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4cm,右側卵巢見多房囊腫,大小為15.9
cm×6.8cm×4.2cm)於同年9月9日請鍾老診治。症見胸脘滿悶,時感惡心嘔吐,月經閉止已7個月,下腹腫物呈塊狀,左如鴨蛋大,右如拳大,無壓痛,陰道流出汙穢水樣帶血物,時多時少,舌淡苔白厚而膩,脈弦滑。辨證為氣滯痰阻,血疾入絡。診斷:腸覃(卵巢囊腫)。治以行氣破瘀,消癥通絡。桂苓通絡湯,日1劑。至10月19日共複診四次,服藥25劑(三診時曾加用海螵蛸16g,茜草根6g),經婦科及B超檢查腫塊已完全消失,擬原方加阿膠4g,每2天1劑共8劑,帶藥回家,以善其後,隨訪8個月未見複發。現已孕7個月,婦檢屬正常妊娠。
【方源】 黃淼鬆.鍾明遠運用通絡法的經驗.北京中醫雜誌,1993(3):3
暑濕——術樸夏蔻湯(葉漳深方)
【組成】 蒼術、白術各9g,厚樸6g,製半夏9g,白豆蔻3g,枳殼9g,藿香、佩蘭各15g。
【用法】 煎2汁,分2次半空腹服,其中間隔3~4小時。
【功效主治】
健脾燥濕,理氣和中。主治濕邪困脾,脾失健運。症見肢體困倦乏力,頭重,胸悶泛惡,舌苔白膩,脈濡緩,或見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肢體輕度浮腫。此證多見於長夏暑濕當令之際,氣候潮濕,感受濕邪所致。
【方解】 本方從平胃散化裁而來,用蒼術、白術健脾燥濕為君,厚樸、枳殼以理氣化濕,白豆蔻、藿香、佩蘭、半夏芳香和胃化濕。
【加減】
有低熱而舌苔中黃者,加黃芩9g,青蒿15g;肢體腫而小便不利者,加赤茯苓、豬苓各15g,澤瀉15g,生薏苡仁30g;頭重昏睡者為濕邪上蒙,加防風9g,白芷6g以祛風勝濕。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
暑濕發熱——滌暑透濕湯(劉仕昌方)
【組成】 連翹、菊花各12g,扁豆花、黃芩、竹葉、北杏仁各10g,青蒿(後下)、香薷、甘草各6g,薏苡仁20g,葛根15g。
【功效主治】 滌暑化濕,透邪達表。主治邪鬱肌表衛分,症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較重,多汗,肢體困倦,咳嗽,納呆,小便黃,舌尖紅或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數。
【方解】
此時暑濕之邪鬱遏肌表,既有邪在衛分表證,如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等,又有濕邪內阻之候,如肢體困倦、納呆等。劉老認為此時病者之多汗、小便黃似屬氣分證,實則是暑性炎熱,外迫肌腠,下注膀胱,致腠理開泄,暑濕下注膀胱所引起,病邪尚在衛分。邪鬱肌表衛分者,治宜滌暑化濕,透邪達表,以自擬滌暑透濕湯為主,隨症加減。
【加減】
頭痛甚者加蒼耳子、白蒺藜以祛風止痛;胸悶者加藿香、枳殼以寬胸理氣;全身酸痛者加秦艽、防風以祛風濕,舒筋絡;口渴甚者加天花粉、蘆根以生津止渴;大便秘結者加火麻仁、鬱李仁以潤腸通便。
【方源】 史誌雲,鍾嘉熙.劉仕昌教授治療暑濕發熱的經驗.新中醫,1993(7):1
暑濕發熱——少陽分消湯(劉仕昌方)
【組成】 柴胡10g,黃芩、葛根各15g,扁豆花、秦艽、白芍、蒼耳子各12g,青蒿(後下)、甘草各6g,黃連3g。
【功效主治】
清泄少陽,分消濕熱。用於邪鬱少陽症見寒熱如瘧或午後熱甚,胸悶脘痞,多汗或自汗,兩脅脹痛,肢體困倦,口幹不欲飲,納呆,大便溏,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滑。
【方解】
此時暑濕之邪鬱於少陽,既可致少陽樞機不利之證,如寒熱如瘧,兩脅脹痛,胸脘痞滿等,又可見濕熱阻滯,氣機不利之候,如肢體困倦,納呆,小便短赤等。劉老認為:邪入氣分本應口渴欲飲,而此時多見口幹不欲飲或飲水不多,一則是由於濕鬱少陽不化,致脾氣不升,津液不布,這是主要原因,與熱入營分之口幹不欲飲,其病機有實質性區別。正如薛生白在《濕熱病篇》所說:“熱則液不升而口渴,濕則飲內留而不引飲。”另則與嶺南地域人群體質多挾內濕有關。邪鬱少陽,多見大便溏,則為暑濕挾滯交阻腸道所致。邪鬱少陽者,治宜清泄少陽,分消濕熱,以自擬少陽分消湯為主,隨症加減。
【加減】
若見微惡風寒者加金銀花、連翹以辛涼解表;咳嗽者加紫菀、北杏仁、浙貝母以止咳化痰;脘腹脹滿者加枳殼、藿香以理氣除脹;脅痛者加小青皮、生牡蠣以疏肝理氣止痛;心煩者加知母、首烏藤以清熱除煩安神。
【驗案】
羅某,女,39歲,1991年8月6日初診。低熱2個月,發熱以下午為甚,體溫在37.3~37.8℃,頭痛較重,多汗,咳嗽,納差,飲水不多,大便幹結,小便黃,舌邊尖紅、苔白膩,脈弦滑。此為暑濕發熱證邪鬱少陽,治宜清泄少陽,分消濕熱,師擬少陽分消湯加減治療。處方:青蒿(後下)6g,柴胡、扁豆花、菊花各10g,秦艽、黃芩、蒼耳子各12g,葛根、太子參各15g,甘草3g。4劑,清水3碗半煎至1碗半,分2次服。13日二診:服藥後低熱已退,已無頭痛、多汗,胃納轉佳,二便自調,仍有咳嗽,痰白稠,不易咳出,睡眠欠佳,舌邊尖紅、苔微黃膩,脈弦細。效不更方,守上方去蒼耳子加紫菀、浙貝母各12g以止咳化痰。再進4劑病愈。
【方源】 史誌雲,鍾嘉熙.劉仕昌教授治療暑濕發熱的經驗.新中醫,1993(7):1
暑濕發熱——三石湯(劉仕昌方)
【組成】 生石膏(先煎)、薏苡仁各30g,滑石20g,金銀花15g,藿香、黃芩、杏仁各12g,竹葉、青蒿(後下)各10g,甘草6g。
【功效主治】 暑濕彌漫三焦,症見發熱或午後熱甚,麵赤頭暈,咳嗽,脘腹脹滿,飲水不多,納呆,大便溏,小便黃,舌紅、苔黃滑,脈滑數。
【方解】
此時暑濕病邪彌漫三焦氣分,致三焦氣機失調,而出現上、中、下三焦的證候。劉老認為:此型多見午後熱甚,究其原因,是濕為陰邪,旺於陰分,與暑合邪,則多見午後熱甚,與陽明腑實證之日晡潮熱有區別。暑濕彌漫三焦者,治宜清熱利濕,宣通三焦,方用三石湯加減。
【加減】
若見納呆甚者加麥芽、山楂、雞內金以開胃消滯,咳嗽甚者加浙貝母、枳殼、瓜蔞皮以寬胸理氣,化痰止咳;惡心嘔吐者加黃連、竹茹以清熱止嘔;夜寐不寧者加柏子仁、酸棗仁以寧心安神。
【方源】 史誌雲,鍾嘉熙.劉仕昌教授治療暑濕發熱的經驗.新中醫,1993(7):1
暑濕發熱——加味生脈散(劉仕昌方)
【組成】 黃芪20g,太子參、葛根、生地黃、天花粉、白薇、地骨皮各15g,麥冬、扁豆花各12g,青蒿(後下)10g,五味子6g。
【功效主治】 清熱養陰益氣。氣陰兩傷,症見午後熱甚或夜熱較顯,手足心熱,肢體困倦,少氣懶言,夜寐不寧,納呆,大便秘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方解】 本型常見於暑濕發熱症後期階段,既可見病邪損傷津液之證,又可見氣虛之候。氣陰兩傷者,治宜清熱養陰益氣,方用加味生脈散,隨症加減。
【加減】
若見多汗者加浮小麥、糯稻根以收斂止汗;心悸者加首烏藤、白芍、雞血藤以補血寧神,大便溏者加白術、茯苓、烏梅以健脾止瀉;大便秘結者加火麻仁、鬱李仁以潤腸通便。
【驗案】
李某,女,31歲,1991年7月13日初診。發熱3個月,近日時高熱達40℃左右,以午後為甚,手足心熱,發熱前有惡寒感,汗出不多,口渴,肢體困倦,胃納欠佳,大便秘結,發熱時尿多,發病後月經提前10天左右,咽微紅,舌紅、苔少,脈細數微弦。此乃暑濕發熱之氣陰兩傷證,治宜清熱養陰益氣,方用加味生脈散。處方:太子參、天花粉、生地黃、麥冬、火麻仁各5g,黃芩、秦艽各12g,柴胡、牡丹皮、扁豆花各10g,青蒿(後下)、五味子各6g,烏梅5g。4劑。另以西洋參10g燉服,隔2~3天服1次。16日二診:服藥後第3天熱退,但見少氣懶言,肢體困倦,大便仍幹結,小便黃,舌紅、苔微黃,脈細數。守上方火麻仁加至30g,再進4劑、前後服上方加減20餘劑,病情定,已無發熱,精神、胃納諸症好轉,遂回家鄉調理。
【按語】
劉老指出,暑濕發熱致氣陰兩傷與暑溫損傷津氣是有區別的,本證之發熱,一般為午後熱甚或夜熱較顯,且見少氣懶言;而暑傷津氣則發熱較高,且有呼吸喘迫現象。本證病者一般汗出不多,或時有汗出,且汗黏膩,是暑濕相蒸所致;而暑傷津氣則可見自汗或多汗,且汗淡如水,其為暑熱蒸騰,腠理開泄所致。
【方源】 史誌雲,鍾嘉熙.劉仕昌教授治療暑濕發熱的經驗.新中醫,1993(7):1
溫病——滋陰增液透邪湯(範春如方)
【組成】 生地黃30g,麥冬30g,玄參30g,金銀花30g,青蒿9g,白薇9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滋陰壯水,透邪外出。主治溫病身熱無汗、唇焦齒燥、神昏譫語等症。
【方解】
汗,來源於津液。如邪熱久羈,津枯液涸,徒用發汗解表藥,於事何濟?方中生地黃、麥冬、玄參三味,即吳鞠通《溫病條辨》之增液湯,以養陰潤燥,生津增液著稱。更用金銀花清熱解毒,青蒿、白薇透邪外達。合為一方,則汗可泄而熱可清。
【驗案】
黃某,男,40餘歲。患溫熱病已匝月,始終無汗,唇焦齒燥,舌灰而幹,神昏譫語,兩手撮空,脈細數無神。家屬懇求投作汗之劑。其時陰液虧耗己甚,那有作汗之資料!遂以大劑增液湯,生地黃、麥冬、玄參皆用60g,更配金銀花60g,青蒿、白薇各9g,鉤藤、石決明各30g。藥後汗出熱退,神誌清醒。蓋方中重用滋液壯水之品,救陰以製陽,使陰陽協調,汗源自充,乃能得汗而解,即所謂“水沃燔釜而蒸煙四起”之意也。後續用生津養胃,消理餘邪,調理月餘而安。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
溫病——石膏犀黃湯(儲乃昌方)
【組成】 石膏30~60g,生地黃、鮮石斛各15g,知母、沙參、麥冬、牡丹皮各12g,犀角(挫粉研)0.6~1.5g吞服。
【用法】 水煎服,另西瓜汁適量頻飲。
【功效主治】 清氣涼血,充液救津。主治溫病氣血兩燔證,亦可用於濕溫化燥傷陰,營氣俱病者。
【方解】
本方遵王孟英“清未盡之熱,而救已亡之液”意立方,由白虎湯、增液湯、涼營清氣湯和犀角地黃湯等化裁而成。方中石膏、知母大清氣熱;犀角、牡丹皮清營涼血;生地黃、沙參、麥冬、石斛甘寒滋陰;西瓜汁乃“天然白虎湯”,更具充液救津之神力,而收“壯水之主,以製陽光”之效,故本方能兩清氣血,尤長滋陰救津。
【加減】 若熱甚神昏,加服紫雪丹以清熱開竅;動風驚厥還須加入羚羊角粉吞服,並用僵蠶、菖蒲等以息風鎮痙。
【驗案】
1948年秋治上海巨鹿路儲姓少婦,熱病神昏,汗黏齒垢唇焦,氣息奄奄,投藥罔效,諸醫束手。急延儲氏往診,曰:“此濕溫重症也,邪熱鴟張,爍津亡陰,若拘泥濕溫化濕,忌用寒涼,必斃其命矣。”乃用石膏犀黃湯清熱救津,並囑病家若覓得西瓜2枚,取汁頻飲,夜半可獲蘇醒。時值深秋,西瓜價貴,乃重金購之,飲之果爾,遂請繼治,竟獲回生。
【方源】 《上海曆代名醫方技集成》
病毒感染屬陽明熱盛者——銀翹解毒合劑(姚培發方)
【組成】
忍冬藤30g,連翹10g,山梔子10g,生川大黃10g(後下),玄明粉6g(衝),枳實9g,板藍根15g,蒲公英30g,土茯苓15g,綠豆衣10g,生甘草4.5g,新癀片6g(分3次吞服)。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瀉火導滯,涼營和絡。主治:帶狀皰疹,口角熱瘡,口腔潰瘍,齒齦腫痛屬陽明熱盛者。
【方解】
本方取銀翹散、大承氣湯、綠豆解毒湯等化裁組成。方中忍冬藤為金銀花枝藤,舍花取藤,蓋藤價廉而藥效相仿,且有疏風通絡之功。本方以忍冬藤、連翹為君藥,加大黃、玄明粉、枳實導泄火熱之邪,佐板藍根、土茯苓、綠豆衣、生甘草等清熱解毒,又恐其力不速,再加新癀片2片,每日3次吞服,以加強清熱解毒止痛的作用。
【驗案】
劉某,男。70歲。初診日期:1995年4月20日。訴右胸肋部疼痛1周,痛如火灼,夜不能寐。伴口幹目糊,齒齦腫痛,便秘尿赤。舌質紅,苔薄黃膩,脈弦數。處方:忍冬藤30g,連翹10g,山梔子10g,生川大黃10g(分2次後下),枳實9g,板藍根15g,蒲公英30g,土茯苓15g,生石膏30g(先煎),龍骨15g(先煎),製香附10g,生甘草4.5g。另:新癀片2片,每日3次。共進7劑。二診:藥後痛勢大減,原方去生川大黃,加生地黃10g,玄參10g,再進7劑而愈。
按:帶狀皰疹、口角熱瘡都已知為病毒感染所致。本案患者肝經鬱熱,陽明熱盛,姚教授取銀翹解毒合劑化裁,以清熱解毒,瀉火導滯,涼營和絡,使邪熱下泄,熱鬱得發,纏腰火丹得消。
【方源】 《全國高等中醫院校著名中醫學專家學術集成——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家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