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章 婦科病證(6)(3 / 3)

胎死腹中者,用麝香50mg煎湯送下。產後血暈,昏不知人,口噤氣冷者,用太子參9g煎湯送下。胎衣不下,臨產危急萬分者,用全蛇蛻1條,研為細末,加麝香15mg沸水衝之送下。產後惡露不下,腹中作痛,心甚煩悶者,用劉寄奴草9g煎湯送下。產後七八日,出血過多,仍血行不止者,用青竹茹、川續斷各9g煎湯送下。產後血瘕作痛,腹中滿,臍下脹甚,發熱體倦者,用血竭18g煎湯送下。產後陰陽不和,外與陽爭則發熱,內與陰爭則惡寒,以致寒熱往來,或乍寒乍熱及熱入胞室,寒熱如瘧者,用青蒿、鱉甲各9g煎湯送下。產後氣弱血滯,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而為筋急拘攣(俗名雞爪風),或腰背強直,遍身疼痛者,用川獨活、桑寄生各9g煎湯送下。產後褥勞,頭、麵、四肢疼痛,寒熱往來如瘧者,用細桂枝9g煎湯送下。產後發痙,牙關緊閉,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手足瘛瘲(即產後破傷風症)用荊芥穗9g煎湯取汁,兌入黃酒1蠱送下。如牙關緊閑,不能灌藥,可以蟾酥塗其牙上,其牙關自開,徐徐將藥灌下,下咽則生。

【功效主治】 用於月經不調,經閉,崩漏,帶下及產後諸症。

【方解】

本方以益母全草為君,四物湯去地黃為臣,香附、延胡索、紅花為佐,月季花為使。君以益母者,因其為婦科要藥,有“病邪去則產母安”之說,故得益母之名。用其全草者,中藥藥理,除形色氣味之分,尚有因形而相類者,因氣而相求者,因質而相同者。為枝者而達四肢,為皮者而達皮膚,為心者內行髒腑,平身以上則上升,以下則降。凡花皆散,凡子皆收,凡葉皆行,凡實皆補。本方之益母全草者,包括根、莖、枝、葉、花、子取其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收中有散,散中有收,內可達髒腑,外可行皮膚,能補能生,亦行亦破,消補兼施,以竟全功。其臣以四物者,取當歸之生血,川芎之行血,芍藥之和血,而去地黃之滯補,以免阻滯。佐以理血之氣分藥延胡索,理血之血分藥紅花,更取香附以行血中之氣,氣中之血,以期麵麵俱到。妙在使以月季花為女科月經之引經藥。因月季花每月開花,義同月汛,故又名之為月月紅,引之為使者,取其同類相用同氣相求之義耳。

【按語】

夏日炎暑之時,服之,偶有食欲不振,可在藥引中另加焦三仙同服即可。據益母草有使子宮收縮作用,故先兆流產、習慣性流產及孕婦忌用。崔氏使用“邱氏婦科八味丸”全屬師傳秘方,但其效卻在審證,辨證使用藥引而得,不可忽視之。上述列症雖有47條,但實可分4類,1至17條為月經不調,18至21為經閉,22至37為崩中帶下,38至47為胎產。本方在臨床中,隻要審證清,藥引得當,效果可達90%以上。

【方源】 《津門醫粹(第一輯)——天津市名老中醫學術經驗選編》

婦科諸症氣虛血熱者——益氣清經湯(儲乃昌方)

【組成】 潞黨參、炙黃芪、炒白術各9~15g,大生地黃、黑山梔子、炒當歸各12g,牡丹皮、黃芩、炒白芍、製香附、蓮蓬炭各9g,荊芥炭3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益氣固衝,清熱調經。主治女子崩中漏下、經水過多,或赤帶腥穢之偏於氣虛血熱者;產後胞宮熱鬱,惡露淋瀝不止用之亦佳。

【方解】

方中黨參、黃芪、白術益氣補虛;黃芩、牡丹皮、山梔子清熱涼血:更用生地黃、白芍之養血斂陰;蓮蓬炭、荊芥炭之止血固經,而收療崩息漏之效。然治病古有“不可早投清滋、專事固澀”之訓,恐有留瘀之患。雖不必千篇一律,膠柱鼓瑟,惟立方用藥自當刻刻留意。故此方佐以香附理氣,當歸和血,使之補而不滯,涼而不凝,而奏全功。

【加減】

若暴崩欲絕者,儲氏常用獨參湯救治,或代之以黨參、黃芪各60g,山茱萸30g,濃煎速飲;經水量多色紅腥穢者,加金銀花、連翹、黃柏;產後惡露不絕色褐挾塊,則加澤蘭、益母草去瘀生新。此兩法亦即“塞流”、“澄源”之意。病瘥隨證固本,調補氣血衝任。

【驗案】

朱右。經事淋漓月餘,昨忽崩下如衝,頭暈乏力,心煩腰酸,舌淡紅、脈虛數。此屬氣陰二虧,血熱崩漏,法當清熱兼顧。處方:潞黨參、炙黃芪各15g,大生地黃、炒當歸各12g,地骨皮、黑山梔子、製香附、杜仲、於術炭、蓮蓬炭、阿膠珠各9g,黃柏6g。水煎。服藥2劑,經量顯減惟未淨,再予益氣養陰、涼血固經之藥3劑,經水故淨。繼以健脾益氣、兼養肝腎之方調治2旬,後經來如常。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