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章 皮膚科病證(1 / 3)

第 20 章 皮膚科病證

黃褐斑——涼血祛斑湯(楊鑒冰方)

【組成】

生地黃12g,赤白芍各15g,白芷10g,防風10g,紫草10g,桃仁15g,黃精10g,紅花20g,柴胡9g,香附10g,丹參15g,木蝴蝶9g,白鮮皮15g,當歸15g。

【功效主治】 養血疏肝,涼血化瘀,活血消斑。用於黃褐斑。

【方解】

方中重用紅花、桃仁、丹參、赤芍,使“瘀血去新血生”,兼以調經暢氣血。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這些藥物可增強SOD活性,清除自由基,抗脂質過氧化,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濃度,促進細胞解聚,降低血液黏度,擴張血管,改善血流狀況,調節內分泌,增加麵部營養,以祛除黃褐斑。紫草、生地黃、白芍、當歸既散肝之鬱熱又補肝之陰血,達到治本之目的;肝為風木之髒,喜條達而惡抑鬱,佐以柴胡、香附調暢氣機;黃精補脾益氣,與柴胡相配,並舉拖上,推陳致新,益氣行血布津,同時可防風熱之邪乘虛而入;再配以白芷、木蝴蝶、防風、白鮮皮祛風散結以消斑。《日華子本草》對白芷有論述:“止痛,生肌,去麵膚疵癍”。有資料報道白芷、白鮮皮、柴胡、當歸均可降低酪氨酸酶活性,抑製黑色素生成,白芷和當歸對該酶的抑製率分別可達35.14%及30.63%。其次,這些藥又具有引經作用,載諸藥上行於顏麵,直達病所。

【驗案】

斐某,女,38歲,自訴近1年來,麵部出現黃褐斑,顏色逐漸加深,遍及額、頰、鼻、口周等,呈點片狀,對稱性發生,無鱗屑,無癢感,且每次月經前2天出現小腹疼痛,經後消失,月經量逐漸減少夾有血塊。婚後生有一子,已帶節育環11年。舌質暗紅,有瘀點,苔薄白,脈弦澀。診斷:麵部黃褐斑,證屬肝鬱血滯、血瘀夾熱。治療以涼血疏肝,活血化瘀消斑。用涼血祛斑湯加減:紅花20g,桃仁15g,丹參15g,赤白芍各15g,紫草10g,生地黃12g,當歸15g,柴胡9g,香附10g,黃精10g,白芷10g,木蝴蝶9g,防風10g,白鮮皮15g。1日1劑,水煎服。服上藥5劑,月經來潮,經量增多,腹痛不明顯,麵部黑斑已部分減退。守方續用10劑,半月後改為丸劑,3月後麵部黑斑基本消散,後隨訪半年,諸症悉除。

【方源】 呂麗華,徐翠,李娜.楊鑒冰教授治療女性麵部黃褐斑的用藥經驗.現代中醫藥,2006,26(2):3

黃褐斑——化斑湯(陳伯鹹方)

【組成】

醋柴胡10g,川芎10g,全當歸10g,桃仁泥10g,南紅花10g,京赤芍10g,澤蘭葉10g,醋香附10g,血丹參15g,生薑3片,蔥白10cm,大棗3枚。

【功效主治】 養血疏肝,化瘀祛斑。主治心肝血虛,氣鬱血瘀孫絡而致的色素沉著於顴頰鼻梁形成的黃褐斑。

【方解】

〈素問·六節髒象大論〉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麵,其充在血脈”。心主血脈,血脈充盈旺盛,心髒之色征於外則麵色潤澤,血脈虧虛則麵無華。肝藏血主疏泄,氣鬱則血瘀而顏麵瘀斑生焉。此病屬心肝兩經,並與婦女月經胎產關係密切。化斑湯適用於非妊娠期及產後的患者。胎前瘀斑係胎濁上攻留滯而致,常產後自愈。如不愈者,可服藥治療。方中柴胡疏肝解鬱;桃紅四物湯養血潤麵,化瘀消斑;丹參、澤蘭調經活血;香附行血中之氣;配以薑棗調合營衛,大棗並能入脾悅顏色,更加蔥白以通陽氣,合而用之,具有舒養心肝、通陽活血、養血化瘀、調和營衛之效,氣血協調,營衛得和則瘀祛斑消。

【加減】 腎虛腰酸者加菟絲子、女貞子;不寐者加炒酸棗仁。

【驗案】

劉某,女,36歲。1991年5月17日初診。10年前妊娠分娩後,兩麵頰部逐漸出現黃褐色斑塊,每逢經期則色深加重,並伴有情緒改變,且經量少,色黑,有塊。未予係統治療。症狀逐漸加重,納食一般。舌苔薄黃舌質紅,邊有瘀斑。脈細弦。辨證立法:肝藏血,主情誌,肝鬱氣滯則經水來而不暢。心主血脈,其華在麵,氣滯易血瘀,日久則血脈虧虛,虛瘀兼雜表現於麵,則瘀斑外露。擬養血舒肝、祛瘀化斑治之。化斑湯:醋柴胡10g,川芎10g,澤蘭葉10g,當歸尾10g,血丹參15g,桃仁泥10g,京赤芍10g,醋香附10g,南紅花10g,生薑3片,蔥白10cm,大棗3枚。二診:1991年5月22日。服藥10劑,顏麵褐斑無明顯變化,但精神狀態明顯改善,麵色紅潤。經年疾病,短期難以奏效,繼服上方。三診。1991年6月9日。服藥15劑,正值月經來潮,量色均正,情緒穩定,麵部斑塊顏色明顯變淺。藥已見效,效不更方。四診:1991年7月11日。患者又服藥30餘劑,麵部光澤,斑塊基本消失,月經按期來潮。

按:顏麵黃褐斑係色素障礙性皮膚病,大部在妊娠後發生,並伴有月經不調及情緒障礙,證屬心肝二經。心主血脈,肝主藏血,氣血鬱滯,不能上榮於麵,則顏麵瘀斑生焉。此方以桃紅四物湯養血活血化瘀;柴胡條達肝鬱;丹參、澤蘭調經活血;香附行血中之氣;薑棗調和榮衛;大棗又入脾悅顏色;蔥白通陽運陽,陽運則斑塊自消。

【按語】

此方係陳師多年臨床自擬的經驗方,經數十例驗證,皆有顯效。通過臨床實踐用化斑湯治療顏色瘀斑,療效顯著。如不加蔥、薑、大棗者,見效緩慢。如加生地黃、熟地黃,效果便不理想,因生地黃涼血,熟地黃膩滯,均不符合以上治療原則。如無月經胎產等因由,而單純顏色瘀斑者,亦屬氣滯血瘀,多與情誌抑鬱有關,用此方亦效。臨床可隨兼證之不同,適當增損藥物,但不能違背以上治療法則。

【方源】 《陳伯鹹臨床經驗薈萃》

黃水瘡——黃水瘡經驗方(施文德方)

【組成】 雄黃、硫黃、銅綠、鬆香、枯礬、東丹各3g。

【用法】 共研細末。用菜油調敷;如局部發熱者,可用馬蘭頭連根打爛,絞汁調敷。

【功效主治】

燥濕止癢,化毒蠲腐。主治黃水瘡。本病常發於頭頸部,起皰,流出脂水毒液,汙染衣領,且局部發癢,患者頗以為苦。用此藥調敷數次,即能收幹止癢,結痂脫落而愈。

【按語】 本方來自民間,由施氏之父用仁公采集而來,傳今已四世。臨床用之,屢試屢驗。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

蕁麻疹——蕁麻疹湯(孫一民方)

【組成】 生地黃15g,牡丹皮9g,白茅根30g,赤芍9g,金銀花、連翅各15g,當歸尾3g,山梔子、蒼耳子各9g,薏苡仁、穀芽、麥芽各15g,白鮮皮9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涼血,清熱,活血,祛風。用於蕁麻疹屬血燥感風者。疹塊突發,疹紅,熱癢。

【方解】

方中用生地黃、牡丹皮、白茅根、赤芍涼血,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當歸尾活血止癢,蒼耳子祛風止癢,白鮮皮能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穀芽、麥芽助消化,山梔子、薏苡仁引熱下行。上藥配合,可收到涼血、清熱、活血、祛風之功效。

【按語】

蕁麻疹一般內在因素為血燥,外在因素為感風,表現症狀是痞塊,瘙癢難忍。有時可影響工作、學習與睡眠,十分痛苦,故不可輕視之。臨床治療,應以涼血清熱為主。如血不燥熱,疹塊即可能不發生。處方宜用少量活血藥,既可去瘀,又能止癢。祛風藥大都辛燥,過用則傷陰,能加重血燥,故不宜多用,不宜久服,宜在開始治療時服之。消化不良往往是蕁麻疹發病的重要因素,所以方中應當適加些和胃消食藥。祛邪必須給邪找出路,用引熱下行之藥,就是使熱從小便而解。逐邪務必幹淨徹底,這樣能提高療效,病情不易反複。

蕁麻疹用藥規律:①丘疹突出皮膚表麵:生地黃、牡丹皮、白茅根、赤芍、小薊清熱涼血。②瘙癢難忍:防風、荊芥穗、蟬蛻、桑葉、蒼耳子祛風止癢,桃仁、紅花、當歸尾活血止癢。③伴有消化不良:山楂、建曲、穀芽、麥芽、雞內金和胃消食。④大便幹結:瓜蔞、玄明粉、大黃、瀉葉清瀉通便。⑤小便短赤:山梔子、竹葉、白茅根清熱利尿。⑥蟲積腹宿:檳榔、榧子驅蟲。⑦氣虛血虛易過敏(過敏體質):黃芪、白術、當歸身、白芍、何首烏補氣養血,增強體力,以抗過敏。

【方源】 《臨證醫案醫方》

蕁麻疹——祛風涼血湯(陳樹森方)

【組成】 蟬蛻10g,防風9g,僵蠶10g,炒黃芩15g,牡丹皮10g,生地黃15g。

【用法】 每天1劑,煎2遍和勻,每日2~3次分服。

【功效主治】 急性癮疹,皮疹色紅而癢,躁熱時起,發無定處,口幹、便秘、風熱熾盛者。

【方解】 蟬蛻、防風、僵蠶祛風止癢,黃芩清肺熱;丹參、生地黃涼血。

【加減】 大便秘結加生大黃5~9g。

【驗案】

方某,女,25歲,幹部。就診日期:1987年7月15日。皮疹時起時沒,已經2周。疹起時高出皮膚,大小不一,色紅而癢,時感躁熱,口渴便結。舌紅苔薄黃、脈數。予本方治療,3劑後疹減大半,大便亦暢,5劑後皮疹及躁熱均解。

【按語】 忌辛辣刺激及海味動風之食物,禁煙酒。

【方源】 《陳樹森醫療經驗集粹》

蕁麻疹——黃芪桂枝湯(陳樹森方)

【組成】 生黃芪30g,桂枝10g,蟬蛻15g,白芍10g,炙甘草6g,生薑10g,大棗10個(擘去核)。

【用法】 每天1劑,煎2遍和勻,每日3次分服。

【功效主治】 慢性癮疹經年不愈,時起時沒,疹色淡紅或蒼白,大小不一,畏寒怕風,受涼或泛冷水時加重,得暖則輕,舌苔薄白,脈浮緩,屬衛陽不固,風寒外襲者。

【方解】

生黃芪補氣固表;桂枝解肌散寒;蟬蛻祛風止癢;白芍斂陰和營;薑棗調和營衛;甘草協和諸藥;風寒解,營衛和,肌表固,如是則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癮疹發作自當減少矣。

【加減】 夜間瘙癢影響睡眠者加酸棗仁、石菖蒲各15g,寧心安神。

【驗案】

趙某,男,35歲,幹部。就診日期:1980年1月25日。患者癮疹3年,時起時沒,寒冷時為甚,疹色淡紅或蒼白,大小不一,瘙癢無時,舌苔薄白,脈緩。屢用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治療,療效不好。予本方治療,服1周後發作減少,連服2周停止發作。

【按語】 避免接觸誘發因素。

【方源】 《陳樹森醫療經驗集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