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章 兒科病證(3 / 3)

【按語】

治療26例2歲以下小兒氣厥證,療程不一,但均獲痊愈。氣厥由情誌因素引起者較多,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宜教育、引導小兒調節情緒,穩定情誌,盡量避免能夠引起小兒生氣而哭喊的不利因素。又氣厥實證久之可轉化為氣滯血瘀證,故方中除養陰安神、開竅等治標之藥外,較多應用行氣、活血、化瘀藥物。所以,氣厥反複發作,適當增加活血化瘀藥物,可提高療效。

【方源】 閻應錄,夏光欣.王烈教授治療小兒屏氣發作的經驗.吉林中醫藥,1993(4):9

小兒驚風——鎮驚湯(孫一民方)

【組成】 鉤藤5g,薄荷、蟬蛻各1.5g,僵蠶3g,葦根9g,地龍3g,天竺黃、茯神各5g,琥珀1g。

【用法】 水煎服。1歲小兒用量。

【功效主治】 清熱息風,鎮驚安神。小兒驚風。驚戰,抽搐,煩躁,睡眠不寧。

【方解】

方中鉤藤清熱平肝,息風鎮痙,用於肝風抽搐,有明顯的鎮靜作用;薄荷、蟬蛻散風熱,定驚;僵蠶息風解痙;地龍清熱解痙;天竺黃清熱化痰、安神定驚;茯神、琥珀鎮驚安神;葦根清熱生津。

【按語】 小兒神經脆弱,應付刺激性能不強,如遇突然聲響或其他動物的驚嚇後,神經易於緊張,症狀表現驚戰或抽搐,神不安寧,用定驚安神法,使神安驚除,則驚戰抽搐可愈。

【方源】 《臨證醫案醫方》

抽動穢語綜合征——肝風方(宣桂琪方)

【組成】

杭白芍6g,炙鱉甲10g,蟬蛻10g,鉤藤30g,辰茯神10g,生龍齒10g(先煎),磁石30g(先煎),生牡蠣30g(先煎),天麻6g,石菖蒲6g,益智仁10g,地龍10g,秦艽6g,防風6g。

【功效主治】 養陰平肝、鎮靜祛風、滌痰通絡。用於抽動穢語綜合征。

【方解】

宣師認為本病以麵部肌肉不自主抖動為主症,根據《內經》病機十九條“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將其列入“肝風”範疇。由於小兒“肝常有餘”,故臨床患兒大多具有脾氣倔強、急躁易怒、睡眠不安、盜汗、大便幹結等陰虛火旺症狀;肝體陰而用陽,陰虛陽亢、肝風內動則出現抽搐等“風勝則動”的病理現象;肝主風,風善行而數變,故抽搐部位多變;“高巔之上,唯風可到”,故多出現眨眼、聳鼻、呶嘴、歪頸、點頭、做鬼臉等頭麵肌肉的抽動;因小兒“脾常不足”且“脾為生痰之源”,致水濕瀦留,聚液為痰,痰氣互結,上擾咽喉,故見痰多、喉間發出奇特叫聲等症;心神受損,形神失統,故見心煩易怒、易驚、夜寐不安或入寐多夢等症。宣師認為,抽動穢語綜合征的病位主要在肝,與心脾有關。基本病理因素以風、火、痰、虛為主,病機屬虛實夾雜。治療應按照“肝風”辨證施治,主要采用養陰平肝、鎮靜祛風、滌痰通絡的治法。全方用白芍、炙鱉甲養陰平肝,龍齒、茯神、磁石、生龍牡鎮靜祛痰,天麻、鉤藤、蟬蛻、地龍平肝息風,石菖蒲、益智仁益智開竅,秦艽、防風祛外風。

【加減】

肝火旺盛,加焦山梔子;抽動甚者,加全蠍等蟲類藥息風;智力下降,重用益智仁,酌加五味子;痰熱內擾、睡眠不安,加炙遠誌、重用辰茯神或合用甘麥大棗湯;肝氣鬱結,加廣鬱金、柴胡;喉間異聲,加天竺黃、山豆根、玄參化痰利咽;有外傷史及出生缺氧史,加丹參、桃仁、鬱金活血化瘀。又由於本病為不自主多發性抽搐,臨床表現多樣,因而還應根據抽動的不同部位使用引經藥,如頭部抽動用葛根、天麻,眨眼明顯加桑葉、白菊花,鼻抽動加辛荑花、蒼耳子,腹肌抽動可用白芍、甘草酸甘緩急,四肢抽動加桑枝、桂枝、雞血藤祛肢末之風。

【驗案】

丁某,男,13歲。2000年7月29日初診。患兒1996年開始出現眨眼、點頭、呶嘴、聳鼻、肩胛抽動等症狀,曾作腦電圖、CT檢查均正常。先後服用西藥氟呱啶醇、苯海索2年餘,而疾病反複不愈。刻診見:兩眼頻眨,並有聳鼻、點頭、呶嘴、兩肩胛抽動,有時喉間發出怪聲。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中等。平時容易出現口腔潰瘍、鼻衄、唇周潮紅。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診斷為抽動穢語綜合征。此屬陰虛陽亢、肝風內動。治擬養陰平肝、祛風安神。處方:白芍10g,天麻6g,丹參6g,生石決明15g(先煎),生龍齒10g(先煎),煆牡蠣30g(先煎),鉤藤30g,蟬蛻10g,炙遠誌6g,石菖蒲5g,鬱金6g,防風6g,秦艽6g,地龍10g。用法: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2次服。服藥2個月後,患兒抽動好轉,守法施治4個月,諸症痊愈。

【按語】

本病可因心理緊張、精神創傷等所致,或因外感風邪、寒冷刺激、眼咽疾病而誘發。患兒除出現多發性抽動外,亦可出現。①行為異常:易激怒、衝動不能自控,打架鬥毆;②思維異常:注意力不集中,上課多動,學習成績時好時壞或很差,寫字計數易出錯;③人格障礙:自卑、罵人、隨便吐痰。如果患兒伴有行為、思維異常或人格障礙,這就需要家長、老師和親朋好友給予理解和幫助。為此,宣師特別重視調護,囑咐家長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要善於說服,少打罵。生活上避免寒冷刺激,不要在過冷的江河中遊泳,忌冷飲,少看電視,回避緊張刺激場麵。同時鼓勵患兒參加適當的體育運動,通過運動進行調節。這樣既能鞏固療效,又可避免病情複發,從而減輕患兒的精神壓力,使疾病痊愈。本病病程較長,且易複發,治療應堅持用藥,一般為2個月~2年。

【方源】 龔人愛.宣桂琪治療抽動穢語綜合征經驗擷萃.江蘇中醫藥,2004,25(5):8

腸蟲證——烏梅湯加減方(張士卿方)

【組成】

烏梅10g,川花椒3g,細辛3g,使君子10g,檳榔6g,黨參6g,當歸6g,川楝子10g,胡黃連3g,黃柏6g,白芍15g,雞內金10g,炙甘草6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焦麥芽10g。

【功效主治】 用於腸蟲證。

【方解】

仲景用此方主要是治療因上熱下寒,蛔蟲內擾所致的蛔厥症。張教授師古而不泥古,強調“蟲當化之”,常在“烏梅丸”原方基礎上改丸為湯加減化裁,取原方安蛔之功,並適當加以健運脾胃之藥,做到標本兼治。張教授常強調小兒髒腑嬌嫩,形氣未充,尤以脾常不足為生理特點,指出在化蟲之中及化蟲之後,皆宜調補脾胃,於症狀減輕後予異功散加減繼服之,以杜蟲之複生。方中烏梅、白芍之酸能柔肝緩急,酸能安蛔,使蛔靜而痛止,與川楝子相助以定痛;蛔動因於胃熱腸寒,蜀椒、細辛味辛性溫,辛可伏蛔,溫能溫髒驅寒;胡黃連、黃柏味苦性寒,苦能下蛔,寒能清胃熱;使君子、檳榔助烏梅化蟲之功;黨參、當歸益氣健脾;雞內金、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和胃運脾;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寒熱並用,虛實並治;酸辛苦甘,剛柔相濟;辛開苦降,土木雙調之功用。

【加減】

如有不思飲食者,加太子參、茯苓、白術、陳皮、法半夏以健運脾胃;咳喘日久不愈者,加百部、杏仁以潤肺止咳;體虛多汗者,加煆龍牡、浮小麥以斂汗止汗;大便幹燥者,加瓜蔞以潤腸通便;易幹嘔者,加砂仁以行氣止嘔;口瘡、咽痛者,加牛蒡子、桔梗清熱利咽;多夢者,加石菖蒲、鬱金寧神清心。

【驗案】

謝某,女,6歲,2006年11月10日以臍周腹痛3天就診。2周前患兒因氣候突變而患感冒,至今未痊愈,現臍腹時痛時止,仍咳嗽,納穀不多,夜寐齒,喜俯臥。查體:麵部白斑,白睛藍斑,唇內粟狀白點,心肺聽診正常,咽部略紅,舌尖紅,少苔。治以溫髒安蛔,潤肺止咳。處方:川花椒3g,烏梅10g,細辛3g,使君子10g,檳榔6g,黨參6g,當歸6g,川楝子10g,胡黃連3g,炒白芍15g,百部10g,延胡索10g,炙甘草6g,杏仁10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焦麥芽10g。4劑,水煎服,2劑後臍腹痛減輕,4劑後咳嗽較前好轉,食欲增加。二診:排出蛔蟲2條,諸症消失,咳嗽痊愈,食納可,續服2~3劑參苓白術散加減,使患兒脾胃兩健,生化有源,氣血漸運,生機盎然。

【方源】 劉婷,任學通.張士卿教授辨治小兒腸蟲證經驗.甘肅中醫,2007,20(12):14

瘡瘍——自擬四黃湯(張士覲方)

【組成】 大黃、黃芩、黃柏各15g,黃連5g,野菊花、蒲公英、金銀花各30g。

【功效主治】 祛實邪,清熱毒。用於嬰幼兒各種化膿性皮炎、瘡毒等。

【方解】

本方源於《證治準繩》,係四黃散去滑石、五倍子加野菊花、蒲公英、金銀花衍化而來。四黃皆大寒之品,苦則燥濕,寒則清熱。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辛涼微苦,功擅解瘡瘍腫毒,伴四黃則療效倍增。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排膿消腫之功。張老謂:“小兒體屬純陽,陰本不足,衛表功能不固,抗病能力低弱,易為六淫外邪所侵,極易化熱化膿。”自擬四黃湯加減用於嬰幼兒各種化膿性皮炎、瘡毒等療效顯著。且不經注射,無須口服,易於接受。以藥液洗擦皮膚,容易吸收,通過腠理,轉入體內,能起到祛實邪、清熱毒之效。

【加減】 濕重者加土茯苓30g,熱甚者加焦梔子20g,毒甚者加紫花地丁30g,癢甚者加白鮮皮20g。

【驗案】 膿庖瘡

患兒,男,2歲,1979年7月初診。值炎熱天氣,患兒頭麵部、上肢胸腹有膿性皰疹,浸淫成片,高熱煩躁,體溫39.8℃(肛門)。經用抗生素無效遂來求診。給“自擬四黃湯”加焦梔子20g,3劑。囑煎湯洗擦皮膚。3天後複診,身熱已退,膿性皰瘡消隱。續3劑,防複發。

急性化膿性皮炎

患兒,男,3歲,1977年7月初診。患兒初起全身皮膚潮紅,瘙癢難忍,不思飲食,夜不安寐,啼哭不休。數日後,部分感染化膿,膿水淋漓,濕淫衣襟,體溫39.1℃(肛門)。經用中西藥療效甚微,即來門診。處“自擬四黃湯”加白鮮皮15g,土茯苓20g,3劑,煎湯洗擦。複診時據家長雲:患兒當晚即能安睡,病情明顯好轉,體溫降至正常。2劑後漸進飲食。再進3劑,以祛餘邪。

【方源】 李筆怡.張士覲運用自擬四黃湯的臨床經驗.天津中醫,198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