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四物湯加減(盧傳堅方)
【組成】 熟地黃、白芍、烏梢蛇、徐長卿各15g,當歸、甘草、川芍各15g,丹參、土茯苓各20g,蟬蛻、莪術各10g。
【用法】 每天1劑,水煎2次,將藥液混合,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 養血潤燥祛風,化瘀祛濕止癢。用於銀屑病。
【方解】
方中熟地黃、白芍、當歸養血補血潤燥,陰血得補則肌膚得榮;白芍養血柔肝,肝為風髒,肝柔則風息;丹參活血涼血清瘀熱;莪術破血行氣散結,使瘀散而肌膚得養;土茯苓、徐長卿解毒祛濕;荊芥、蟬蛻、烏梢蛇祛風止癢;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養血潤燥祛風、化瘀祛濕止癢之功。
【驗案】
陳某,男,2005年2月24日初診。患銀屑病20餘年,每於春季加重,癢甚,屢治未有明顯效果,而轉求中醫治療。診見:全身皮膚幹燥瘙癢,軀幹、四肢可見泛發性散在紅色斑塊、大小不等,尤以雙下肢為甚,斑塊形態不規則、邊界清楚,上覆銀白色鱗屑、易刮除,可見薄膜現象及點狀出血,口淡、納差,大便溏,舌淡暗、苔白膩,脈弦細。診為銀屑病,證屬血虛風燥,兼夾瘀濕。治以養血潤燥祛風,化瘀祛濕止癢,方以四物湯加減。處方:熟地黃、生地黃、白芍、雞血藤、沙參、玉竹、石上柏各15g,當歸、莪術各9g,川芎6g,丹參30g,徐長卿12g,紫草20g,甘草5g。7劑,每天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3月3日二診:服藥後皮疹略有消退、鱗屑減少,但仍瘙癢較甚,口淡,便溏。上方去生地黃,加佩蘭、烏梢蛇、蛇床子各15g,加強化濕祛風止癢之力,7劑,連續治療2周。3月18日三診:
瘙癢明顯減輕,軀幹處皮疹減退,但雙下肢皮疹消退緩慢,食納可,大便正常。效不更方,守方加減。處方:莪術、香附各10g,徐長卿、石上柏、熟地黃、白芍、沙參、玉竹、佩蘭、毛冬青、烏梢蛇、蛇床子各15g,紫草20g,烏梅、丹參各30g。7劑,連續服2周。3月31日四診:軀幹部皮疹顏色明顯變淡,範圍縮小,鱗屑變薄,雙下肢皮損範圍縮小,但仍有紅斑、鱗屑,變化不明顯,稍有瘙癢,繼續用上方治療。隨後患者一直堅持門診治療,每周複診1次,方藥隨症加減,病情穩定。11月24日複診:已無新發皮疹,原皮疹紅斑消退,遺留色素沉著斑,瘙癢基本消失。囑繼續調理以鞏固療效。
【方源】 劉鳳年.盧傳堅教授治療銀屑病經驗介紹,新中醫,2006,38(6):13
濕疹——濕疹湯 (附外洗方)(孫一民方)
【組成】 冬瓜皮、冬瓜子、赤小豆各30g,薏苡仁24g,赤茯苓15g,滑石12g,金銀花、連翅各15g,黃柏、蒼術各6g,胡黃連9g,甘草3g。
【用法】 水煎服。外洗方:蛇床子120g,地膚子、白鮮皮各9g,苦參15g。煎水洗局部,每日1劑,洗2次,每次10分鍾左右。內外兼治,療效更好。
【功效主治】 利濕,清熱,解毒。用於濕疹瘙癢,糜爛,流黃水。
【方解】 方中冬瓜皮、冬瓜子、赤小豆、薏苡仁、赤茯苓、滑石利濕,金銀花、連翹、甘草清熱解毒,蒼術、黃柏、胡黃連燥濕。共奏利濕、清熱、解毒之功效。
【按語】
濕疹之發生,乃體內濕邪太盛,化熱結毒所致。治療應以利濕為主,其次是清熱解毒。濕利後,則熱無所附,所以治療時利濕是關鍵。利濕的藥大都能通利小便。這樣便將濕邪從小便排出,同時還可配伍一些燥濕藥,如蒼術、胡黃連等,以提高療效。切忌隻外用收斂性藥物,若用早了,會使濕毒內收,從現象上看,雖局部濕疹有好轉,但體內濕邪未除,往往轉移他處發作。有時濕毒內收後,再次發作,病情反會加重,這樣療程會更長。如臨床曾遇一濕疹患者,先是患足趾部濕疹(腳氣)。因嫌瘙癢,急用枯礬麵外搽,局部經收斂後雖有好轉,可是1周後又患上陰囊濕疹,比在足趾部更加瘙癢難忍。所以治療此病。必須因勢利導,以祛濕邪外出為上策。濕疹雖為皮膚局部疾患,但亦必須從整體出發,全麵考慮問題,找出內在聯係。從根本上著手治療,應以內服藥為主,療效才易鞏固。隻有在體內濕邪將淨的情況下,適當外用些收斂藥,方不致遏邪於內也。
濕疹用藥規律:①流黃水,清水:冬瓜皮、冬瓜子、赤小豆、薏苡仁、赤茯芩淡滲利濕。②感染化膿: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③瘙癢:桃仁、當歸尾、蒼術、地膚子、白鮮皮、蛇床子活血,燥濕,利濕止癢。④小便短赤:山梔子、淡竹葉、赤茯苓、滑石清熱利尿。
【方源】 《臨證醫案醫方》
過敏性皮炎——祛風消疹方(張海峰方)
【組成】 路路通10~20g,烏梅6~10g,地龍6~10g,北防風6~10g,蟬蛻3~6g,牡丹皮6~10g,甘草3~10g。
【功效主治】
疏風清熱,涼血活血,解毒通絡,透疹止癢。用於過敏性皮炎。審證要點為:皮損為丘疹、紅斑或風團,伴有輕度發熱、口渴、瘙癢等症,舌苔薄黃,脈象浮數。凡過敏性皮膚病,臨床辨為風熱證者均可用之。
【方解】
方中路路通有祛風濕、通經絡的作用,對於風疹瘙癢有祛風止癢之效;烏梅味酸,能生津止渴,據現代藥理研究,此兩藥均具有抗過敏的作用;牡丹皮、地龍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且有息風解毒之效;蟬蛻、防風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甘草解毒,調和諸藥。全方共奏疏風清熱、涼血活血、解毒通絡、透疹止癢的功效。
【加減】 血虛者加當歸,氣虛者加黨參、黃芪,有表證者加荊芥。
【驗案】
黃某,7歲。患者全身出現風疹塊1個月。經口服苯海拉明及靜注葡萄糖酸鈣等治療無效。就診時,患兒全身滿布紅色疹塊,瘙癢,體溫38.5C。治以祛風消疹方加荊芥10g,連服3劑,熱退疹消而愈。
【方源】 《豫章醫萃——名老中醫臨床經驗精選》
皮膚瘙癢——散風止癢湯(姚培發方)
【組成】 生地黃10g,當歸10g,赤芍10g,川芎10g,荊芥10g,防風10g,牡丹皮10g,紫草10g,蟬蛻6g,生甘草6g。
【用法】 頭2煎內服,第3劑外洗患處。
【功效主治】 養血和營,疏風止癢。主治老年人皮膚瘙癢症以及夏季濕疹瘙癢。
【方解】 本方以四物湯養血潤膚,配合荊芥、防風、蟬蛻疏風止癢。牡丹皮、紫草涼血和營,使得血行風自滅,甘草解毒緩急並協調諸藥。
【加減】 如盛夏濕疹瘙癢則加綠豆衣10g,苦參10g,蛇床子15g。
【驗案】
夏某,男,82歲。初診日期:1995年3月24日。訴全身皮膚幹燥奇癢1年餘,除偶爾影響睡眠外,餘無不適。舌質淡,苔薄,脈細。處方:當歸10g,生地黃15g,赤芍10g,川芎10g,荊芥10g,防風6g,牡丹皮10g,紫草10g,蟬蛻6g,苦參10g,何首烏10g,首烏藤15g。生甘草6g,共服7劑。二診藥後癢減,原方加雞血藤15g,全蠍6g(碾末分吞)。再經旬餘調治,癢症全消。
按:老年人皮膚瘙癢症是一種常見病。由於老年人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幹燥,容易產生瘙癢、脫屑乃至皮膚角質增厚似牛皮癬樣皮損,秋冬季症狀嚴重,夏季減輕。姚教授認為該病為老年血虛精少,衛氣不固,風邪侵入所致。《靈樞·本髒》曰:“衛氣虛衰,腠理不同,風邪易入,浮遊於皮膚之間,故渾身燥癢不息,此即無風不癢也”。他抓住老年瘙癢症的特點,取養血和營、疏風止癢之法,標本同治,每多收效。
【方源】 《全國高等中醫院校著名中醫學專家學術集成——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家專集》
皮膚贅疣——化瘀解毒方(謝秋聲方)
【組成】 生地黃12g,赤芍9g,當歸9g,川芎9g,三棱9g,莪術9g,白鮮皮9g,苦參9g,茯苓12g,僵蠶9g,金銀花9g,板藍根9g,甘草3g。
【用法】 日服1劑,連服2個月為1療程。尋常疣及蹠疣除口服外,用明礬9g與藥汁一起外洗,堅硬者再加玄明粉9g一起洗。
【功效主治】 涼血化瘀,利濕解毒。用於各類皮膚贅疣。
【方解】
生地黃、赤芍涼血活血;當歸、川芎養血活血(川芎還可引經);三棱、莪術破血祛瘀散結;白鮮皮清熱解毒,利濕祛風;茯苓健脾利濕;苦參殺蟲止癢;僵蠶祛風散結;板藍根、金銀花清熱解毒(現代藥理有抗病毒作用)。
【加減】
癢劇加百部、地膚子各9g;熱象較甚如扁平疣加色紅牡丹皮9g,白花蛇舌草20g;濕熱重,苔黃膩加黃苓、山梔子各9g;扁平疣色深頑固者加石決明、牡蠣、珍珠母、磁石等平肝藥選用,或丹參、澤蘭、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藥選用;皮損發於四肢者,加牛膝、絲瓜絡、路路通等引經通絡藥選用;尋常疣、蹠疣頑固者加炮山甲9g;各類疣凡泛發頑固者加幹蟾皮6~9g,同時甘草劑量加大至4.5g。
【驗案】
陸某,男,21歲。初診。1983年4月4日。主訴麵部扁平疣半年,奇癢。檢查見麵部針尖或針頭大小不等紅褐色扁平丘疹,以額部及頰部分布較為密集。診斷為扁平疣。處方:生地黃12g,赤芍9g,當歸9g,三棱、莪術各9g,僵蠶9g,幹蟾皮6g,苦參9g,百部9g,白鮮皮9g,地膚子9g,板蘭根15g,銀花9g,甘草4.5g,7劑。二診:藥用4劑,皮損顯著減少,有瘀化、毒解之象,再予原方7劑。1月後複診,訴:服藥9劑後皮損痊愈,自動停藥。
【按語】
謝老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觀察到皮膚疣患者多數舌邊有瘀斑,脈濡細,女子月經不調等症,故認為“疣”主要是濕熱蘊結於血分所致,在治療上采用涼血散瘀、利濕解毒,佐以祛風的治則,以化瘀解毒方加減治療各類疣48例,取得顯著效果。
【方源】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經驗集》
斑禿——斑禿方(沈家驥方)
【組成】
紅參10g,黃芪15g,鹿角膠10g,女貞子15g,墨旱蓮10g,側柏葉10g,羌活10g,升麻10g,刺蒺藜10g,枸杞子15g,大棗15g,天麻10g,桑椹子10g,當歸10g,何首烏15g,黑芝麻15g,甘草10g。
【用法】 每日煎服1劑。
【功效主治】 調補肝腎,佐以益氣養血、活血祛風。用於斑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