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章 婦科病證(4)(3 / 3)

【加減】

小腹疼甚,去黨參,加紫蘇梗6g,香附炭9g,廣木香3g。漏紅不止,加升麻炭4.5g,地榆炭12g。眩暈心悸,加枸杞子9g,製黃精12g。麵目虛浮,加黃芪9g,懷山藥9g,大棗5枚。腰脊酸甚,加炒杜仲9g,桑寄生9g,炒川續斷9g。

【方源】 《蔡氏婦科經驗選集》

胎漏——安胎方(胡溱魁方)

【組成】 杜仲、川續斷、桑寄生各12g,菟絲子15g,黨參、炒白術各12g,升麻6g,蒲黃炒阿膠10g,炒黃芩、血餘炭各10g,地榆炭12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補腎安胎。主治胎漏和胎動不安。

【方解】

《諸病源候論》指出:“漏胎者,衝任氣虛,則胞內泄漏。”凡胎漏下血,腰酸少腹墜痛,或跌仆閃挫傷胎者均可應用上方。方中川續斷、杜仲、桑寄生、菟絲子補腎安胎,黨參健脾益氣,白術健脾安胎。配升麻升舉陽氣,蒲黃炒阿膠養血止血安胎,黃芩、地榆炭、血餘炭清熱止血。全方合奏補腎安胎之功。

【加減】 小便頻數甚或失禁者可加益智仁、覆盆子;氣血虛弱者可加黃芪、白芍;血熱者加苧麻根。

【驗案】

徐某,37歲,10年前曾行子宮肌瘤剜除術,以後每2~3年妊娠一次,但均在50~90天墮胎,前後已3次。求診時孕57天,胎漏下血3天,量不多,色暗紅,腰酸少腹墜脹,不能坐立,泛惡嘔吐,不思飲食,舌紅苔薄膩,脈細滑。氣虛腎虧,胎元不固。於上方加炙黃芪15g,紫蘇梗10g,薑竹茹10g。3劑後血止,遂減去地榆炭、血餘炭,加砂仁3g,續服,囑臥床休息。以後未再出血,但因站立時總覺少腹墜脹,故前後服藥2月餘。足月剖腹產一男嬰,重3

750g。

【按語】 胡氏在臨床上應用本方治愈了很多習慣性流產者。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

胎動不安——黑白安胎飲(儲乃昌方)

【組成】 黑山梔子12g,炒白術、淡黃芩各9g,大熟地黃18g,杜仲、川續斷各12g,香砂仁2.4g,佛手6g,蒲黃炒阿膠9g,甘草1.8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清火順氣,止漏安胎。主治妊娠胎動不安、腰疲、少腹墜滯或腹痛、漏紅等證。

【方解】

本方由安胎飲、保胎丸、黃芩湯等方組合增刪而成,對血虛腎虧兼有虛熱之胎動漏血尤為適宜。儲氏認為,婦人懷妊,血以蔭胎而不足,血虛生熱,故胎動,腎氣不固則漏下,所以安胎之法,務宜清熱養血而益腎。方以黑山梔子、黃芩清熱泄火以安胎動;白術補脾以助後天氣血之源;熟地黃養血以填腎中之精;杜仲、川續斷益腎固胎;砂仁、佛手順氣和中;蒲黃炒阿膠止血息漏。綜觀全方之有清熱養血、健脾益腎、順氣安胎的作用,故臨床用於安胎療效比較滿意。若有外感內傷所致胎動漏紅,亦當審因論治,兼顧胎氣,為醫者不可不慎。

【驗案】

王右,2月13日,懷孕6月,咳嗽頻頻,腰疲胎漏,脈滑舌紅,防娩慎之,故擬清肺泄熱,止漏安胎。處方:黑山梔子12g,淡黃芩、光杏仁、象貝母各9g,大熟地黃18g,川續斷、厚杜仲各12g,炒白術、地榆炭、當歸炭、大小薊、蒲黃炒阿膠各9g,粉甘草1.8g。水煎,3劑漏紅即止。惟咳嗽未痊,治再清理而安。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

胎動不安——益腎固胎丸(閻伯伍方)

【組成】 桑寄生15g,菟絲子12g,鹿角膠12g,大熟地黃30g,杜仲炭15g,枸杞子12g,土於術9g,艾葉炭6g,阿膠9g,野黨參15g,生黃芪15g。

【功效主治】 主治胎動不安、胎漏。

【按語】

閻氏雲:“此雖為腎陽虛衰,妊娠胎動不安、胎漏,但附子應慎用。附子大辛大熱有毒之品,最易傷胎,故為妊娠禁忌。填精助陽,陰中求陽之藥為妥。再以健脾益氣,補後天之本,脾胃健運,氣血充沛,以固衝任,胎自可安。如若腎陽虛衰,下不能溫養衝任,帶脈失約,可致帶下諸病;上不能溫煦脾陽化氣行水,可致經氣泄瀉,皆可用脾腎雙補,助陽利濕之法。

【方源】 《津門醫粹(第一輯)——天津市名老中醫學術經驗選編》

胎動不安——菟鹿壽胎方(方)

【組成】

菟絲子9g,炒杜仲9g,桑寄生9g,炒川續斷9g,鹿角膠9g(烊衝)或鹿角霜,山茱萸9g,製黃精12g,生地黃9g,炒白術4.5g,炒當歸身9g,紫蘇梗6g,白茯苓9g。

【功效主治】 補腎益精,滋血壽胎。用於多次殞胎,孕後腰脊酸楚,小腹隱痛,夜尿頻多,心悸少寐等。

【方解】

傅青主認為:“安胎重脾腎,補其氣不足,泄其火有餘。”近代張錫純亦認為:“男女生育皆賴腎氣作強,腎旺自能蔭胎。”蔡氏先輩認為:“胞脈係於腎,胎元成於精,腎健精充則能壽胎無憂。”方以菟絲子為君,補腎益精固胎,鹿角膠甘平微溫,補元陽,生精血,不剛不燥,溫而柔潤,《本經》謂治“婦人血閉無子,止痛安胎”,兩藥均平補陰陽氣血,安髒固胎;配杜仲、川續斷、桑寄生、山茱萸功專補腎固衝,澀精培元;白術、黃精健脾益氣,生精化血;生地黃、當歸身滋陰養血,生地黃又能清泄胎熱,與鹿角膠相配,寒熱互製,相得益彰;當歸又能柔肝治血,使血運流暢,胎元得養,而無留瘀之弊,所謂“血不燥則氣得和,胎得安”;茯苓健脾補腎,化濕泄濁;紫蘇梗順氣和中安胎。全方功專補腎益精,培元固胎,溫而不燥,滋而不膩,陰陽平補,氣血和暢,而能壽胎保產。

【加減】

胎漏下紅,生地黃、當歸身炒炭,加陳阿膠9g(烊衝),地榆炭12g,苧麻根9g。小腹疼痛,生地黃炒炭,加煨木香3g,香附炭9g。腰骶酸甚,加狗脊9g,熟地黃9g。夜尿次多,加海螵蛸9g,懷山藥9g。緊張不安,加炒子芩4.5g,五味子3g,白芍9g。夜寐失寧,加柏子仁9g,合歡花9g。帶多黃白,去鹿角膠、山茱萸、黃精,加椿根皮12g,炒知母6g,黃柏6g,澤瀉9g。腹墜陰脹,加升麻4.5g,人參蒂5隻。大便欠實,去生地黃、黃精,加煨肉果6g,補骨脂9g。大便艱難,去鹿角霜、山茱萸,加火麻仁12g,瓜蔞皮9g。

【方源】 《蔡氏婦科經驗選集》

胎動不安——保胎固本方(胡秉超方)

【組成】

黃芪10~20g,黨參9g,白術9g,山藥12g,黃芩9g,熟地黃12g,砂仁3g,阿膠9g,川續斷9g,桑寄生15~30g,菟絲子16g,杜仲12g,墨旱蓮30g,苧麻根15g,南瓜蒂5枚。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健脾補氣養血,清熱固腎安胎。主治妊娠胎動不安、胎漏、滑胎屬腎虛型者。症見腰部酸脹、小腹下墜,頭暈耳鳴,兩腿酸軟,小便頻數,舌淡苔白或帶黃,舌質偏紅,脈滑或欠脈沉弱。

【方解】

方中重用黃芪加強補氣之力,全黨參、山藥、阿膠、熟地黃、川續斷、桑寄生、菟絲子、杜仲等共奏健脾固腎、補氣養血之效;黃芩、白術為常用安胎對藥,素有“安胎聖藥”之美名。若火盛則當倍黃芩以消火(無熱象者不用),痰盛則當倍白術以消痰;但如用之不當,非但不能保胎,反有礙胎之過。墨旱蓮補腎益陰、涼血止血,具補中見清之效;苧麻根止血安胎,具滋陰之用;南瓜蒂取其瓜大蒂小能係重而牢固不墜之意。如小腹下墜甚可加升麻;陰道出血量多時可選用陳棕櫚炭、側柏炭、貫眾炭、地榆炭、仙鶴草;陰虛血熱加地骨皮,以生地黃易熟地黃;血熱加椿根皮以增涼血止血之效。

【驗案】

王某,女,29歲,金橋養雞場職工。1989年5月26日因先兆流產來院門診。末次月經4月6~12日,經閉50天,其間已見紅3次。5月17日洋涇人民醫院診斷為“先兆流產”,予黃體酮、維生素E及安胎藥3劑未效,並動員作診刮。病家不願,要求保胎治療,現陰道出血已3天,伴腰酸、小腹作脹。苔薄白,脈細數弱,尿妊娠反應(+)。證屬腎虛胎動不安,當予補中益氣,固腎止血安胎。炙黃芪15g,炒黨參9g,土白術9g,炒山藥12g,黑荊芥5g,川續斷10g,桑寄生30g,炒白芍12g,補骨脂12g,山茱萸9g,海螵蛸12g,煆龍骨、牡蠣各12g,陳艾炭3g,十灰丸(包煎)12g,炙甘草3g。3劑。囑臥床休息。原用黃體酮因不能驟停,故仍予使用,自6月5日起遞減至停用。5月29日家屬來代述:“藥後出血即止,腹部亦舒”。尿妊娠反應(+)。再予前方隨症加減用至6月21日停藥。後足月生產。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

胎萎不長——加味八珍湯(胡秉超方)

【組成】

當歸9g,川芎5g,白芍9g,熟地黃15g,黃芪15g,黨參10g,白術9g,茯苓9g,川續斷10g,桑寄生15g,杜仲12g,菟絲子16g,炙甘草3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補益氣血,固腎養胎。主治胎萎不長。

【方解】 此方係八珍湯加味。八珍湯為治療氣血兩虛之要方,再加川續斷、桑寄生、菟絲子、杜仲以增強固腎養胎的作用。用以治療胎萎不長,胎動輕。

【按語】 胎萎不長是指胎兒在妊娠某一階段中生長緩慢,如及時調治,則胎兒仍能繼續發育長大,足月生產;如調治失當,則會停止發育,甚至胎死腹中。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