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 論(2)(2 / 3)

2、辨先後因果

辨先後因果,就是對某些證候必須根據症狀出現的前後順序來分清主次症狀,如前人總結出“喘脹相因”的經驗,以“先喘後脹治在肺,先脹後喘治在脾”,兩證均有氣喘、腹脹等症,主要病變究竟在肺?在脾?必須分清楚。否則,病在肺而予溫補健脾,必致肺氣壅滿而喘促更甚;病在脾而予清肺降氣,必致中氣受損而脹滿難安,結果氣喘、腹脹必不能治愈。所以臨床辨證,不僅要看到疾病的全部症狀,而且要了解發病的全過程,了解當前症狀產生的根源。

辨先後因果,不僅要辨當前的症候,而且要觀察分析證候發展變化的情況。當證候發生變化時,原有主症也隨之改變。如風寒外感,證見發熱、咳嗽,外邪是因,咳嗽是外邪傷肺的結果,當以發熱為主症;如表邪已解,肺陰有損,症見幹咳煩熱,則當以肺陰虛損為因,煩熱是陰虛陽亢的結果,這時以咳嗽為主症。因此可知,各種證候在其轉折關頭,既要注意前因後果,又要注意到反果為因。

3、辨真假同異

辨真假同異,也就是從證候同異之中分清真假的一種辨證方法。凡病情複雜者,出現的症狀表裏不一。因此,必須由表及裏,去假存真,才能抓住疾病的真實本質,分清主次。如所謂“格陰”“格陽”之證,外表寒熱均屬假象,格陰於外的假熱證,應用宣通透熱,內熱清除則假寒自罷;格陽於外的假熱,應用補火斂陽,內寒祛除則假熱自退。“假虛”、“假實”也是如此,所謂“大實有羸象””就是假虛證,治當祛邪安正,邪去則正氣自複;而“至虛有盛候”,就是假實證,治當扶正祛邪,正氣充實,邪氣自去。

在臨證中,不但某些證候要同中辨異,具體到一個症狀也要同中辨異。如同為口渴,熱證口渴則煩渴引飲;飲證口渴則先渴卻嘔。同為腹瀉,寒瀉清稀如水;熱瀉臭穢灼熱。根據這些症狀本身的特點,也可作為辯別一個證候的依據。某些證候,出現脈症不符,舌症不符,也需同中求異。究竟舍脈從症,舍舌從症,還是舍症從舌,舍症從脈,都要從舌象、脈象、症狀三方麵仔細分辨,看哪方麵在本證中起作用。隻有抓住起決定作用的方麵,才不會舍本逐末,貽誤病情。

第四節 辨證思維和特征

一、辨證思維

中醫臨床的辨證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具體(四診所得資料),進行抽象規定(對資料進行去偽存真,由淺入深,由表入裏的分析、歸納、綜合),進而確定為某病某證,也即形成了一個思維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開動腦筋,運用各種嚴謹而科學的思維方法,進行分析的過程。那麼,用什麼樣的思維方法去完成這個複雜的思維過程呢?

㈠求同思維法

求同思維法亦可稱為印證思維法。其方法是在複雜的事物中,從表麵的個性出發,去分析和尋找實質上的共性,在將感性認識轉化成理性認識的過渡中,與已有的理論進行求同、印證,從而得出一個相同的結論。

由於辨證理論的形成,是一個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所以臨床資料可作為反饋信息,對辨證理論進行反映修正、反複檢驗,並有其相對的穩定性。但臨床病人個性差異性較大,如男女性別的不同,年齡老幼的區別,體質的剛柔不一,秉賦的強弱有別;加之時令的寒暑易節,季節的春秋更替、地域的南北變遷,從而使疾病更加複雜化。因而在臨床中,通過患者的主訴及醫生的感覺所獲得的直接資料,作為始動信息,這個信息不可能與控製信息及參考信息(即醫生所掌握的辨證理念和臨床經驗)完全吻合,此時則須要運用求同思維法進行分析,揭示出隱藏在現象內的共同的本質,尋找出各症狀之間的共性(共同病理變化)及其與所掌握的理論和經驗的共輳點。或根據理論上某病某證應見之表象去印證病人的客觀資料,從而歸納出理論上某病某證與臨床所見病證之共性。

經過這種求同分析之後,與理論上吻合者,則依據原有辨證理論立法處方用藥。若與理論不完全吻合時,則依據理論記述為主,作適當修正,進行論治。例如白虎湯證屬肺胃氣傷熱盛,臨床以高熱、汗出、煩躁、口渴、脈洪大有力為見症,但若病人症見渴而引飲、多食善饑,小便頻而量多,脈象洪盛有力,麵赤氣粗,此時則需運用求同思維法,分析各個症狀,找出其發病機理。胃為津液之腑,胃熱則傷津、津傷則燥,故煩渴引飲。胃熱則消穀,消穀則善饑,故多食易饑。脾為胃熱所逼,不能運化水濕,故小便頻數,正所謂“氣盛則溲數”。胃熱則氣盛,氣盛則血壅,故見脈洪大有力。其共同病理基礎是胃熱亢盛。盡管其表現與白虎湯證不同,但其病機與白虎湯證無異,仍可采用白虎加參湯進行治療。此則是透過現象,求其兩證本質之相同點,從而用一種方案論治,這種求同思維法在臨床上是一種最常用的辨證思維方法。

㈡求異思維法

求異思維法,亦稱類比思維法,與求同思維法正相反,即從其表麵的共性出發,尋找其實質的個體特異性。運用求異思維法,必須從事物表麵的相同現象中,找出其事物間的差別,是一個從一般到特殊,從共性到個性的分析過程。是由一個單體與另一個單體或多個單體類比的過程中,進行總結的思維方法。

導致疾病的原因(包括內因――抗病能力,外因――致病因素),是複雜多變的,而疾病的臨床表現也是變化多端的。一種原因可導致多種臨床表現;而一種症狀表現也同樣會由多個原因所引起的。因此,解決一種原因引起多種不同表現,需要求同思維法,而解決一種臨床表現,可由多種原因引起者,則需用求異思維法。如果兩個證候,病理基礎不同,盡管其臨床表現大部分相似,也必定存在著差別之處,求異思維法正是放棄那些表麵相同的地方,抓住那些微小的差異、尋找其本質的不同,總結出個體特異性。

運用求異思維法,首先是對始動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要求完整而準確,這是進行求異分析的前提。其次是對作為類比雙方的各個症狀,進行細致的分析比較,這是進行求異分析的關鍵。進而找出其內在的本質的區別,這是進行求異分析的目的。

以白虎加人參湯與當歸補血湯證為例:兩者同有高熱,煩躁,大渴引飲,目赤麵紅,脈象洪大,乍看兩證基本相同,此時則需要采用求異思維法,找出其個體特異性。如果渴而喜熱飲,脈象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則是陰血大虛之當歸補血湯證,咎由陰血大虧,亢陽獨治所致。若渴喜冷飲,脈象洪大有力,舉按尋三部皆同,則是氣分熱盛之白虎加參湯證。兩者虛實殊途,大不相同。故仲景注白虎加參湯曰:“諸亡血虛家亦不可與,得之則腹痛、利者……。”而李東垣注當歸補血湯則曰:“血虛發熱,證象白虎,惟脈不長實有辨耳,誤服白虎湯必死。”上述兩個證候,無論遇到哪一種病人,都必須與另一種證候作為類比標準,進行求異分析,才不至於發生誤治。

㈢滲透思維法:

滲透思維法,亦稱移植思維法,就是通過由此及彼的分析,把對一事物的認識移植到另一事物上去。運用滲透思維法的前提是兩個事物必須有共同點或相似性,以同一種認識論,去分析具有相似性或具有共同點的事物,這是現代科學領域中最常用的思維方法。學科的滲透,特別是作為方法論的老三論(控製、信息、係統)以及新三論(突變、耗散、協同),在各學科的滲透,推動了科學的長足的發展,足以說明滲透思維法在科學領域的重要性。

由於醫學,不論是傳統醫學或現代醫學,都是以生命存在著的人體做為處理對象,因而學科之間的樸素滲透,也一定會給醫學發展帶來新的前景。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疾病的產生,其病變機理不外乎陰陽失調、升降失常、正邪鬥爭。因此,臨床各科之間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其理論的相互滲透,比比皆是。眼科六經辨證則是把外感病的六經辨證方法滲透到眼科辨證中去。而外科的內消法則是內科的辨證理論在外科學中的滲透。因而,臨床上充分運用滲透思維法,調動各方麵靈感,會使思路更加開闊,從而更加準確的進行辨證治療。例如風濕熱痹,久治不效,疼痛不減,即需要采用外科治療陽證瘡癰的藥物,清熱解毒行血。這就是把外科陽證瘡瘍由熱毒壅鬱而形成的理論,滲透到內科中來。在外科,陽證癰瘍,由於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而成瘡瘍,故需清熱解毒兼以涼血,而風濕熱痹則由於邪侵經脈,痹阻日久,壅鬱而生熱毒,故亦需行血清熱解毒。前者因熱毒致血脈凝滯,後者因血脈凝滯而生熱毒,故同樣加用雙花、公英、地丁等清熱解毒之品,以及桃仁、紅花、赤芍、乳沒等活血行瘀之品,能夠收到理想的效果。可見滲透思維法在臨床辨證中,往往是突破禁錮,衝出框框,開創新法,取得療效的一種辨證思維方法。

㈣逆轉思維法

逆轉思維法:或稱倒果求因法。思維的順序一般是依據原因去推斷、分析可能產生的結果。逆轉思維法是據已經發生的現象,推斷引起該現象的原因。

中醫的各種辨證理論,大凡都是因論果。而在臨床實際辨證中,則往往采用逆轉思維法,依據已經出現之臨床症狀,去推求其發病原因,即所謂辨證求因。比如由於情誌鬱結,而使氣滯,導致氣瘀;由於瘀血,又引起局部刺痛,舌暗有瘀斑等症狀。但在臨床上則往往以病人主訴刺痛,及觀察舌象,進行逆轉思維,推斷可能有瘀血形成,而形成瘀血的原因,則又依據其他信息,從而斷定是因虛致瘀還是因實致瘀,是外傷所造成,還是情誌不調所導致?而在治療時,不但要對症下藥而且還要兼治原發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