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章 外科病證(2 / 3)

【用法】 上藥中鬆香用蓖麻油煉製成膏,藤黃醋化,餘藥共研細末,用蔥汁、白蜜攪勻成膏。

【功效主治】 溫經散寒,和營通絡,化痰散結。主治一切瘡瘍半陰半陽證、陰證。

【按語】

本方係選用回陽玉龍膏、陰毒內消散、桂麝散、鐵桶膏、溫煦丹及家傳驗方藤魏散諸方化裁研製而成。對腫瘍,可箍毒聚腫、消散;對潰瘍,可提膿拔毒。特別是在陽證化陰,陰證不能回陽之際,僵塊石硬,疼痛甚劇者,貼之可化陰轉陽,疼痛自止。但紅腫熱痛典型的陽證外瘍不宜。陰證大毒,腫瘍期宜將本膏攤於陽和解凝膏,貼腫瘍上;諸潰瘍,結塊不消,瘡色紫滯,經久不收,亦攤於太乙膏上貼之。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

疔瘡——大紅八寶丹(沈祖昌方)

【組成】 飛朱砂15g,生蟾酥4.5g,月黃3g,紅升丹3g,關西黃0.15g,麝香0.3g,冰片0.9g,紅硇砂少許。

【用法】 共研細末和勻,瓷瓶收藏備用,或加麵漿控成條。

【功效主治】 拔毒透膿。主治一切疔瘡及腦疽發背等症。

【驗案】

宋左,年65歲。發背偏左,已延旬餘,多頭集成,大如覆盆,四周僵硬,瘡頂深陷,無膿無血,乍寒乍熱,納穀減少,舌苔薄膩,脈象薄弦。背部兩旁屬足太陽,雖係陽經而為寒水之府,痰濕內阻,氣血為之凝滯,此陰疽也。高年當此,特非輕淺。姑擬助陽去毒,和營衛而化痰濕,冀其表寒得散,真陽來複,庶能瘡頂升起,膿毒外泄。外用:箍消膏攤於太乙膏上貼瘡口。內服:川獨活9g,全當歸9g,生黃芪15g,撫川芎6g,宣紅花6g,老紫草9g,廣陳皮6g,仙半夏9g,象貝母9g,生甘草4.5g,炮山甲片9g,皂角針9g。1劑後,瘡頂不起,根腳平散,堅如頑石,胃納欠馨。舌苔白膩,脈象弦緊。此寒邪盤鋸,氣血凝塞不行,宜其不易化膿。敷大紅八寶丹,並以箍消膏攤於陽和解凝膏上蓋貼。內服陽和湯加減。2劑後,瘡頂漸見高起,四周根腳收束,膚色紅活,按之應指,白苔漸化,脈亦轉滑。症情已見轉機。外治切開,得膿不多,膿栓不脫。插大紅八寶丹藥條,仍以箍消膏攤於陽和解凝膏上蓋貼。內服湯劑,按原方稍事出入。此後病情逐漸好轉,膿液由少而多,由多而少,每天換藥。六診後改敷黑虎丹、十麵散等。內服益氣養血、調理脾胃之劑,前後診治10餘次,終至膿淨結痂而愈。

【按語】

本方是沈氏父沈懷仁所製。治療疔瘡時,將藥敷於瘡頭上,用千捶膏蓋貼,能使疔根化膿而出;腦疽、發背敷藥後用膏藥蓋貼,如膿栓不脫,將藥條插入,能使膿栓脫出,根腳收束。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

陽證瘡瘍——消癰膏(徐廷素方)

【組成】 山梔子粉、漏蘆粉、明礬各25g,馬鈴薯粉100g,冰片1g,白蠟10g,香油500g。

【用法】 將山梔子粉、漏蘆粉、明礬用水適量浸合,蒸半小時,然後加入香油、白蠟,待冷卻後再入冰片、馬鈴薯粉即成,貯存備外敷用。

【功效主治】 一切陽證瘡瘍初期(中期亦可使用)。

【驗案】

吳某,女,28歲,農民。右乳房紅腫痛5天,伴全身惡寒發熱,惡心,口幹,納差,大便幹。檢查:右乳房外方有6cm×8cm大小之腫塊,質稍硬,局部皮膚發紅,溫度增高,觸痛(++

),舌淡紅、苔薄黃,脈弦數。診斷:乳癰(瘀鬱期),治法: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止痛,外用消癰膏敷之,用藥3天後痊愈。

【按語】

徐老師認為:臨床使用消癰膏,要辨證精詳,嚴格地選擇適應證,方可獲得滿意的效果。若在陽證瘡瘍之初期外敷消癰膏,借局部經絡通路,發揮藥物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能使患部火熱之毒壅聚迅速消散,氣血凝滯疏通而恢複正常。在成膿期,尤其是跳痛(或持續性搏動痛階段)敷之,可促使炎性病灶局限而痛止,膿液吸收而愈。如用於半陰半陽證瘡瘍往往吸收效果較差。該配方精奇,效佳功專而力宏,藥源豐富,價錢低廉,製作簡便。通過觀察認為其消腫止痛作用較如意金黃膏(散)為佳,所以用於治療一切陽證瘡瘍初期(中期亦可使用)的患者,療效十分滿意。在臨床使用過程中未發現不良反應。

關於馬鈴薯粉的應用:通過臨床觀察,徐老師認為其作用機製是:馬鈴薯有效成分滲入組織內,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炎性物質吸收,使局部皮膚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降低,耐受性增加,免疫力提高。其外敷既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散結之功,又是一種理想的新型賦形劑。它可宣導諸藥直達病所,從而起治療作用。該膏之所以有十分滿意的療效,可能馬鈴薯在其中起著特殊的作用。

我們以消癰膏外敷治療癰腫初期患者(局部紅腫熱痛或腫硬熱痛)90例,中期(局部腫硬,中心部已成膿)10例,其中痊愈93例,顯效5例,有效2例,總有效率達100%。

徐老師認為本膏還存在柔軟度差,持續時間短、12小時左右,每天需換藥2次等不足,還有待於逐步改進提高。

【方源】 白崇智.徐廷素老師運用消癰膏的經驗.陝西中醫,1986,7(9):399

頸椎病——頸椎病基本方(朱宗元方)

【組成】

葛根、桂枝、赤白芍、鹿角片、桃紅各10g,川芎、地龍、白芷、白蒺藜各10g,細辛、通草、吳茱萸、蓽茇各5g,絡石藤、青風藤各15g,乳香、沒藥各12g,水蛭膠囊4粒,蟲膠囊4粒。

【功效主治】 用於頸椎病。

【方解】

朱師在多年的臨證實踐中,深研中藥傳統配伍精髓,密切結合現代研究成果。將《傷寒論》的葛根湯方中的君藥葛根和桂枝作為藥對配入方中治療頸椎病。桂枝辛溫祛風,又擅溫經通脈;葛根辛涼解肌而尤擅舒解項背強痛。二藥合用,對頸項活動不利效果顯著;現代研究認為,頸椎病的發生發展不僅因頸椎局部解剖和生物力學的改變,同時還伴有局部炎性介質的釋放。朱師認為,頸椎病邪正交錯、虛實夾雜,臨床治療需詳審病機,兼顧邪正虛實,方能取效。尤其在藥對的配伍使用時,頗多巧思;如:赤芍白芍,一散一收;白芍苦酸微寒,入肝經,可柔肝止痛和養血斂陰,以補為功;赤芍功能涼血散瘀清熱,以瀉為用,活血化瘀,同時兼有養血和血的作用。二藥合用,寓意一散一補,既散瘀止痛,又補血養筋。桃紅與乳沒,活血化瘀,兼能止痛。方中如水蛭、蟲二者皆味鹹,功善破血逐瘀,可改善頸椎病筋骨受損、脈絡瘀阻的病理變化。與桃紅、乳香、沒藥加強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功能。

【加減】 椎動脈型加天麻、鉤藤,脊髓型加熟地黃、補骨脂,神經根型加威靈仙、木瓜。

【驗案】

某男,56歲,頸項強痛,右肩臂酸重、疼痛、麻木,伴頭暈,肢冷惡寒,經常失眠6年,血壓、血脂、心電圖檢查均屬正常,頸椎攝片報告生理曲度僵直,頸椎5~7後下緣骨質增生,頸5、6椎間隙狹窄,查右側頸部肌肉緊張,頸椎5~7椎體棘突偏右側壓痛明顯,在某醫院診為混合型(神經根型合椎動脈型)頸椎病,中醫屬痹證型,審舌暗苔白膩,脈沉弱。證屬肝腎不足、瘀血阻絡,治宜補益肝腎、活血化瘀、蠲痹通絡,方用“頸椎病方”治之,藥用葛根、桂枝、鹿角片、熟地黃、當歸各10g,生黃芪、威靈仙各30g,補骨脂、木瓜各12g,桃紅各10g,川芎、地龍、白芷、白蒺藜各10g,細辛5g,通草、吳茱萸、蓽茇各5g,絡石藤、青風藤各15g,乳香、沒藥各12g,水蛭膠囊4粒,蟲膠囊4粒,甘草6g,日1劑,水煎服,服藥10劑,諸症明顯減輕,繼服30劑,諸症消失,頸項活動自如,以上方為丸,鞏固療效。追訪3年未見症狀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