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章 婦科病證(5)(2 / 3)

【方源】 《蔡氏婦科經驗選集》

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症——止癢消黃方(蔡氏婦科方)

【組成】 生地黃9g,黃芩9g,黑山梔子4.5g,茵陳15g,土茯苓15g,白鮮皮12g,蒼術6g,葎草15g,豨薟草12g,紫草9g。

【功效主治】 清熱利濕,涼血祛風。用於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症,皮膚瘙癢難忍,不能安眠,心煩尿赤,或麵目肌膚黃染。脈弦滑,苔薄膩。

【方解】

脾虛濕阻,濕邪化熱,熏蒸肝膽,膽液外逼,浸漬肌膚,發為黃疸、皮膚瘙癢。古人治濕“貴乎上下分清其濕”,李時珍謂:“凡風藥可以勝濕,泄小便可以引濕,通大便可以逐濕,吐痰涎可以祛濕。”方以蒼術健脾燥濕;茵陳、山梔子、土茯苓清熱利濕,以瀉肝膽濕熱;白鮮皮、葎草、豨薟草祛風散濕,利尿止癢;黃芩苦寒燥濕,清熱安胎;生地黃、紫草清熱涼血,止癢祛疹。全方共奏清熱利濕、祛風涼血、消退黃疸、透疹止癢之效。

【加減】

瘙癢日久,加水牛角30g(先煎),赤芍9g,牡丹皮9g。GTP不降,加田基黃1.5g,蒲公英15g,平地木15g。大便燥結,加生大黃4.5g,川厚樸3g。小便短赤,加萹蓄草12g,蠶沙12g(包煎)。

【方源】 《蔡氏婦科經驗選集》

產後急性血栓性靜脈炎——解毒通脈湯(劉奉五方)

【組成】 桃仁9g,大黃6g,水蛭6g,虻蟲6g,忍冬藤30g,生石膏24g,牡丹皮6g,連翹15g,梔子9g,黃芩6g,延胡索6g,赤芍6g。

【功效主治】 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通脈止痛。用於產後急性血栓性靜脈炎。

【方解】

劉老醫生認為產後血栓性靜脈炎,是由於寒濕陰絡,惡露不下,毒邪逆串經脈,氣血壅滯,堵塞血脈,鬱久化熱而致。濕毒熱邪瘀阻脈道,則見發熱肢腫、疼痛難忍。脈道被瘀血所阻,此種瘀血均屬死血,非一般活血藥所能散。所以,他以抵當湯為主,根據本病的特點加味組成本方。抵當湯中是以水蛭、虻蟲為主要藥。水蛭鹹苦平,《本草經百種錄》中曾記載,“凡人身瘀血方阻,尚有生氣者易治,阻之久則無生氣而難治。蓋血既離經,與正氣全不相屬,投之輕藥則拒而不納,藥過峻又能傷未敗之血,故治之極難。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遲緩,遲緩則生血不傷,善入則堅積易破,借其力以攻積久之滯,自有利而無害也”。虻蟲苦微寒,《本草崇原》中記載“虻乃吮血之蟲,性又善動,故主逐瘀血、積血,通利血脈九竅。”所以兩者均入血分,化瘀血,蝕死血。劉老醫生比較同意上述看法。另外桃仁活血化瘀;大黃苦寒入血分,化瘀血,清解血分毒熱;赤芍、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破血。由於本病係因濕毒熱邪瘀阻血脈所致,多見高熱、患肢疼痛,故加用石膏、連翹、梔子、黃芩清熱解毒而散結;忍冬藤不但能清熱解毒,尚有通血脈活絡的作用。另外僅用一味性平的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完全針對產後急性栓塞性靜脈炎的病理實質,既清熱解毒,又活血通脈,且以清為主。隻清不通則熱毒不能解,隻通不清,與熱毒交阻的瘀血不能行,所以邊清邊通。使之濕毒熱邪得以消解,瘀血死血得以活散。方中活血化瘀之劑,藥雖不多但藥力峻猛,又因慮其毒邪擴散蔓延,所以僅用一味行氣止痛之劑,稍事通氣以助血行即可。

【方源】 《劉奉五婦科經驗》

產後痹證——清熱除痹湯(劉奉五方)

【組成】 忍冬藤30g,威靈仙9g,青風藤15g,海風藤15g,絡石藤15g,防己9g,桑枝30g。

【功效主治】 清熱散濕,疏風活絡。用於產後身痛、關節紅、腫、灼痛等症。

【方解】

產後由於氣血兩虛,營衛失和,衛外抗邪能力降低,往往容易感受風寒。故產後關節疼痛及全身疼痛等證甚為多見。一般常用補氣養血、溫散風寒之法治療。用藥亦多辛溫。如用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以養血;用秦艽、防風、獨活、桑寄生以祛風活絡。用此方法治療血虛風寒濕痹症確有效果,但用於風濕熱痹則療效不佳。劉老醫生從臨床實踐中體會到素體濕盛感受風寒,極易化熱而與體內濕邪結合,表現為濕熱阻絡、流注關節而為熱痹。若用辛燥之品反而助熱;過用補益之劑,更易戀邪。而隻能用清熱除濕、疏風活絡藥物方能見效。本方主要由清熱祛濕與疏風活絡兩大類藥物所組成。方中忍冬藤、防己、桑枝清熱除濕祛風;威靈仙、青風藤、海風藤、絡石藤、追地風散風活絡除濕。使之清熱除濕散風活絡而不傷正乃本方之特點。清熱除濕藥中,忍冬藤辛涼散熱,又能清經絡血脈中之熱邪。散風活絡除濕藥中,威靈仙為祛風之要藥,其性好走,能通十二經,辛能散邪,故主諸風,鹹能泄水,故主諸濕。此二藥清熱除濕散風力著,為本方之主藥。用清風藤、海風藤、絡石藤加強祛風活絡作用。防己苦辛寒走經絡骨節間,能消骨節間之水腫。

【按語】

產後多虛是一般規律。產後痹證中虛證也居多。但是對於素體濕盛而又感受風寒,風寒濕邪蘊鬱化熱,即可由寒痹轉化為熱痹。所以治療的大法也要隨之而改變,否則反而戀邪助熱使病情加重。當寒濕化熱後,主要表現為身痛或身熱,關節紅、腫、灼、痛,活動不利,煩悶,口幹渴,脈滑,舌苔黃。在此階段邪實即上升為主要矛盾,而正虛為次要矛盾。劉老醫生是在補虛祛寒失敗的教訓中,擺脫了“產後宜補”的常規,逐步摸索出這一方藥。主要適應於產後熱痹。所以治療時應以祛邪為主,邪去則正氣自複。用藥雖然平淡,但是直中濕熱邪實之的,實有“輕可去實”之妙。藥後若濕熱已解,尚應根據產婦體質情況加以調理。

【方源】 《劉奉五婦科經驗》

急性盆腔炎——清熱解毒湯(劉奉五方)

【組成】 連翹15g,金銀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黃芩6g,瞿麥12g,萹蓄12g,車前子9g,牡丹皮9g,赤芍6g,地骨皮9g,冬瓜子30g。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利濕活血,消腫止痛。用於急性盆腔炎屬於濕毒熱型者。

【方解】

急性盆腔炎多屬於毒熱壅盛,濕熱下注,氣血瘀滯。由於毒熱壅盛,除局部紅、腫、熱、痛外,還會出現高熱、口幹、尿赤、便結等全身熱病病象。又因有濕熱下注,故可見有尿頻;濕熱上蒸,則精神倦怠、嗜睡。且以高熱、下腹劇痛、拒按為主症。劉老醫生認為急性盆腔炎屬於中醫內癰範圍。治療的原則仍是“以消為貴”。並抓住毒熱壅盛、濕熱下注、氣血瘀滯的特點,集中藥力以清熱解毒為主,佐以利濕、涼血、活血。方中連翹苦微寒,清熱解毒、消癰散結;金銀花辛苦寒、清熱解毒、消癰腫;紫花地丁苦辛寒,清熱解毒,消癰腫,善於治疔毒;黃芩苦寒清熱燥濕;地骨皮甘寒,清熱涼血退熱以去氣分之熱。地骨皮一般習慣用於陰虛發熱,但是在劉老學醫階段曾看到他的老師治療小兒食滯發熱時,善用地骨皮。後來,通過再實踐,體會到此藥不但可用於陰虛發熱,而且也可用於一般實證發熱。不但能起到“熱者寒之”的作用,而且又能保護陰津。若用於陰虛發熱應與青蒿配伍;用於實熱不必與其相配。瞿麥、萹蓄、車前子清熱利濕;冬瓜子滲濕排膿,消腫止痛;佐以赤芍、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全方重在清熱解毒兼能利濕,活血化瘀而又止痛。

【方源】 《劉奉五婦科經驗》

慢性盆腔炎——清熱利濕湯(劉奉五方)

【組成】 瞿麥12g,萹蓄12g,木通3g,車前子9g,滑石12g,延胡索9g,連翹15g,蒲公英15g。

【功效主治】 清熱利濕,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用於慢性盆腔炎屬於濕熱下注者。

【方解】

慢性盆腔炎從中醫辨證,有寒熱兩型。本方適用於濕熱下注,氣血鬱結者。臨床主要表現為腰痛、腹痛拒按,伴有低熱,帶下黃稠,有時尿頻。劉老醫生在臨床治療中,發現使用一般淡滲藥物效果不佳,很早既開始試用八正散治療,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由於這類盆腔炎患者,病情緩慢病程較長,非短期內可以奏效。而八正散中之大黃苦寒瀉下,久用終非所宜;梔子雖可清熱,但對於內蘊熱毒之病症,其效不如連翹、蒲公英;燈心草味淡,清熱效果也不佳。因此經過一階段摸索,遂將八正散中之大黃、梔子、燈心草去掉,僅保留原方中之瞿麥、萹蓄、木通、車前子、滑石,既能清導濕熱下行,又能活血化瘀是為本方之主藥。佐以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散結。本方經過臨床觀察,不僅適用於濕熱型之盆腔炎症,而且也適用於婦科一切濕熱下注兼有熱毒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