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章 外科病證
痰核——消散膏(石幼山方)
【組成】
生麻黃18g,生大戟24g,生甘遂18g,生半夏12g,生南星12g,白僵蠶24g,白芥子24g,新鮮澤漆250g,藤黃9g,火硝3g,炒黃鉛粉適量,生菜油750g。
【用法】
將前7味藥浸泡於菜油中6~7日,把藥撈起,油中入澤漆用文火煎熬至枯,去渣。再入前7味藥用文火熬至枯黃,去渣。把油繼續熬至滴水成珠,入藤黃、火硝溶化濾清,再入鉛粉攪和收膏,貯存備用。應用時將膏藥肉烊化,攤於韌性紙張或土布上,加摻藥一般多用黑虎丹,貼於患處。
黑虎丹(石氏經驗方):羊腦爐甘石30g,用三黃湯製煆9次,再用童便煆7次,水飛;五倍子15g,炙山甲片15g,乳香15g,沒藥15g,輕粉15g,兒茶15g,梅片8g,腰黃39g,全蠍20隻,麝香8g,蜘蛛40隻,全頭蜈蚣20條,共研細末,收貯備用。本方中采用較多的蟲類藥物,旨在散結軟堅。配以消腫、攻毒、止痛之品,再取麝香、冰片之攻竄,以增強藥力。總之,黑虎丹具有散瘀、軟堅、攻毒、消結、退腫之功。
【功效主治】 破癥瘕,散積聚,化痰核,消腫痛。主治流痰、流注一切痰核等症。
【方解】
本方原名陽和痰核膏。為外科李瑞林先生所用,李無傳人,而與石氏交往甚密,平素學術交流中將此方傳於石氏。石氏則擴展其用途,用於傷科臨床,配合摻藥黑虎丹,治瘀血或痰濁凝聚形成的腫塊,它包括目前診斷的損傷血腫、血腫機化結塊、肋骨外上髁炎、跟痛症、關節積液腫脹等症。方中以峻利逐水消痰之藥為主,重用澤漆以利水、消腫、化痰、散結。大戟、甘遂為逐水、消腫、散結之用。半夏、南星、僵蠶、白芥子化痰、散結。火硝能消散化結,藤黃可箍毒、化毒。再以辛溫利水,能“破癥堅積聚”的麻黃為輔,共奏消腫脹、散結塊的效果。全方均用生藥也使增添藥力,摻上黑虎丹更助消散軟堅之功。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
頸淋巴結核——瘰鬁方(孫一民方)
【組成】 夏枯草12g,玄參15g,生地黃、赤芍、鬱金各9g,牡蠣18g,紫蘇梗、桔梗各6g,石斛、麥冬各9g,蒲公英、貓爪草各15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清熱,養陰,理氣,消腫。用於瘰鬁(頸淋巴結核)。頸淋巴腫硬疼痛,轉動不便。
【方解】
方中以夏枯草、蒲公英清熱散結,生地黃、玄參、麥冬、石斛養陰,紫蘇梗、桔梗理氣,貓爪草、牡蠣軟豎消腫,鬱金解鬱,赤芍活血。全方配伍,可收到清熱、養陰、理氣、消腫之功。
【按語】
頸部淋巴結核一般稱“痰核”“瘰鬁”。起病緩慢。皮色不變,但腫不痛,無寒熱,按之堅硬,推之能動,日久則微痛,推之不動。多由情誌不暢,憂思鬱怒,肝氣挾痰火壅滯肝膽兩經所致。治療則宜養陰清熱,解鬱軟堅。日久則氣血漸耗,治療應標本兼顧,或先圖其本,後治其標。
【方源】 《臨證醫案醫方》
甲狀腺囊腫、甲狀腺腺瘤——軟堅消癭湯(姚培發方)
【組成】 柴胡6g,製香附9g,夏枯草15g,黃芪15g,紫丹參15g,當歸9g,赤芍10g,牡蠣30g(先煎),海藻10g,黃藥子10g,茯苓10g。
【功效主治】 調氣疏肝,活血通絡,軟堅化痰。主治甲狀腺囊腫、甲狀腺腺瘤。
【方解】 本方以柴胡、香附調肝理氣,夏枯草、牡蠣、黃藥子化痰軟堅;當歸、赤芍、丹參活血通絡,配合黃芪益氣,使氣行血暢,癭瘤自消。
【驗案】
沈某,女,52歲。初診日期。1994年5月15日。右頸前腫塊2年餘,不紅,按之不痛,近來緩慢增大,伴喉中有痰,吐之不出,脅脹,神疲氣弱。舌質淡紅,苔薄膩,脈滑。處方:柴胡6g,製香附9g,夏枯草15g,黃芪15g,丹參15g,當歸9g,赤芍12g,白芍15g,牡蠣30g(先煎),海藻10g,黃藥子10g,昆布10g,鬱金10g,製半夏10g,象貝母10g。服藥1個月,塊物縮小,後再調治3個月餘,塊消病愈。
按:姚教授認為,此案為癭病之疾。由於患者頸部腫塊皮色不變,屬氣癭範疇,多與長期情誌所傷有關。老年人因鬱怒難伸,肝失條達,肝氣鬱結,若與痰結交阻於頸前,而成癭瘤之症。故他治此證以疏肝為先,多選柴胡、香附、鬱金之屬;複與海藻、昆布、牡蠣、象貝母、夏枯草、製半夏以化痰軟堅散結,則氣調癭消。由於患者病程較長,恐氣滯阻絡,痰瘀互結,參以丹參、當歸、赤白芍、黃芪,以益氣活血通絡,則氣、痰、瘀之邪無可逃遁矣。
【方源】 《全國高等中醫院校著名中醫學專家學術集成——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家專集》
瘡瘍——內消確效散(牟玉書方)
【組成】 酒大黃15g,桃仁、牡丹皮各12g,冬瓜子、敗醬草各31g。
【功效主治】 通下驅邪。用於外科瘡瘍。
【方解】
牟老認為外科瘡瘍是肌膚積熱而產生的現象,一般為發紅疼痛、腫脹以致化膿潰爛,在治療中如要控製這些過程的發展,必須解除積熱的繼續蔓延,故牟老運用通下驅邪法,用家傳方內消確效散加減達到內消的目的。方中酒大黃活血祛瘀,瀉下攻積,清熱瀉火,引諸熱從二便而下,以緩解因積熱所引起的熱症;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以和解血中積熱,涼血消癰;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以恢複血中損失的水分;冬瓜子健脾胃排膿,故瀉下而脾胃不損,其排膿功效與敗醬草共用瀉積熱,而使膿血從大便排出達到內消的目的。
【加減】
瘡癰加連翹、白芷;化膿發熱,加青蒿,甚者加止雪丹;痛甚加乳香、沒藥;惡寒加柴胡;瘙癢後感染者加蟬蛻、白芷;腫勢較甚加茯苓皮、冬瓜皮;上肢發者加桑枝;下肢發者加焦黃柏;頭部加菊花;麵部加薄荷、桑白皮;背部加蒼術。
【驗案】 腿癰
曾某,男,50歲,農民。因右大腿內側結一腫塊,紅腫疼痛,於1998年7月15日初診。診見右大腿內側結一腫塊約20cm×12cm,有數處膿點,按之有波動感,伴口苦、納差、便秘,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證屬濕熱凝聚。治宜清除濕熱,消腫止痛。方用內消確效散加減:酒大黃15g,桃仁、沒藥各12g,紫花地丁、連翹、冬瓜子、敗醬草各31g。每日1劑,水煎服。外敷如意金黃散。服藥後每日瀉3次,膿腫逐漸變小,餘症減輕。原方加減1個月後諸症盡消。
乳癰
李某,女,28歲,幹部。因右乳房腫痛、發紅、惡寒發熱3天,於1999年4月16日初診。症見右乳房腫塊較大,皮膚發紅,拒按,按久有波動感,自述疼痛劇烈,全身高熱,憎寒壯熱,煩躁口苦,便秘,舌質紅,苔黃膩,脈數。證屬脾胃濕熱。治宜疏肝理氣,清熱止痛。方用內消確效散加減:酒大黃15g,牡丹皮、白芷、橘核、乳香、沒藥各12g,柴胡9g,冬瓜子31g。1日1劑,水煎服,外敷如意金黃散。3日後腫消痛減,寒熱漸退,原方加減,半個月全消。
【按語】 禁忌:大病後,大吐大瀉後;身體虛弱者;嬰幼兒。
【方源】 肖榮粹.牟玉書運用通下驅邪法治療瘡瘍經驗.四川中醫,2000,18(5):3
瘡瘍——沈氏箍消膏(沈祖昌方)
【組成】
麻黃、細辛、肉桂、幹薑、白芷、川烏、草烏、南星、僵蠶、白芥子、山慈菇、丁香、降香、豬牙皂、赤芍、乳香、沒藥、急性子、硇砂、辰砂、硼砂、火硝各9g,川椒、腰黃、幹蟾皮各4.5g,藤黃18g,蜈蚣6條,蓖麻油63g,鬆香137g,白蜜63g,蔥汁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