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 論(2)(1 / 3)

四、定量分析

“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則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則亂。”認識一個事物,必須細心觀察,不僅認識它的原因及本質,還要認識它的範圍、程度等。疾病存在於時間、空間中,其程度輕重,範圍大小,時間久暫等對病證有一個量的規定性。《墨子》雲“宇或徙,說在長宇久。”即指事物除其時空特性外,尚有量的特性。因此在辨疾病時就必須進行定量分析。

中醫辨證長於宏觀定性,不足於微觀定量,對於量的描述,模糊而且直觀,諸如大小、有無、微甚、二三度等,具有簡樸、形象的特征,這種定量分析,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以脈象頻率快慢、幅度強弱及症狀程度輕重、範圍大小、時間長短作標準,進行定量分析,能使辨證更趨於詳細而準確。如以寒、熱症狀的輕重、日發度數、寒熱多少,判定太陽經證的深淺層次,從而確定使用不同的方藥。

總之,定量分析,依據脈、症,一則定正氣陰陽盛衰,一則定氣血津液盈虛,詳細辨別脈、症的變化情況。由於診斷指標量的改變是疾病發展狀態的反映,它既能反映疾病目前狀況,又能提示疾病的預後轉歸,因此,它為疾病的臨床診斷辨證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對立法處方起到指導作用。故爾,定量分析是更詳細、更準確地進行辨證論治的必要步驟。

五、定時分析

由於人體是存在於時空之中,因而疾病的發生、傳變、轉歸與時間有著密切的關係。近年來,時間生物醫學的興起,探討了人體生命的時間節律,而這種節律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中都有較為詳細的反映。通過定時分析,可以準確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從而進行準確辨證。

首先是根據發病時間,判斷疾病屬於何經、何髒、何腑,病發何因。依據風、肝應春、寒、腎應冬、燥、肺應秋、濕、脾應夏診斷疾病,風溫、春溫、肝病多發於春,燥病、肺病多發於秋;依據據六經陰陽多少,深淺層次,確定各經的發病時間。如《傷寒論》指出“太陽受病一、二日發,陽明受病二、三日發,少陽受病三、四日發,太陰受病四、五日發,少陰受病五、六日發,厥陰受病六、七日發。”其次是對病傳時間的判定,一般是二、三日當傳陽明少陽,而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但其具體傳經與否,要以脈、症為據,又不可拘於時日。

辨析疾病轉化的時間,尚可判定疾病的轉歸預後,如“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愈。”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除此之外,由於受病之月不同,其病情就輕重各異。傷寒發病,“九月十日寒氣尚微,為病則輕。十月十二日寒冽已嚴,為病則重。正月二日寒漸將解,為病亦輕。”

服用藥物同樣要注重時節,如服白虎湯“立夏後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後不可服。正二月尚凜冷,亦不與服之。”

中醫辨證的定時分析,其理論根據是人體與自然的統一整體觀念。四時變遷,寒暑易節,日月更替,晝夜變化,人體都相應的發生著變化,疾病也同樣隨著變化。因此,定時分析,就成為中醫辨證體係的重要內容之一。

六、定勢分析

所謂病勢,包括兩個方麵,一是病機趨勢,一是病情趨勢。

所謂病機趨勢,是指疾病病機理的升降斂散的趨勢,氣機的上逆,髒氣的下陷,邪氣的內斂,正氣的外散等均屬病機趨勢,臨床辨證時首先要辨清病機的趨勢。

病情趨勢就是疾病發生、發展、轉化的趨勢。疾病處在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運動狀態中,辨證時除抓著其相對靜止狀態,進行病因、病性、病位、病程等因素的分析外,還必須對其發展變化權衡揆度,才能把握其常變,才能將疾病的現實性與可能性相結合而製定出有效的治療法則。“凡智之貴也,貴知化也。”中醫辨證,就是根據觀察,詳審疾病的先兆表現,經過細致的分析,周密的推理,合理的判斷,預測其病變趨勢,審時度勢,投以相應的方藥,以控製疾病於欲發未發,欲傳未傳,欲變未變,欲甚未甚之際,或者據其症狀而判斷疾病將愈未愈之時而決定治療宜忌。

首先是根據陰陽的盛衰,判斷疾病的預後,陰津不足者,津液自複,陰陽調和,小便通利,則病將自愈。而少陰陽虛病人,見手足轉溫或煩且欲去衣被者,則其病可治。若陰陽離絕,陰盛陽亡,或陰盡陽脫,則病成死證。

其次是根據疾病的傳遍規律、先兆症狀或誤治情況,判斷病變趨勢。如《金匱要略》中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傷寒論》中的“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因於發汗而見臍下悸,其病有作奔豚之勢。又如“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勢必傷動其血,而成下厥上竭之證。腹中冷再與黃芩湯,則必成除中之死證。

再次是辨厥熱時間的長短,預測疾病發展趨勢,若厥熱相等則病將愈,厥多熱少為未愈,熱多厥少則發癰膿或便膿血等,都是據疾病的現實性,判斷其發展變化的可能性。隻有對疾病的生死間甚了如指掌,治療才能理而不亂,園機活法,有備無患。

中醫辨證方法中,以現有脈、症,推測病勢發展,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因此定勢分析,也是中醫辨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節 辨證論治的步驟

一、辨證的順序

辨證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重點辨別病變當前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勢、正邪盛衰和發展轉歸等證素,並概括為完整證名的思維認識過程。

在臨床上,疾病的產生,皆外來邪氣或體內正虛(病因),導致髒腑或經絡的某一部分失常(病位),從而使陰陽氣血津液盛衰不調,發為寒熱、虛實諸證(病性),反映於體表,出現症狀(包括症狀的範圍、位置、程度、時間久暫等)以及脈象的改變(包括脈象的頻率、節律、強度、部位等),而且又表現出一種變化轉歸趨勢(病勢)。這是疾病產生的一般順序,亦即六經病是邪襲人體,髒腑經絡發生變化,通過脈象以及體證反映出病因、病性、病位、病程、病勢、以及正邪的盛衰,但是臨床辨證則是逆此順序而進行的。

臨床辨證,是利用四診的手段,搜集始動信息,亦即症狀、脈象,此屬“感性上的具體”階段,繼而根據所收得的始動信息,辨析其病因為何,是內因還是外因;辨其部位在經絡、髒腑、三焦何處;辨其病性屬寒屬熱,屬虛屬實;辨其陰陽氣血津液的盛衰多寡,邪氣輕重進退,辨其病情發止間甚,預後轉歸如何,最後通過歸納綜合,診斷其為何種證候。在這個過程中,以參考信息(即醫生所掌握的醫學理論以及既往所獲得和臨床經驗),作為判斷標準,來進行分析判定,這是一個“抽象規定”的思維過程,通過這一複雜的思維過程得出辨證結果,即病人所表現的症狀及脈象屬某種症候,這是一個將理論運用於實踐,又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思維中的具體”。

這種辨證思維的順序是與疾病發生的順序逆向的,在疾病發生的過程中間,脈、症體現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勢、病程等因素,而在辨證過程中,則必須依據脈、症進行各種因素的辨析,隻有如此,才能夠全麵地認識疾病的表象和實質,從而準確地診斷和治療疾病。

二、辨證的步驟

㈠ 辨證的一般步驟

清代名醫喻嘉言在《寓意草》中的“議病式”,首次提出辨證論治步驟的模式。後世對辨證論治的步驟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診察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醫生運用四診等手段收集疾病的各種信息,包括病人的自覺和他覺症狀,以及現代理化檢測結果,對症狀進行比較、鑒別和初步的辨識,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確定能夠反映疾病本質的症狀。

第二階段為辨證階段,根據第一步所獲得的信息,運用相應的不同的辨證方法,參照醫生個人的臨床經驗和理論水平,辨別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病時、病量、病勢,並確定疾病的標本緩急,總結疾病的發生機理,然後確定疾病的證候。

第三階段為治療階段,主要是依據證候的病機立法,依照治療法則選擇方劑,再根據疾病的不同表現進行藥物的加減。

在辨證中,通過追詢病史、探求疾病因果、分清病邪屬性、落實病情位置、了解發病時間、揆度正邪盛衰、詳悉病勢轉軌,進而闡明病機、確定證名是整個辨證過程不可缺少的步驟。論治則以辨證為前提,在辨證結果的基礎上分以證立法,按法製方,驗證療效三步完成。

㈡ 辨證步驟的關鍵

辨別疾病的輕重緩急,先因後果,真假異同,就是中醫辨證分清主次的三個關鍵。

1、辨輕重緩急

中醫治病,曆來有“標本緩急”之分,所謂“急者治其標,緩者治其本”,就是按病情的輕重緩急來辨清主次的。例如:因感冒引起的咳嗽氣喘。同時兼有惡寒、發熱、身痛等症,此時專治咳喘,不發汗解表,效果多不理想,甚至咳嗽遷延難愈。這就是沒有分清緩急主次的緣故。因此,在臨床上,一些久咳不愈,兼有外感,有明顯的惡寒發熱,身疼痛等風寒表證,皆當急則治標,先與發汗解表,表證解除後,再緩圖治本,或標本兼治。

辨別病情的輕重,需要注意兩種情況,一是外感病“寒熱夾雜”“濕熱交感”等證,兩方麵的症狀有偏多偏少之別,亦當按照症狀的多少輕重來分別主次,處方用藥,應當對主症有所側重。二是無論任何疾病在發展過程中,如出現“閉”、“脫”兩證,無論原來病情如何,皆當以“閉”、“脫”為主,急救其標,在治療上采取開閉、固脫之法。待“閉”、“脫”之證消退後,再議其他。

辨別病情的緩急,一般而言痼疾又添新病,以新病為急;表裏同病,以表病為急,但要根據病情,若新病引動舊疾,且舊疾危急,則又應以舊疾為急;表裏同病,裏證危重,應以裏證為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