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章 婦科病證(5)
先兆流產——清熱安胎飲(劉奉五方)
【組成】 山藥15g,石蓮9g,黃芩9g,川黃連3g(或馬尾連9g),椿根白皮9g,側柏炭9g,阿膠塊15g(烊化)。
【功效主治】 健脾補腎,清熱安胎,止血定痛。用於妊娠初期胎漏下血,腰酸,腹痛屬於胎熱者。
【方解】
胎漏相當於西醫的先兆流產。本病有虛實之分,虛證宜補,方如泰山磐石飲等;而本方所治胎漏屬於熱證者。妊娠初期,由於血聚養胎,故病人多見陰虛而陽氣偏勝,陽盛則熱,下擾血海,迫血妄行,以致胎漏下血,腰酸、腹痛等證。《本草備要》中曾說過白術、黃芩為安胎聖藥。因為白術能健脾,脾健則能統血,黃芩苦寒能清胎熱。在實踐中劉老醫生體會白術偏於溫燥,而妊娠又多陰虛血熱,所以用山藥代替白術,取其味甘性平、健脾補腎,補而不熱;石蓮,性味微苦寒,能健脾補腎,滋養陰液;黃芩、黃連清熱安胎,椿根白皮味苦澀寒,收澀止血;側柏葉苦澀微寒涼血止血,炒炭後又能收斂止血;阿膠本屬甘平,劉老醫生體會該藥甘而微寒,有清熱涼血、益陰安胎之功,又由於阿膠性黏膩,能凝固血絡善於止血,對妊娠患者既可安胎又可定痛。古人曾用膠艾湯治療妊娠下血,因為艾葉偏溫棄而不用,代之以芩、連清胎熱而安胎。總之本方健脾補腎,補而不熱,清熱而不傷正,收澀止血而安胎。
【方源】 《劉奉五婦科經驗》
習慣性流產——補腎固胎散(劉奉五方)
【組成】 桑寄生45g,川續斷45g,阿膠塊45g,菟絲子45g,椿根白皮15g。
【用法】 共研細末,每服9g,每月逢1、2、3日;11、12、13日;21、22、23日各服1次。
【功效主治】 補腎安胎。用於習慣性流產屬於腎虛者。
【方解】
劉老醫生認為習慣性流產多屬於腎虛。腎虛則衝任不固。衝為血海,任主胞胎,腎虛則胎失所養,不能係胎而致流產。主要表現為妊娠期間腰部酸脹,小腹下墜,甚或有陰道下血,頭暈耳鳴,兩腿酸軟,或有數次滑胎史,舌淡,苔白滑,尺脈沉弱。劉老醫生鑒於這種流產,尤其是陰道下血後發展較快者,使用壽胎丸治療雖然效果不錯,但仍有進一步提高的必要。從劑型上,將丸劑改為散劑,使之藥量、藥力增加(每服9g,實際劑量較丸劑為大),療效也會相應提高。從藥物組成上,在原方基礎上加椿根白皮、阿膠加強涼血止血的作用。最主要的是改變了服用的方法:上述服法,實際上是每10天中服藥3天,這是因為妊娠多胎熱,而習慣性流產又是因為腎虛不能係胎所致。在治則上,胎熱宜清,腎虛宜補。但是,過於清熱則傷胎氣,過於補虛則助胎熱,實屬矛盾。如果處理不當,顧此失彼,反而弄巧成拙。同時,習慣性流產的主要矛盾是腎虛而不是胎熱。所以方中桑寄生、川續斷滋補肝腎,益腎安胎;阿膠塊涼血固澀而止血,又能養血而安胎;菟絲子辛甘平微溫,既補腎陽又能益腎陰,溫而不燥,補而不滯,上述4藥均為補益之劑。另加椿根白皮是取其性寒能涼血固澀止血之效,出血時可以止血,未出血時可以預防出血。從藥量上分析,補益劑每味藥均為45g共計180g,而清熱固澀劑僅有15g。突出了補腎的主要作用以治其本,稍佐清熱固澀之劑以治其標,治本為主,治標為輔。改變服用的方法,為的是吃吃停停,不會因為過於補益而增加胎熱。這樣,既突出了補腎的特點,稍佐以清熱固澀之品,又在藥量上加以限製,完全解決了補治之間的矛盾,不但提高了療效,而且節約藥源。
【方源】 《劉奉五婦科經驗》
妊娠水腫——利水保安方(蔡氏婦科方)
【組成】 炒白術12g,大腹皮9g,澤瀉9g,紫蘇梗6g,陳皮4.5g,茯苓皮15g,防風4.5g,天仙藤12g,薑皮3片。
【功效主治】 健脾利水,消腫安胎。主治:妊娠五六月,腹部膨大如臨產狀,心悸氣短,麵浮肢腫,步履艱難,小便短少等。
【方解】
《濟陰綱目》謂:“子滿在五六月以後……但一瀉氣利水則愈。”《女科經綸》引何鬆庵語:“古方一主於濕,大率脾虛者多,脾虛不運則清濁不分,須以補脾兼分利。”方以全生白術散合天仙藤散加減化裁,本方重用白術為君,健脾扶土,燥濕利水;茯苓、澤瀉利水滲濕,分清化濁;防風、紫蘇梗升陽利水,又行脾胃之氣,宣散中焦之濕,為風藥中潤劑;陳皮、薑皮溫中醒脾以利水;大腹皮、天仙藤調氣化滯以行水。全方健脾運中,祛風勝濕,升陽泄濁,利水消腫,一補一下,一散一泄,一升一降,使水順氣行,濕從風散,濁由溲解,脾健腫消,胎安而保。
【加減】
腫脹甚者,加枳殼3g,桂枝2g。麵目浮腫,加黃芪12g,桑白皮9g。下肢腫脹,加木瓜4.5g,漢防己6g。胸脘脹悶,加木香3g,川厚樸3g。心悸氣短,加葶藶子4.5g,淡遠誌4.5g。
【方源】 《蔡氏婦科經驗選集》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柔肝息風方(蔡氏婦科方)
【組成】
生地黃12g,當歸身9g,白芍12g,丹參4.5g,天麻9g,生石決明15g(先煎),僵蠶9g,製首烏9g,鉤藤9g(後下),桑寄生12g,夏枯草12g,澤瀉9g。
【功效主治】 滋腎養血,平肝息風。用於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頭痛頭暈,心煩易怒,咽幹口燥,腰酸溲頻,或兼浮腫。脈弦細而滑,舌紅苔膩等。
【方解】
經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張景嶽認為:“無虛不作眩”。肝為風木之髒,體陰用陽,其性剛勁,主動主升。如腎水素虧,孕後胎賴精血以養,則精血益虛,水不涵木,木少滋榮,肝體不足,肝用偏亢,上擾清空,發為眩暈頭痛等。方以生地黃、何首烏滋養肝腎,壯水製火;當歸、白芍養血柔肝,以榮肝體,所謂“水盈火自滅,血調風自息”;石決明鎮逆潛陽,配白芍則鎮斂相火;天麻、鉤藤、僵蠶平肝清熱,息風解痙;桑寄生補益肝腎,養血安胎,且能降壓;夏枯草、澤瀉清肝泄熱以利尿降壓;丹參養血活血以擴容、鎮靜。全方滋肝腎、養精血、息肝風、平陽亢,以保母子安康。
【加減】
頭痛較甚,血壓持續不降,加密蒙花9g,山羊角15g(先煎)。蛋白尿,加鹿銜草12g,茯苓12g,芡實12g。浮腫嚴重,加茯苓皮15g,炒白術15g,天仙藤15g。痰涎壅滯,加鮮竹瀝30g(衝飲)、旋覆花6g(包煎)。心煩少寐,加琥珀多寐丸3g(吞服),蓮子心3g。出現早期昏迷,可用至寶丹1支(吞服)。出現先兆子癇,加用自製止痙散(羚羊角粉0.3g,天竺黃粉1g,全蠍粉1.5g)。
【方源】 《蔡氏婦科經驗選集》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降壓消腫方(蔡氏婦科方)
【組成】
炒白術9g,懷山藥9g,茯苓皮15g,炒當歸9g,鉤藤9g(後下),生石決明15g(先煎),穞豆衣9g,桑寄生12g,丹參4.5g,車前草15g,山羊角12g(先煎),陳皮4.5g。
【功效主治】 健脾利水,平肝降壓。用於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遍身浮腫或下肢腫脹,納少腹脹,頭暈倦怠,大便不實,血壓偏高。脈滑少力,苔白而膩。
【方解】
本病初期以水腫為突出症狀者,張景嶽謂:“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維於土,故其製在脾。”《產寶》謂:“髒氣本弱,因孕重虛,土不克水。”方以白術、懷山藥健脾助運以行水;茯苓皮、車前草滲濕泄熱以利水,車前草兼能祛痰降壓;陳皮和中理氣,前人謂“氣行則水行”;當歸、丹參養血活血,所謂“治血即以治水”、“血行風自滅”;鉤藤、石決明、山羊角平肝潛陽,息風鎮痙;穞豆衣、桑寄生補腎養血,兼能消腫降壓。全方共奏健脾利水、養血平肝、清熱息風、消腫降壓之效。
【加減】
浮腫較甚,加天仙藤12g,防己6g。蛋白尿,加生黃芪9g,碎米薺15g。頭痛甚,加僵蠶9g,天麻9g。痰涎壅滯,加佛耳草12g,桑白皮9g。氣滯腹脹,加大腹皮9g,紫蘇梗6g。納穀不馨,加地枯蘿12g,焦六曲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