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章 兒科病證(1 / 3)

第 18 章 兒科病證

夏季熱——四葉湯(許壽仁方)

【組成】 絲瓜葉2片,南瓜葉、苦瓜葉各4片,荷葉1/4張,冰糖適量。

【功效主治】 清暑益氣,生津止渴。用於小兒夏季熱。主治暑熱耗氣傷津,身熱煩躁,口渴多飲,多尿,汗閉或少汗等症。

【驗案】

王某,女,2歲半。發熱20餘天不退,肛溫39.5℃,上午體溫稍降,午後又漸升,皮膚灼熱,煩躁不安,口渴多飲,尿多無汗,飲食日見減少。查患兒麵赤唇幹,舌質紅、苔薄白,脈數。此乃暑熱傷及肺胃之象。擬四葉湯加梨皮、西瓜皮,治療1周,體溫逐漸下降至正常。轉擬參苓白術散7劑調理善後,鞏固療效。

【按語】

服本方3~7劑後,可使體溫逐漸下降。體溫正常後仍需再服數劑,以鞏固療效。在炎暑季節,本方亦可作暑熱病的預防劑。若在方中加入梨皮15g,西瓜皮30g,效果更佳。

【方源】 《豫章醫萃--名老中醫臨床經驗精選》

小兒肝炎——小兒肝炎方(王鵬飛方)

【組成】 青黛5g,紫草12g,貫眾10g,寒水石10g,焦山楂10g,乳香6g,茜草10g,木瓜10g,綠茶10g。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行瘀,運濕退黃,調和氣血,消積止痛。用於小兒黃疸性肝炎、非黃疸性肝炎。

【方解】

方中紫草、乳香、焦山楂入血分,涼血活血化瘀,以清血分瘀熱,血中瘀熱得清,脾胃氣機得暢,則濕熱之邪得除。紫草,味甘鹹性寒,專入血分,功擅涼血解毒,血熱瘀結,則可活血化瘀,《本草經疏》稱本品有“補中益氣”的作用;焦山楂消食積,散瘀滯,善入血分,功能化瘀開鬱行結,其性平和,化瘀血而不傷新血,開鬱氣而不傷正氣;乳香,行氣活血而不傷血,氣血互相通和,故亦有生血之功,血行暢通,瘀血祛除,解除阻塞,疏通膽道,為除黃疸、縮肝大之主藥;青黛,寒水石清熱解毒,且有利濕退黃之功,配以貫眾則濕熱邪毒亦除,加木瓜則鹹寒之品中佐以酸溫以和胃化濕;綠茶微苦、涼,主治肝膽濕熱,利水退黃,對降轉氨酶有卓效。全方以活血化瘀為主,輔以清熱解毒,正符《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當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之義。

【按語】

小兒肝炎,多由濕熱閉瘀脾胃氣機所致,邪熱瘀結血分,導致濕熱發黃,故發黃與邪熱傷血直接有關。雖有脾胃氣虛為本,但邪實造成濕熱內蘊,氣滯血瘀發黃為標,更為主要。邪不去正不複,故采用清熱利濕解毒、調氣活血化瘀以退黃的治法。

在近20年中,應用本方加減治療200餘例肝炎患兒(其中包括黃疸型肝炎,無黃疸型肝炎),發現本方對退黃、降轉氨酶、降濁、降絮均有良好的療效。一般黃疸型及無黃疸型肝炎,服藥1個月後,肝功能可恢複正常。乙型肝炎約需服藥2~3個月,可促使部分患兒表麵抗原轉陰。

【方源】 《燕山醫話》

小兒肝病——金蟾疏肝散(韓哲仙方)

【組成】 蟾皮9g,砂仁3g,焦楂曲各15g,炙雞內金9g,柴胡9g,赤白芍各9g,枳殼9g,鬱金9g,青陳皮各9g。

【功效主治】 疏肝消食,殺蟲散結。主治:兩脅堅滿,腹脹如鼓,納穀衰少,大便或幹或溏,苔膩,脈滑,或小兒食癖成積等證。小兒肝病與脂肪肝患者中常用。

【方解】

蟾皮性涼味辛,善消積殺蟲,砂仁性溫味苦,善行氣寬中,二者相合可治鼓脹之起於氣結、蟲蠱者。由四逆散疏調肝氣,焦三仙消散食積,以治肝脾病食氣積滯脹滿證,赤芍、鬱金、青陳皮疏肝破氣,活血散結,治脅肋脹滿,食積痞滿。

【驗案】

吳某,男,4個月齡。1983年9月24日就診。周身皮膚微泛黃赤,腹脹如鼓蛙,青筋隱現,胸滿脅癖,大便不爽,小便黃赤,苔黃膩,脈滑數。中醫辨證:胎中熱毒壅盛,產後哺乳失節,血瘀氣滯,乳食壅結,重熏而發胎赤、胎黃、乳癖諸證。治則:疏肝理氣,涼血行瘀,消積導滯,散癖退黃。方用:軟柴胡4.5g,赤芍9g,鬱金9g,炙雞內金9g,砂仁2g,牡丹皮9g,丹參9g,焦白術9g,豬茯苓各9g,幹蟾皮9g,澤瀉9g,焦楂曲各9g,西茵陳15g,金錢草15g,白茅根35g。囑:以脫脂奶粉及粥脂漿為哺食。上方7劑,腹脹減輕。複加入下瘀血湯,化瘀消癖。諸症消除。

【按語】

小兒,尤其是嬰幼兒,由於其兩肋緣之骨質尚未發育健全,在正常的情況下,其肝髒可在肋下2指。一旦感染各類病毒而罹患肝病時,往往表現為兩脅脹滿,腹如鼓蛙,並多有發熱、黃疸等見證,中醫謂之“癖積”“疳積”等證。以金蟾疏肝散出入,理氣散積,消食殺蟲,往往有治本之效。本方用於脂肪肝,兩脅脹滿,體態肥胖,肝功能持續異常者,辨證加減施治,也有桴鼓之效。

【方源】 《韓哲仙治肝經驗錄》

疳積——牛黃散(王瑞五方)

【組成】 牽牛子、大黃等份為末。

【用法】

治疳積,每日每歲0.5~2g,服7~10天,停1周,再照服。如此2~3個療程可愈。治食傷,每日每歲2~3g,使之緩瀉,服1次或2次即止,不可盡劑。治納呆,每日每歲0.5~1g,服1~2日便可愈。

【功效主治】

消食導滯,祛積化疳,健脾調中。用於疳積、食傷、納呆等。本方使用時,用量不同,藥理作用也不同。大量每日每歲2~3g,可攻堅去滯、蕩滌胃腸;中量每日每歲1~2g,能清熱瀉火,寬中消食;小量每日每歲1g以下,則健脾止瀉,清熱厚腸。小兒腹瀉多為飲食不節、食滯不消而作,以小量牛黃散健脾消食,調中和胃,宿食得消,腹瀉可止。

【方解】 大黃推陳出新,調中化食,疳積食傷,非其不治;牽牛子治一切壅滯、胸膈食積。

【按語】

牛黃散一藥,藥方峻猛,最易傷人,服後以大便稍增為度,勿令大瀉,特別是體弱及先天發育不良之患兒,更應慎用。先生謂牛黃散可驅蟲,吾未置信。後在臨證中以牛黃散治疳積,屢聽家長言病兒服藥後下蟲數條雲雲,方憶先生言之不謬。以牛黃散驅蟲,每日每歲1~2g,分3次服以緩瀉為度,蟲即下。療程3~5天,停藥1周再服第2個療程,3個或4個療程可愈。

【方源】 《黃河醫話》

腹瀉——小兒止瀉散(馬蓮湘方)

【組成】 蒼術180g,羌活120g,車前子90g,生大黃、熟大黃各30g,製川烏30g,生甘草30g。

【用法】 上藥共為末,過細篩,貯瓶備用。6個月以內,每次1g;6個月~3歲,每次2g;3歲以上每次3g。每天3次。

【功效主治】 健脾燥濕,升清降濁。主治小兒急慢性腹瀉及痢疾。

【方解】

小兒腹瀉病因不一,臨床表現複雜,但總以“脾為主髒,濕為主因”。脾虛既能生濕,濕盛亦可困脾,兩者相互影響,均能致瀉,而外邪是導致泄瀉的誘因。臨床常表現表裏同病,寒熱錯雜,虛實夾雜,但其病機多由脾胃功能失調所致。前人有“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之說。小兒止瀉散源於《驗方新編》,為治成人水瀉、痢疾的驗方。止瀉散以蒼術健脾燥濕,羌活祛風勝濕,車前子清熱利尿以實大便,三者相伍,使濕從上、中、下分消,濕除則脾運得健,泄瀉自止;大黃熟用健脾和胃,清熱除濕,生用苦寒專於下行,能瀉熱通腑,蕩滌積垢;川烏辛溫,溫養髒腑,散寒止瀉,與大黃配合,一溫一寒,不但可治熱實積滯,也用於寒實積滯,積滯去則腸胃潔而升降複,實含“通因通用”之意;甘草調和諸藥,解毒緩急。全方有寒有熱,能疏能清,健脾之中補消兼施,和中之內兼散風寒暑濕之邪,故對小兒濕熱瀉、風寒瀉、傷食瀉、脾虛瀉,均有顯著療效。對於濕熱、寒濕、積滯之小兒痢疾也有一定療效。

【驗案】

郭某,男,6個月。患兒日前受涼發熱,體溫39.8℃,咳嗽痰鳴,腹瀉每日7~8次。經治後,熱退咳止,但腹瀉日達10餘次,瀉下黏稠水樣便。大便檢查:白細胞、脂肪滴及黏液少許,便少色黃,口渴飲不多。肛門紅赤,舌質偏紅苔黃膩,指紋偏紫。證屬邪熱與內濕相搏,下迫大腸。給予止瀉衝劑,每次2g,每日服3次,口服補鹽液。3天後大便減至每日4次或5次、溏薄、氣穢,舌苔薄黃膩,指紋淡紫。繼服3天後,大便成形,每日1次,鏡檢正常,胃納好轉,病趨漸愈。

【按語】

止瀉衝劑對小兒各類型的急慢性腹瀉均有較好療效,特別對脾虛濕蘊食滯所致遷延性腹瀉療效更為理想。但對暴瀉脫水及久瀉脾胃陰傷,舌紅苔光者,宜同時配合輸液,或配用酸甘化陰之劑。

【方源】 《浙江名中醫臨床經驗選輯(第一輯)》

小兒久瀉——小兒久瀉方(董廷瑤方)

【組成】

烏梅6~9g,川椒目2~5g,桂枝(或肉桂)1.5g,附子1.5~3g,細辛2~3g,幹薑1.5~3g,川黃連1~2g,黃柏3~6g,黨參6~12g,當歸6~9g。

【功效主治】

兒童泄瀉遷延不愈,症見便下黏腖,甚至膿血,少腹或臍側疼痛,進食生冷則瀉甚,舌苔薄白質紅,脈弦細,辨證屬肝脾失調,寒熱夾雜,多為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者。

【方解】

本方由仲景烏梅丸化裁而成。方中烏梅大酸,急瀉厥陰;川椒目苦辛寒,行水消脹;黃連、黃柏苦寒,清熱堅陰;黨參、當歸甘溫,補氣調中;附子、桂枝、幹薑、細辛辛熱諸品,通啟陽氣。全方酸柔甘緩,以和肝扶脾,苦寒辛溫,以清火達木。

【加減】

舌淡苔白,加吳茱萸;舌苔厚膩,加蒼術、川厚樸、山楂;舌質不紅、無熱性症象,去黃連、黃柏;腹痛較甚,加白芍;大便滑利,加赤石脂、禹餘糧;胃脘不舒,加木香、砂仁、陳皮。

【驗案】

吳某,男,6歲。1986年9月21日初診。久泄腹痛,利下黏腖,次數頻多,麵色萎黃,形體消瘦,胃口不開,汗出淋多,舌苔薄白,舌質偏紅,脈象弦細。病程數月,肝脾失調,寒熱夾雜,治擬烏梅丸主之。處方:烏梅6g,川椒目3g,細辛3g,肉桂1.5g,黨參4.5g,淡附片3g,炒當歸6g,炮薑3g,炒黃柏4.5g,炒川黃連2g。7劑。服藥1周後,泄瀉已和,腹痛亦除,胃納稍動,再以烏梅丸為主,調治1月而告愈。

【方源】 鄧嘉成.董廷瑤驗方二則.中醫文獻雜誌,2001(2):34

小兒腹瀉——小兒止瀉散(孫一民方)

【組成】

蒼術炭、白術炭各4.5g,蓮子6g,炒白扁豆、炒山藥各9g,通草1.5g,雲茯苓6g,車前子(布包)4.5g,煨訶子6g,煨肉豆蔻3g,薑厚樸4.5g,甘草1.5g。

【用法】 上藥共為粗末,每日1劑,水煎服,分3~4次服完。1歲小兒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