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 《劉奉五婦科經驗》
慢性盆腔炎——暖宮定痛湯(劉奉五方)
【組成】 橘核9g,荔枝核9g,小茴香9g,胡蘆巴9g,延胡索9g,五靈脂9g,川楝子9g,製香附9g,烏藥9g。
【功效主治】 疏散寒濕,溫暖胞宮,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用於慢性盆腔炎屬於下焦寒濕,氣血凝結者。或用於宮冷不孕等證。
【方解】
盆腔炎以濕熱下注及下焦寒濕兩型較為多見。本方是治療寒濕型盆腔炎的經驗方藥。主要見症為腰痛、少腹發涼,隱隱作痛,白帶清稀,畏寒喜暖。劉老醫生鑒於此類盆腔炎患者的疼痛部位與寒滯肝脈的寒疝頗為相似。凡屬治療寒疝的方藥也適用於寒濕性盆腔炎的患者。慢性盆腔炎發病比較緩慢,治療寒疝方藥中的熱藥、補藥(如肉桂、蒼術、厚樸等)不宜久服。在這種情況下,他根據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觀點,認為此類患者係因寒濕久蘊下焦,氣血凝滯,故以橘核丸為借鑒,摸索出來溫經散寒、行氣活血、化瘀定痛的經驗方藥。其中橘核、荔枝核、小茴香、胡蘆巴溫經散寒以除下焦寒濕;製香附、川楝子、烏藥、延胡索、五靈脂行氣活血,化瘀定痛。本方溫經散寒、溫而不燥是其特點。在溫經散寒的藥物中,不用肉桂,而用橘核、荔枝核。其中橘核辛苦溫,入肝經,行肝經之結氣,治寒疝及少腹兩側之腫痛;荔枝核辛溫入肝經,行少腹兩側(包括男子睾丸、女子輸卵管及卵巢)之氣結而定痛,為肝經的血分藥,行血中之寒氣,為治療寒疝及睾丸腫痛之要藥;佐以胡蘆巴、小茴香暖下焦祛寒濕,加強溫經散寒、行氣定痛的作用;香附辛香偏溫,生用走胸脅,製後行少腹,旁徹腰膝,入氣分,行氣中之血,故能活血;延胡索苦平入血分,活血化瘀,行血中之氣。二藥相伍,一入氣分,一入血分,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相輔相成。配合川楝子、五靈脂、烏藥以加強行氣活血的作用,對於烏藥一藥,他體會其性辛散溫通,既能散寒活血,理氣止痛,又能排泄停聚之水濕,對於寒濕所引起的白帶又有通因通用之用,使白帶有出路,濕去而帶止。
【方源】 《劉奉五婦科經驗》
盆腔膿腫——解毒內消湯(劉奉五方)
【組成】
連翹30g,金銀花30g,蒲公英30g,敗醬草30g,冬瓜子30g,赤芍6g,牡丹皮6g,川大黃3g,赤小豆9g,甘草節6g,土貝母9g,犀黃丸9g(分2次吞服)。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用於盆腔膿腫屬於熱毒壅聚者。
【方解】
盆腔膿腫係因熱毒內蘊,腐肉蒸血而成膿。因膿腫部位深在,屬於內癰範圍。故本方重用連翹、蒲公英、金銀花、敗醬草清熱解毒消癰;牡丹皮、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川大黃活血破瘀而又清熱解毒,三者均能除敗血,生新血,消腫排膿;冬瓜子、赤小豆入血分,清熱消腫排膿;甘草節、土貝母消熱解毒消腫,另外配合犀黃丸以加強活血消腫、清熱止痛之效。
本方的特點是清熱解毒藥與涼血藥合並組成。且以清熱解毒為主,涼血活血為輔。清熱解毒是針對毒熱熾盛;涼血活血是針對氣血壅滯。所以清解與活血並用最為相宜。但是必須在清熱解毒的基礎上涼血活血。而活血藥不能用辛溫助熱的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等,若使用辛溫活血藥則能使毒熱蔓延擴散。所以須用牡丹皮、赤芍等偏於苦寒的涼血活血藥。用量又不宜過大,過大也可以使毒熱擴散,這是他的臨床體會。另外使用犀黃丸的意義是取其清熱解毒,活血止痛。其中乳香、沒藥雖然也是活血藥,但是乳、沒入經竄絡,走氣分通瘀血,行血中之氣最速,活血而不助熱,沒有使毒熱蔓延擴散之弊;麝香走竄力更強,能走氣分行全身之經。其中又有犀黃丸大寒清熱。清中有通,通中有清,可謂之治療陽症癰瘍的要藥,配合本方最為適宜。
【方源】 《劉奉五婦科經驗》
子宮脫垂——收膜湯(施文德方)
【組成】 生黃芪30g,炒黨參15g,土炒白術15g,酒炒白術15g,當歸9g,炙升麻3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益氣舉陷。主治子宮脫垂及其他內髒下垂。
【方解】
方以黃芪大補元氣為君;黨參、白術健運脾胃為臣;當歸、白芍補血養營為佐;升麻升提清氣為使。諸藥配伍,使氣血充沛,脾胃健運,水穀精微生化有源,內髒升舉有力,則子宮下脫、內髒下垂之症可愈。
【驗案】
陳某,女,50歲。患者產育過多,衝任損傷;且產後調護不當,以致氣血虧弱。自覺陰戶有物挺出、滯墜不適,小溲頻數,已半年餘。脈軟,苔薄白。投以上方2劑,子宮即告複位。此後偶因勞累過度,下體有輕微不適感,再投本方一二劑即瘥。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
附件炎——盆腔炎方(胡秉超方)
【組成】
蒲公英15g,敗醬草15g,紅藤15g,紫丹參15g,當歸12g,赤芍10g,夏枯草15g,牡蠣20g,生薏苡仁15g,炮山甲珠12g,金銀花12g,連翹10g,橘核10g,海藻15g,生雞內金10g,生甘草5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清熱消炎,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主治附件炎、附件腫塊。
【方解】
蒲公英、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山甲珠軟堅散結,入肝絡而搜邪;薏苡仁理濕消腫毒;當歸、赤芍、丹參活血化瘀,清熱涼血;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海藻、橘核治癥瘕結塊;夏枯草、牡蠣消火化痰,軟堅散結;雞內金消積化瘀。如正氣虧虛則應攻補兼施,可加黃芪、黨參、白術、山藥以健脾益氣,扶助正氣;腰酸痛可加川續斷、桑寄生及溫補腎陽的陽起石、蛇床子、紫石英、淫羊藿、枸杞子。此外,荔枝核合小茴香能理氣散寒止痛,行血中之寒氣;山楂可活血化瘀,化積止痛,有促進子宮收縮之功;細辛香竄溫熱以開竅;路路通利水通絡;薏苡仁合雞蘇散、杏仁以疏利開達,利濕滲泄。臨床可隨症加用。
【驗案】
顧某,女,29歲。初診:1987年11月2日。婚後3年未孕,經事並行(2~3.5月),量不多,持續4~5天,色紅,塊少,腹時輕痛,腹脹右側為甚,腰酸冷,末次月經10月11~16日。苔薄白,舌體胖,舌係帶紫,脈細。曾作B超“右側附件見3.5cm×3.5cm大小腫塊”,診斷:“右側附件腫塊”。西醫婦科檢查:外陰經產式,陰道暢,宮頸光,宮體前位稍小,左側附件(-),右側可摸及3.5cm×3.5cm大小腫塊,診斷同上。此證係腎陽虧虛,衝任受寒濕之邪,血海為寒濕凝滯,日久陰寒內盛,經血難下,月經周期不準。寒與血爭則痛,故有腰腹脹痛。治宜先予溫腎助陽,以散寒濕之邪而調衝任。桂枝9g,當歸9g,熟地黃12g,砂仁3g,黃芪15g,黨參12g,枸杞子15g,白術15g,茯苓15g,菟絲子15g,淫羊藿15g,何首烏15g,小茴香9g,荔枝核9g,貝母12g,細辛3g,路路通10g,生甘草3g。7劑。服藥畢後,如期轉經,繼續調理八診後,於1988年2月懷孕。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