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主治】 補肝益氣,柔肝健脾,養心安神。用於肝氣虛諸證。情緒抑鬱、悒悒不樂、脅肋脹痛、失眠、多夢、噯氣、脘痞、納差等。
【方解】
補肝益氣湯是楊震老師在多年臨床工作中總結出的經驗方,具有補肝益氣、柔肝健脾、養心安神之功效。楊老師不拘古法古方,自擬處方13餘首,臨床應用得心應手,均效果顯著,尤如本方之獨到見解,可見一斑。其中升麻、柴胡為君,二者同用,以升舉陽氣,疏肝解鬱。當歸、黃芪、白芍、鬱金為臣,黃芪補氣升陽,輔助升麻升氣舉陷,當歸補血活血,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鬱金活血止痛,行氣解鬱,共助君藥柔肝之體,養肝之用,而體陰用陽。陳皮、茯苓、遠誌、首烏藤為佐,遠誌、首烏藤養心安神(依據五行學說母病及子,同時未病先防),茯苓健脾、安神,陳皮理氣、調中、燥濕、化痰,以防木不疏土,脾胃壅滯。使藥合歡皮,既安神解鬱,又做為引經藥。
【驗案】 腹股溝斜疝
某男,45歲,農民,2004年4月就診。訴1年前感有一包塊墜入陰囊,久行,負重或久蹲後明顯,平臥時消失,西醫診斷為右腹股溝斜疝,要求手術治療。現症:小腹墜脹,連及腹股溝,陰囊,站立更甚,怕冷,納可,二便尚調,舌淡暗,苔白膩,脈沉細。站位查右側陰囊脹大,可觸及包塊,平臥時消失,無紅腫觸痛。證屬肝鬱氣虛,固托無力,治以補肝益氣,升陽舉陷。補肝益氣湯加荔枝核15g,烏藥10g。7劑,水煎服。複診:精神好轉,怕冷、小腹墜脹減輕。隨症加減治療1個月餘,患者上症漸消,疝氣自行回納,久站或負重後未見反複。後繼續口服2個月,未再複發。
遺尿
某女,22歲,學生,2003年4月就診,患遺尿症10餘年,時而每晚遺尿,時而數周出現一次,常因勞累及情緒緊張誘發,多處就醫,且多次複查B超、尿常規、腎功、顱腦CT等檢查,均提示未見異常改變,患者苦不堪言。刻下症:遺尿,神疲乏力,精神抑鬱,納差,夜眠差,多夢易醒。舌質淡紅,苔薄白膩,脈弦細,追問病史,患者因學習成績不佳長期受父母責備。證屬肝鬱脾虛,腎失開闔。治法:補肝益氣,健脾固腎,以補肝益氣湯加減。處方:當歸12g,升麻、生黃芪、合歡皮、首烏藤各15g,白芍、柴胡、鬱金、茯苓、陳皮、遠誌各10g,桑螵蛸、雞內金各10g,7劑,水煎服。囑患者暢情誌,注意休息。複診:精神好轉,納食增加,夜眠明顯改善,遺尿次數減少。隨症加減治療3個月餘,患者上症漸消,後繼續口服1個月鞏固療效。隨訪1年未再複發。
腸易激綜合征
某女,34歲,幹部。2004年10月18日就診。間斷性左下腹墜痛伴腹瀉3年,加重3天。患者左下腹墜脹疼痛,喜揉喜按,大便稀溏,黏液便為主,每天3~4次,裏急後重、納差、失眠、健忘。近3年月經經常推後7~10天,量少,色暗,末次月經2004年9月11日,現未潮。舌淡,苔白略膩,脈沉弦細。追問病史,常因勞累和(或)情緒過度緊張誘發。多次查便常規、消化道鋇透、結腸鏡、B超等相關檢查,均排除器質性病變,西醫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征,服顛茄片、山莨菪堿後均暫緩後輒複。經人介紹前來就診。證屬肝鬱脾虛,氣血失調,治法:和肝理脾,柔肝止痛,方以補肝益氣湯加減。當歸15g,生黃芪、合歡皮、首烏藤、白芍各15g,柴胡、升麻、鬱金、茯苓、遠誌各10g,枳殼9g,生甘草6g,益母草15g。7劑,水煎服,囑患者注意暢情誌,勞逸結合。服3劑後,患者上症大減,7劑後,上症消失,月經來潮,量可、色紅。繼按上方加減,腹痛明顯加烏藥,血熱明顯加牡丹皮,舌苔厚、納差加雞內金,治療3個月,上症無再複發,月經正常。
【方源】 淩曼芝,吳文平,李幸倉.楊震補肝益氣湯治療雜症的經驗.實用醫技雜誌,2005,12(9)上半月版:2390
因鬱致病——人身三寶湯(陳蘇生方)
【組成】 北柴胡9g,生牡蠣30g(先煎),香附、台烏藥、蒼術各9g,川厚樸、鬱金、菖蒲各6g,合歡皮、首烏藤各15g。
【功效主治】 疏肝和絡,解鬱辟濁,調暢氣血。用於因鬱致病。
【方解】
本方係從“疏肝和絡飲”演化而來,廣泛應用於臨床,今為了說明處方內容及意義,始改名為“人身三寶湯”。方意:柴胡乃疏肝解鬱、疏導腸胃之良藥。《神農本草經》謂其“苦平,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藥性平和,久服輕身,故可久服。”將之列為上品。生牡蠣“味鹹微寒,性平無毒,功能滋陰潛陽,固精軟堅,解凝化痰”,陳老擅用此二藥配伍,一升一降,一散一收,自有調暢氣血、解鬱散滯、推陳致新之能,既作用於神經係統與循環係統,又作用於淋巴係統,皆有應手之效,故舉以為君;香附、烏藥一氣一血,一者行血中之氣,一者和氣中之血,四味合用,能使內外通泰而百脈自和;蒼術、川厚樸健脾燥濕悅胃;鬱金、菖蒲寬胸理氣、解鬱辟濁;合歡皮、首烏藤安神通絡。全方貫穿以通為用的學術思想。在此理論的指導下,冀其一通則百通,從而激發人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改善了人體之“內環境”。我們經常看到陳老在治療各種疑難雜症上運用此法,每每取得顯著療效。
【按語】
陳蘇生先生從他60餘年的中醫臨床實踐中,總結出“鬱”是各種疑難病症的重要原因,提出萬病一鬱、調氣為先的治療概念。陳先生設“人身三寶湯”以疏肝和絡,解鬱辟濁,調暢氣血,恢複人體正常功能。
所謂“鬱”之成因,非僅指七情之鬱,它廣泛指一切病理上之障礙而言,按照傳統的理解,諸鬱病因雖不同,其要不過是一氣之通塞而己。故清·吳謙等在《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越鞠丸條下,統解六鬱之名方(包括氣、血、痰、火、濕、食等六鬱),指出“夫人以氣為本,氣和則上下不失其度,運行不停其機,病從何生?若飲食不節,寒溫不適,喜怒無常,使衝和之氣失常,以致胃鬱不思飲食,脾鬱不消水穀,氣鬱胸腹脹滿,血鬱胸膈刺痛,濕鬱痰飲,火鬱為熱,及嘔吐惡心,吞酸吐酸,嘈雜噯氣,百病叢生”。即列舉了七情(喜怒無常)、六淫(寒溫不節)、髒腑(脾胃不和)諸方麵皆是成鬱之淵源。當然“鬱”之形成,有屬於生理之失調,有屬於病理之變化。或因鬱致病,或因病致鬱,或互為因果,而究其特點,均不出氣血失調,陰陽失和所造成。《證治彙補》中指出:“鬱病雖多,皆因氣不周流,法當順氣為先。”因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故理血亦宜先行其氣,可知解鬱之關鍵,在於調理氣機。陳老提出“萬病一鬱,調氣為先”,亦基於此。
陳老經幾十年之臨床觀察,認識到人到中年,萬事勞其形,百憂撼其心。環境之幹擾,豈能無鬱。所以認為“今人純虛者少,而夾鬱者多,營養不足者少,營養障礙者多,無論是因病致鬱,還是因鬱致病,往往影響到患者的食欲、睡眠和大小便。而這三大生活常規,正是人體健康的基本保證。”調整這三大常規,也正是陳老在臨床中辨“人”論治、調氣解鬱為先的一大特色。蓋食欲不但反映營養攝入的水平,同時也是病人對藥物治療能否接受的標誌。因為脾胃是消化的主要樞紐,不論飲食或藥物都必須經過脾胃的腐熟、吸收、轉輸,才能發揮作用,才有生化之源,如能食不能化,食己飽脹,都為消化功能呆滯,故而食欲的旺盛與呆滯,反映了體內氣機之通阻情況。二便是體內濕濁糟粕排泄之通道,直接反映了髒腑功能運行的情況。二便通調則糟粕得以及時排泄,不利則可測知人體新陳代謝障礙。寐安則神佳,寐不安則神疲,中樞未能自我調節,元氣尚自不能恢複,何求愈病?《內經》有“百病皆生於氣”之說,《素問·至真要大論》亦指出:“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肯定了調暢氣血乃治療之基本法則。陳老抓住氣在人體的正常生理特點,認為正常之氣為健康之本,反常之鬱為致病之源。針對調整“食、便、寐”三者而設“人身三寶湯”(自擬方),意在促使這三大常規不失其度,則自然氣血和暢,運行無礙。
【方源】 陳明華.陳蘇生治療疑難病症經驗——萬病一鬱,調氣為先.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3,17(2):10
髒躁陰盛——十味甘麥大棗湯(胡肇基方)
【組成】
小麥30~60g,大棗15~20g,酸棗仁10~15g,桑椹子10~15g,五味子3~10g,牡蠣15~30g,玉竹10~15g,山藥10~15g,天冬5~10g,生甘草3~10g。
【功效主治】
髒躁陰盛而致之各症。由陰不濟陽而引起的失眠、多夢、健忘,心神浮越而出現的驚悸,肝陽上亢而出現的眩暈等。適用體征:陰虛型體質見下列症狀者,①淚液、涕液、唾液均偏少;②舌體偏瘦,較嫩而薄,舌質紅、苔少,舌麵偏幹;③脈偏細、弱、數;④大便偏幹,小便偏短、少、黃。
【方解】
胡肇基名老中醫認為甘麥大棗湯雖有養髒安神、緩急潤燥之藥效,但養陰、瀉火、鎮潛等藥力尚嫌不足。胡老根據其多年臨床經驗,在甘麥大棗湯湯礎上加味而成十味甘麥大棗湯,使甘麥大棗湯由甘緩平和之劑轉為酸甘合化、養陰潛陽之劑。治髒躁陰盛而致之各症,頗獲治效。淮小麥可掌握在30~60g,取養心、益腎、除熱、止渴作用。浮小麥,為幹癟輕浮的小麥,用水淘之能浮起者,主用於骨蒸勞熱,止自汗盜汗,一般可用10~15g。用於養心安神時,宜淮小麥,用於解勞熱止虛汗時,宜浮小麥。酸棗仁:“熟則收斂精液,故療膽虛不得眠、煩渴虛汗之證,生則導虛熱,故療膽熱好眠、神昏倦怠之證。”(《本經逢源》)可用10~15g。大棗:因加工之不同而有紅、黑之異。古方中所用皆取紅棗。本方中宜用黑棗,黑棗能助陰補血。可用15~20g。桑椹:取色紫者為佳,紅者次之,青者不宜用。用10~15g。五味子:南產者色紅,北產者色黑。本方宜用北產者。可用3~10g。牡蠣,生搗則補陰,本方宜生用。用15~30g。懷山藥、玉竹:懷山藥與玉竹為伍,既益脾肺二陰,又潤上下之燥,涼而能補。可各用10~15g。天冬:胡老用甘草伍天冬,取其既能養陰潤燥,又能瀉火清熱。可各用5~10g。甘草:生用瀉火解毒,本方宜生用。用3~10g。
【加減】
①心陰不足之失眠、怔忡,可加遠誌、磁石安神定悸。②氣陰兩虛之心悸、怔忡、神疲、虛汗,可加人參、麥冬合五味子而成生脈散以養陰益氣,斂汗生脈。③心氣失守之煩躁不安,哭笑無常,可加龍齒、朱砂、靈磁石以安神定誌。④肺陰不足之咳嗽、喉幹或痰帶血絲,可加阿膠以滋補肺陰,加款冬花、百合以潤肺寧嗽。⑤肺腎陰虛之咳嗽、潮熱,或低熱不退,可加百合、麥冬以潤肺生津;加玄參、生地黃以滋陰清熱;低熱不退,或潮熱明顯的可加青蒿、鱉甲、地骨皮以養陰退熱。⑥脾(胃)陰不足之口幹舌燥,饑不欲食,可加沙參、麥冬、石斛以滋養胃陰。⑦肝陰不足之煩躁不安、失眠、多夢,可加生龍骨、靈磁石、柏子仁以平肝安神。⑧肝陰不足,不能養目之眼目昏花,可加枸杞子、菊花、石決明以養肝明目。⑨肝血不足,血虛生風之身癢,皮膚感覺異常者,可加當歸、芍藥以養肝血,加僵蠶、蟬蛻以祛風止癢。⑩肝陰不足,肝風內動而驚癇抽搐者,可加龜甲、鱉甲以育陰潛陽,鎮痙息風。肝腎不足之陰虛眩暈,可加墨旱蓮、女貞子以補益肝腎。陰虛陽亢之頭暈、頭痛、頭脹,可加天麻、鉤藤以平肝,加珍珠母、靈磁石以潛陽。腎陰不足之咽幹、口渴,可以本方送服六味地黃丸以滋補腎陰。陰虛火旺之潮熱、顴紅,可加黃柏、知母、熟地黃、龜甲以滋陰降火。心腎不交之心煩不眠,可加黃連、阿膠以交通心腎。心神不寧之心慌、多夢,可加朱砂、磁石鎮驚安神。肝氣鬱滯,脅痛明顯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疏肝理氣止痛。胸中氣機阻滯之胸悶隱痛,可加鬱金、絲瓜絡以通絡止痛。脾胃虛弱,食少乏力者,可加茯苓、白扁豆以健脾和胃。腎虛封藏失職,小便頻數量多,尿如脂膏者,可加覆盆子、益智仁配五味子以補腎固精縮尿。肝腎虧虛,腰腿酸軟者,可加杜仲、牛膝、川續斷、狗脊以補肝腎,壯腰膝。虛火熾盛,迫血妄行之月經先期量多,可加地榆炭、蒲黃炒阿膠以涼血止血。
【按語】
胡老常以此方加減,用治神經衰弱、慢性肝炎、肺結核、高血壓病、糖尿病以及傳染病後期等表現為陰液不足者。由於本方多集甘酸陰柔滋潤之品,故對脾陽不振,大便稀溏,及胃酸過多,唾液較盛的患者,則非所宜。若方中少加砂仁、益智仁、陳皮等,則可稍減其陰柔滋膩之性,而使其治療對象略為擴大。本方在20世紀70年代訂為廣州市光揚衛生院之協定處方,80年代又推廣至廣州市荔清區中醫醫院。經長期臨床應用,療效卓著。
【方源】 譚宇翔.十味甘麥大棗湯之製訂與應用.新中醫,1984(8):16
病入血絡——桂苓通絡湯(鍾明遠方)
【組成】 桂枝6g,大黃(醋炒)3g,茯苓6g,桃仁6g,牡丹皮6g,土鱉蟲5g,炙甘草3g。
【功效主治】 證屬氣血瘀滯、絡脈不通者。
【方解】
方中桂枝辛溫、溫中消散通絡;大黃攻積導滯,瀉火涼血,行瘀通經,用醋炒而量少取其性緩留中之效,得桂枝之辛,辛苦相合能通能散;桃仁破血散結通絡;土鱉蟲性善走竄,領諸藥直達病所,桂枝配白芍,一陰一陽,牡丹皮配茯苓,一氣一血,調其寒溫,和氣活血,通絡扶正。在臨床上遇證屬氣血瘀滯、絡脈不通者選用之,療效顯著。
【驗案】
丘某,女,19歲,農民。主訴:下腹部腫塊3個月餘。患者於1991年5月18日因停經3個月突然陰道流血,到梅州市某醫院婦科檢查,診斷為葡萄胎,行刮宮手術前後3次。出院不久因下腹部腫塊,於同年8月12日B超檢查,結果提示為:雙側卵巢黃素囊腫圖象(左宮旁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