氣血兩虛、衝任虛損而致的不孕症。
【方解】
本方由八珍湯化裁,酌加溫腎調衝任之品而成。於八珍湯去茯苓之滲利,加黃芪補氣,具陽生陰長之力;香附、陳皮能疏利脾氣,使之補而不滯,取氣行血行之意;紫石英有興奮性腺作用,可促使發育不良性卵巢成熟排卵;陽起石配蛇床子可溫暖子宮和調整、促進生殖功能:熟地黃與菟絲子同用能填補腎精,以資化育之源;熟地黃與白芍同用並合川續斷、枸杞子、覆盆子為乙癸同源,肝腎並補,諸藥協力,使血足精充,胞宮得養,胎孕易成。如稟賦虛弱,可加紫河車、鹿角膠、阿膠,以血肉有情之品養血填精;如食少便溏,則易白芍、熟地黃,加石蓮子、山楂、神曲以健脾厚腸。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
妊娠惡阻——平逆清胃方(方)
【組成】 炒白術4.5g,薑半夏4.5g,淡子芩4.5g,陳皮4.5g,薑竹茹6g,白芍6g,紫蘇梗6g,旋覆花6g(包煎),白茯苓9g。
【用法】 濃煎,分多次頻服。
【功效主治】 順氣和胃,降逆止嘔。孕婦心中憒悶,食入即吐,眩暈神疲,口幹口苦。脈弦滑,苔白膩等。
【方解】
《濟生方》嚴用和認為惡阻的治療應當順氣理血,豁痰導水,然後平安。擬方以千金半夏茯苓湯合橘皮湯加減化裁。半夏、茯苓、陳皮健脾和胃,利濕化痰;白芍平肝理血,以斂厥陰上逆之氣;旋覆花斡旋乾運,降逆止嘔,“高者抑之”也;紫蘇梗、竹茹寬胸醒脾,降逆止嘔;白術、黃芩健脾清熱,為安胎聖藥。全方開泄降氣,養胃健運,化痰定嘔,清熱安胎。
【加減】
嘈雜吞酸,加左金丸4.5g(包煎),烏梅肉3g。脘悶納呆,去白芍,加生穀芽12g,熟穀芽12g,香櫞皮4.5g。夜不安寐,加淡遠誌4.5g,酸棗仁9g。大便不暢,加全瓜蔞12g,火麻仁12g。頭痛眩暈,加白蒺藜9g,滁菊花6g。小腹脹痛,加香附炭9g,廣木香3g。
【方源】 《蔡氏婦科經驗選集》
妊娠惡阻——(劉奉五方)
【組成】 藿香6g,紫蘇梗6g,川厚樸6g,砂仁6g,竹茹9g,半夏9g,陳皮9g,茯苓9g,生薑汁20滴兌服。
【功效主治】 和胃,降逆,止嘔。主治:胃虛,氣失和降,所引起的妊娠惡阻。
【方解】
妊娠惡阻係指妊娠初期,胎氣上逆,惡心嘔吐不止。一般多因平素胃虛,胃氣不能下行,反隨逆氣上衝,以致惡心嘔吐,飲食不下。輕者數日可以自愈,重者則嘔吐嚴重,甚至滴水不下。本方主要適用於素有胃氣虛弱之妊娠惡阻。方中不用苦寒之品,而以辛香和胃兼用降逆止吐之藥,使胃氣平和,逆氣下降,則吐止胎安。本方是劉老醫生在實踐中根據藿香正氣散、橘皮竹茹湯加減變化逐步定型下來的經驗方。方中藿香、紫蘇梗辛溫芳香,理氣和胃而除濕;厚樸寬中、降氣、和胃止吐;茯苓滲濕益胃;砂仁、橘皮辛香理氣和胃;竹茹辛涼和胃降逆止嘔;生薑汁味辛理氣和胃而止吐,半夏辛苦微溫,燥濕化痰,和胃降逆。
【按語】
本方諸藥多具有理氣和胃、降逆止嘔之功,其中尤以生薑汁及半夏之效果最為顯著。生薑為止嘔聖藥,味辛主開主潤,不寒不熱,不入煎劑而兌服,其藥性具存。蓋辛以散之,嘔乃氣逆不散,此藥行陽而散氣,故能止嘔。搗汁用主治嘔逆不能下食,散煩悶,開胃氣,其效更速。半夏辛苦微溫入陽明胃經,固其辛散溫燥,降逆止嘔之功顯著,可用於多種嘔吐。但《本草綱目》中記載半夏墜胎,孕婦禁忌。因此妊娠期應當慎用。但劉老醫生在多年臨床實踐中,應用半夏治療妊娠惡阻從未發現有墜胎者,非但如此而且療效甚好。半夏雖為妊娠慎用藥,因為“有病則病擋之”,所以方中用半夏既能降逆止嘔,又不影響胎氣,可以說是本方的特點。
【方源】 《劉奉五婦科經驗》
妊娠惡阻——健脾疏肝止吐方(胡溱魁方)
【組成】 土炒白術、土炒山藥各12g,薑竹茹、藿香、紫蘇梗各10g,陳皮、香櫞皮各6g,綠萼梅、佛手花各5g,砂仁3g,生薑2片。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健脾疏肝,和胃降逆止吐。主治妊娠惡阻。症見妊娠後出現惡心嘔吐,頭暈,懈怠嗜睡,嚴重者米飯不下,食入即吐,甚則嘔吐苦水,或挾血絲。
【方解】
其病機是衝脈之氣上逆,胃失和降。大多分為脾胃虛弱和肝胃不和。《胎產心法》雲:“惡阻者,謂有胎氣,惡心阻其飲食也。……此皆胃氣弱而兼有痰與氣滯者也。”本方采用白術、山藥健脾胃,和中氣;陳皮理氣和胃,香櫞皮理氣寬中,佛手花醒脾開胃,快膈止嘔,薑竹茹清熱化痰止嘔,砂仁能和胃寬中而安胎,藿香快氣寬中醒脾開胃,紫蘇梗除能行氣寬中且安胎,綠萼梅有疏肝散鬱、開胃生津的作用,生薑為止嘔。上述藥物合用,可起健脾疏肝、和胃止嘔的作用。
【加減】 脾胃虛寒者可加黨參、茯苓、半夏;肝胃有熱者可加黃芩、黃連;嘔吐傷陰者加麥冬、天花粉;嚴重嘔吐者加伏龍肝。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
妊娠惡阻——惡阻方(葉漳深方)
【組成】 薑半夏9g,淡竹茹9g,黃芩9g,白術9g,紫蘇梗9g,佛手6g,陳皮9g。
【用法】
煎2汁,少量多次分服。若嘔吐甚而不能服藥者,本方加生薑3片,藿香15g,將藥放在有嘴的壺中煎煮,蒸氣噴出後,令患者口鼻對著壺嘴(相距不宜太近,以免燙傷)使蒸氣吸入,有一定的療效。
【功效主治】 降逆和胃安胎。主治婦人惡阻。
【方解】
惡阻妊娠早期出現以惡心嘔吐為主症的病證,係由於受孕後衝氣上逆、胃失和降所致。輕者一般過一段時間後可自行緩解,不須服藥。重者須要藥物治療,促使其症狀減輕、飲食如常,以有利於胎兒的正常生長。本方以薑半夏、淡竹茹降逆止嘔為君,佐以黃芩清熱,白術健脾化濕以安胎。朱丹溪謂“黃芩、白術為安胎之聖藥”,配以紫蘇梗、佛手、陳皮理氣和胃止嘔,紫蘇梗並有安胎之功。若口幹、舌紅苔薄黃,加左金丸2g,蘆根30g;若口淡、舌苔薄白者,加淡吳茱萸2g,幹薑2g;若嘔吐頻繁,且納少而導致氣陰虧耗,口幹、舌苔少津者,加石斛9g,麥冬9g,天花粉9g。治婦人惡阻一般與嘔吐的辨證施治基本相同,但有一點應注意,即用藥不可傷胎而要安胎。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
妊娠劇吐——清養止嘔方(方)
【組成】 太子參9g,麥冬9g,川黃連2g,條黃芩4.5g,薑竹茹6g,陳皮4.5g,石斛9g,天花粉9g,烏梅肉3g。
【功效主治】 養陰清熱,和胃降逆。主治:妊娠劇吐,甚至嘔吐苦水或帶咖啡色黏液,水漿不入,低熱煩躁,神疲倦怠,溲少便艱。檢尿醋酮陽性。
【方解】
《婦人秘科·胎前賦》謂:“惡阻各歸於髒腑……煩熱兮責其無血而陰虛。”方中黃芩、川黃連清胃熱,降胃氣,苦寒直折其火;太子參益氣生津以養胃陰;麥冬、石斛、天花粉滋陰補虛,除煩止嘔;薑竹茹、陳皮清熱和胃,理氣止嘔;烏梅肉酸收斂陰,抑肝開胃,《胎產心法》謂:“惡阻吐瀉作滿,效在烏梅矣。”全方共奏清熱養陰、和胃定嘔之功。
【加減】
肺胃火盛,唇躁咽幹,加玄參9g,知母6g,苧麻根9g。脘宇疼痛,加白芍9g,香附炭9g,香櫞皮4.5g。大便艱難,加麻仁丸9g,柏子仁9g。低熱,四肢煩熱,加生地黃9g,地骨皮9g。
【方源】 《蔡氏婦科經驗選集》
子癇——寄生羚羊湯(閻伯伍方)
【組成】
羚羊角粉1.5g(衝),桑寄生15g,鉤藤30g,全蠍9g,生石決明或生蛤殼15~30g,生地黃30g,杭菊花9g,龜甲30g,炒酸棗仁15g,枯芩9g。
【功效主治】 滋水涵木,鎮肝息風。用於子癇。
【方解】
閻氏解釋此方義說:子癇為婦科大症,西醫婦科診為妊娠合並高血壓,即中醫妊娠眩暈重症,此病多為精血虧損,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肝陽上亢,而致肝風內動。治以滋水為本,涵木為標。但病急易變,故以鎮肝息風之法為主,佐以滋腎,符合急則治其標之原則。方中羚羊角粉、鉤藤、菊花、生蛤殼、全蠍鎮肝息風止抽搐,桑寄生平補肝腎以安胎,生地黃、龜甲滋陰潛陽,炒酸棗仁雖氣性偏溫,配黃芩苦寒相佐,其溫不顯,而收斂安神寧誌功效尤著,黃芩苦寒清火,治其煩躁不寧。總之,本方為治療水不涵木、肝風內動的子癇基礎方,臨床時可據病症變化而加減化裁之。
【方源】 《津門醫粹(第一輯)——天津市名老中醫學術經驗選編》
胎漏——養血蔭胎方(方)
【組成】
生地黃9g(砂仁3g拌炒),當歸身炭9g,白芍9g,炒白術6g,陳阿膠9g(烊衝),條芩炭4.5g,白茯苓12g,陳皮4.5g,潞黨參9g,川續斷12g。
【功效主治】 養血健脾,攝血固胎。用於妊娠小腹隱痛,漏紅斷續不淨,頭目眩暈,心悸少寐,腰酸形寒,神疲乏力等。
【方解】
《婦科玉尺》謂:“胎之所以不安者,除一切外因,總因氣血虛不能榮養胎元所致。”《濟陰綱目》謂:“因母病氣衰血少,不能護養其胎,以致不安者,宜十聖散主之。”本方以十聖散去黃芪、川芎、甘草,加阿膠、條黃芩、陳皮、茯苓化裁而成。黨參、白術補中益氣,攝血固胎,使氣旺則血有依而無可漏之竅;當歸、生地黃、白芍養血蔭胎,使氣血俱旺,胎有所養;條黃芩以泄陰火,使火泄則血不熱而無欲動之機;砂仁、陳皮、茯苓健脾安胃,理氣化濕,以助中州化生氣血;阿膠、川續斷補益肝腎,養血止血,傅青主謂:養胎半係於腎水……故保胎必滋腎水。本方益氣而不助火消陰,養血而不礙胃戀濕,陽生則陰長,血旺胎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