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主治】 健脾,利水,止瀉。用於小兒腹瀉。大便溏瀉,日數行。
【方解】
本方主要由健脾、利水、止瀉三組藥組成。方中蒼術、白術、蓮子、白扁豆、山藥健脾;通草、茯苓、車前子利水;訶子、肉豆蔻收斂止瀉;厚樸消脹;甘草調和諸藥。共同達到健脾利水止瀉之目的。
【按語】
腹瀉,其根本原因責之於脾。脾虛則消化運輸功能失職。排泄水濕功能失常,致水留腸道(濕盛),清濁不分,並走大腸,發為泄瀉。臨床治療以健脾利水為大法。健脾既可恢複消化功能,利水可使水濕從小腸吸收,自小便排出,稱為別開支河。健脾利水是治其本,所以方中以健脾利水這兩組藥為主,收斂止瀉是治其標,所以方中用收斂藥為輔。標本兼治,收效良好。此外,對一些兼證要辨證兼治。有驚,驚不去則瀉不止,當加去驚藥治之,如鉤藤、蟬蛻等;有熱,熱不清,瀉也不愈,如黃連炭即可清熱止瀉;消化不良,飲食積滯者,酌加和胃消食藥,如穀芽、麥芽、雞內金等。
小兒腹瀉用藥規律。①便稀而次數多:蒼術炭、白術炭、蓮子、炒白扁豆、炒山藥健脾止瀉。②便稀如水:幹薑、附子溫陽止瀉。③久瀉不止:罌粟殼、赤石脂、禹餘糧收斂止瀉(新患腹瀉不宜用)。④腹脹:薑厚樸、訶子、香附行氣散滿消脹。⑤納食不佳:建曲、穀芽、麥芽、雞內金和胃助消化。⑥惡心:廣陳皮、竹茹、藿香和中。⑦嘔吐:砂仁、蔻仁、扁豆衣、扁豆花止吐。⑧發熱:葦根、連翹、桑葉、豆豉解表退熱。⑨驚戰:鉤藤、蟬蛻、茯神、朱砂安神去驚。⑩口幹唇幹:石斛、麥冬生津養陰。精神萎靡:人參、黨參、太子參補脾益氣。四肢發涼:附子、肉桂溫裏回陽。小便量少:通草、茯苓、車前子、薏苡仁、赤小豆淡滲利濕。小便黃熱:澤瀉、竹葉、山梔子利尿清熱。脫肛:(久瀉陽虛下陷)黃芪、升麻、桔梗補氣升陽。肛門紅:黃連炭清熱止瀉。
【方源】 《臨證醫案醫方》
小兒慢性腹瀉——小兒慢性腹瀉方(史正剛方)
【組成】 升麻8g,葛根8g,山藥8g,蒼術8g,車前草8g,焦山楂8g,石榴皮8g,赤石脂(包)12g。
【功效主治】 小兒慢性腹瀉。
【方解】
小兒慢性腹瀉多由飲食失調、感受外邪所致,亦有因先天稟賦不足,運化力弱而致者。由於小兒髒腑嬌嫩,形氣未充,久瀉極易損傷脾胃之氣。《脾胃論》曰:“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故泄瀉日久亦可傷及元陰元陽。史教授在治療本病時非常重視這一點,並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個治療小兒慢性腹瀉的基礎方,隨症靈活加減應用,屢試屢效。史教授治慢性腹瀉不拘泥於古方,以八味藥為基礎方,升提中見滲利,補益中見固澀。方中用升麻、葛根升舉陽氣;山藥補益肺脾腎,因久瀉多由脾、肺、腎三髒功能失調,水液輸布失常而致;車前草利水滲濕,有利小便以實大便之意;蒼術健脾燥濕;焦山楂既消食又可止瀉;赤石脂專功澀腸溫髒;石榴皮斂陰澀腸。全方藥簡效宏,但要辨證準確,臨證靈活加減,方可奏效。
【加減】
由風寒引起,症見腸鳴腹脹腹痛,瀉下稀薄者,加桂枝、藿香、防風、白芷;由飲食不節,積滯內停,症見舌苔厚膩,噯腐,腹痛拒按,瀉下物酸臭者,加檳榔、雞內金、萊菔子、焦三仙;由貪涼飲冷所致的痰飲內停腹瀉,症見舌淡水滑或苔白膩,稀水黏液樣便,臭味輕,加桂枝、茯苓、半夏、幹薑或生薑;伴有食少神疲,睡中露睛,流涎等脾虛症狀者,加四君子湯或參苓白術散;腹瀉日久,氣短懶言,脫肛等中氣下陷症狀出現者,加補中益氣湯;久瀉傷陰,症見舌紅少苔,唇幹,音啞,尿短赤澀者,加黨參、麥冬、五味子、蘆根;損傷陽氣,症見畏寒神疲,麵色淡白,瀉下清冷,加炮薑、吳茱萸、補骨脂。
【驗案】
患者,女,2歲,腹瀉10天,每日瀉下3~5次,瀉下物初始3日為淡黃色,稀薄夾有泡沫,經口服西藥及輸液治療1周,效果不明顯,轉中醫門診治療。現瀉下物清冷,稀水樣,日瀉4~5次,麵白,畏寒,神疲,舌淡,苔白水滑,多於午後至夜間作瀉。辨證:泄瀉(脾腎陽虛)。處方:升麻8g,煨葛根8g,炒山藥8g,蒼術8g,車前草8g,焦山楂8g,石榴皮8g,赤石脂(包)12g,炒白術6g,幹薑6g,補骨脂8g,吳茱萸8g。5劑,水煎服。2劑後,大便1日2次,質稀,精神轉佳,4劑後大便正常。
【方源】 高峰.史正剛治療小兒慢性腹瀉經驗淺識.中國民間療法,2006,14(10):11
嬰兒傷乳腹瀉——嬰兒傷乳腹瀉方(朱錫祺方)
【組成】 山楂炭12g,青皮6g。
【用法】
上為1劑量。共研極細末,混勻。以水160m1(約12湯匙)調成漿水狀,加紅糖適量,隔水蒸20分鍾。每服15m1(約1湯匙),每日4次,即1劑量分3天左右服完。
【功效主治】 消脂疏利止瀉。主治嬰兒傷乳腹瀉。症見大便稀溏,常夾有奶塊。
【驗案】
李某,女,6個月。初診:1982年6月1日。患兒3個月時,因感冒咳嗽,過服竹瀝油,引起腹瀉。當時大便溏薄,每日7~8次,伴有嘔吐。3個月來曆服中西藥,因收效不顯,轉請朱氏診治。診時患兒大便稀爛,夾有奶塊,每日5~6次,不思乳食,苔薄膩,脈滑數。此乃藥石亂投,脾胃受戧,乳食不化。處以上方1劑,如法製服。藥後大便減至日2~3次。繼服1劑,大便成形,每日1次。1月後隨訪,未見複發。
【按語】 本方藥精效專,有較好的消脂止瀉作用。且服用方便,易為患兒接受。經治近100例,一般1~2劑即能見效。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
嬰幼兒泄瀉重症——健胃運脾湯(王靜安方)
【組成】 紫蘇梗9g,陳皮3g,蒼術3g,廣木香3g,川黃連3g,白豆蔻3g,木通9g。
【功效主治】 健脾佐以利濕。用於嬰幼兒泄瀉重症。
【方解】
王老認為,嬰幼兒泄瀉在臨床上多為過食傷中,胃腸積熱及脾胃氣機阻滯。而其中最基本的病機為脾胃氣機升降失常,脾失健運,清濁不分。誠如《幼幼集成·泄瀉證治》說:“夫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同時,脾胃病變又是泄瀉反複發作,遷延不愈的原因,甚至是產生危重變證的條件。所以,嬰幼兒泄瀉治療的基本方法應當健脾佐以利濕,用健胃運脾湯為基礎方。
【加減】
若傷食,症見大便酸臭,口氣酸餿,手心蒸熱,腹脹腹痛,加大腹皮、檳榔、山楂、神曲、穀芽、麥芽。若濕熱瀉,症見大便色黃或褐,糞質黏稠如涕,肛門焮紅,便前腹痛,而無後重,加枯黃芩、馬齒莧、車前仁;若偏寒者,症見腹痛喜按,加草果、砂仁;若脾虛日久,症見腹瀉久不愈,溏便,食後即瀉,加米炒懷山藥、米炒白術;若挾風熱,症見發熱,口渴,加葛根、紫蘇葉。
對嬰幼兒泄瀉重證,王老認為,常因感邪較重,治療不當,或調護失宜所致。而臨床上後兩種情況多見,因嬰幼兒從生理上講,具“稚陽稚陰”之體;從病理上講,多“易寒易熱”“易虛易實”之變。嬰幼兒泄瀉重症最易損傷氣津,即使嬰幼兒腹瀉時間不長,常在幾小時至1~2周,就會出現泄瀉無度,時作時止,下利便溏,完穀不化,睡臥露睛,舌淡,脈微等氣隨津脫之症,所以在此治療中,當觸機而動,明其主因,詳其兼並,防其變證,重在益氣且固脫,同時佐以健胃運脾利濕。此方療法,貌似不合常理,實即切中要害,往往是一劑知,二三劑瘥。方藥仍以健胃運脾湯加紅參,煆赤石脂等。
【驗案】
張某,男,6個月。初診2003年4月14日。患兒腹瀉6天。曾在某醫院輸液治療3天,期間查大便常規見白細胞和膿細胞,經治療大便常規正常。繼口服西藥仍腹瀉。患兒昨日至今已腹瀉8次,便質稀伴有黏液,色黃,神差,指紋淡滯,舌淡紅苔微黃膩。診斷:泄瀉。辨證:濕熱蘊結腸胃,氣耗津傷。治法:澀腸固脫,健脾燥濕清熱。藥用紅參5g,煆赤石脂30g,紫蘇梗6g,廣木香3g,炒蒼術3g,白豆蔻10g,大腹皮10g,炒穀麥芽各30g,川黃連3g,枯黃芩6g,陳皮3g,薑竹茹6g,馬齒莧30g,木通6g,車前草30g。1劑,囑禁食。複診:2003年4月15日,服上藥後患兒腹瀉已基本停止,因昨晚受涼又瀉2次,便質稀有黏液,舌淡紅苔厚,此時病危勢已去,患兒兼有外感,於上方加芥花6g,高良薑1.5g,後隨訪,患兒於4月17日病愈。
【方源】 劉亮,張文平.王靜安治療嬰幼兒泄瀉重症淺識.中醫藥學刊,2004,22(6):985
遺尿——遺尿方(孫一民方)
【組成】 益智仁、茯神、女貞子、覆盆子、金櫻子各6g,菟絲子、生龍骨、生牡蠣各9g,蓮須3g,桑螵蛸6g,五味子3g,白果6g。
【用法】 水煎服。為10歲左右用量。
【功效主治】 養腦固腎,收澀止遺。用於遺尿。睡眠中不自覺排尿者。
【方解】
方中用益智仁養腦;女貞子益腎;茯神安神;覆盆子、菟絲子、金櫻子、桑螵蛸、五味子固腎縮小便;龍骨、牡蠣、白果、蓮須收斂固澀。上藥合用有養腦固腎、收澀止遺之功效。
【按語】 由於小兒白日遊玩過度疲勞或因精神受到刺激,引起膀胱括約肌的功能失調,以至睡中遺尿。上方養腦固腎,使腦健膀胱括約肌功能恢複正常,遺尿自愈。
【方源】 《臨證醫案醫方》
小兒屏氣發作——調神湯(王烈方)
【組成】 當歸5g,遠誌5g,鬱金5g,白芍5g,麥冬5g,百合5g,丹參5g。
【用法】 1日1劑,水煎服。
【功效主治】 用於小兒屏氣發作。
【方解】
患兒每於哭喊之後氣憋,屬祖國醫學厥證範疇,即現代醫學之小兒屏氣發作。嬰幼兒發此病,多由七情內傷,氣逆為病,以因怒而厥者為多。若所願不遂,隨即哭喊,肝氣鬱結,鬱久化火,肝氣上逆,或因火怒而氣血並走於上等,以致陰陽不相順接而發為厥證。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苑於上,使人薄厥”。王老臨證針對病因、病機,治以調神湯加減。方中鬱金行氣活血開鬱,伍以當歸、丹參以增強活血之效。一味丹參,功同四物,有養血、活血之效。白芍養血柔肝潛陽,遠誌安神開竅,麥冬、百合養陰安神,諸藥合用,標本兼顧,調和氣血陰陽,共奏“行肝氣,開鬱結,平衝降逆,養陰安神”之功,在臨床中較多加減應用於小兒神誌病的治療,取得滿意療效。
【驗案】
陳某,男,1.5歲,1988年4月12日初診。患兒生後體健,診前3個月起病,症見憋氣,每於哭喊之後發作,1日3~5次,每次持續1~2分鍾,曆次發作均有呼吸暫停,麵色青灰,時甚蒼白,神識不清,緩解後除有涎沫外,未見其他異常,病後乳食、睡眠、大小便均正常。曾用抗痛、鎮靜、安神、補鈣等治療未見好轉,檢查:神乏麵白,唇淡,舌質淡,苔白薄,心、肺、腹部未見異常,脈緩,指紋淡,腦電未見異常。中醫診斷為氣厥,西醫診斷為屏氣發作綜合征。此乃氣鬱血瘀而致,治擬調氣理血,行氣活血,開鬱降逆。藥用:當歸5g,遠誌5g,鬱金5g,白芍5g,麥冬5g,百合5g,丹參5g,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後2天停止發作。治療8天,雖有哭喊,但未見發作,遂繼服藥12天以鞏固療效。隨訪4個月未再複發,依此治療26例患兒,男多於女,均為2歲內嬰兒,短者數日,長者1個月,均獲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