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八綱辨證(1 / 3)

第1卷 第二章 八綱辨證

概 說

八綱,即陰、陽、表、裏、寒、熱、虛、實,是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之一。它是通過四診,掌握辨證資料之後,根據病位的深淺,病程的長短,病邪的性質及盛衰,人體正氣的強弱等,加以綜合分析,歸納為八類證候,稱為八綱辨證。

八綱的內容,《內經》早有論及,如“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等等。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具體地將八綱內容運用於傷寒與雜病的診療,列出證候變化有表裏之分,寒熱之異,虛實之別,陰陽之變。如三陽為表,三陰為裏;太陽為表,陽明為裏,少陽為半表半裏;同為太陽表證,有表虛、表實之辨;同是陽明實證,卻有經(表)證、腑(裏)證之分;在厥陰證中,有熱(陽)、厥(陰)勝複之測,為後世“八綱辨證”方法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具體合稱並強調“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字,始於明代醫學對《傷寒論》的研究心得。較早的是王執中《東垣先生傷寒正脈·治病八字》曰:“虛實陰陽表裏寒熱八字不明,殺人反掌。”後來漸漸引申為治病之大法,然無辨證綱領之意,如張三鍚《醫學六要·序》(1609年)稱:“鍚家世業醫,致誌三十餘年,僅得古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陰曰陽曰表曰裏曰寒曰熱曰虛曰實,而氣血痰火,盡該於中。”

《景嶽全書·傳忠錄》則稱陰陽為“醫道之綱領”,表裏寒熱虛實為“六變”,總結其前人的理論,明確提出了八綱辨證,他說,“夫醫者一心也,病者萬象也,舉萬病之多,則醫道誠難,然而萬病之病,則各得一病耳。……苟吾心之理明,則陰者自陰,陽者自陽,焉能相混。陰陽自明則表與裏對,虛與實對,寒與熱對。明此六變,明此陰陽,則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

繼之,程鍾齡《醫學心語·寒熱虛實表裏陰陽辨》提出八字為辨證之法,曰:“病有總要,寒熱虛實表裏陰陽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則辨證之法,亦不出此。”並詳加論述,至此,八綱辨證的內容在仲景的六經辨證的基礎上漸臻完善而係統了。

而“八綱”二字,是近人祝味菊於《傷寒質難》中首先提出的,其稱張仲景《傷寒論》中涉及的陰陽寒熱表裏虛實辨證可作為臨床辨證之綱領,並首次以八綱將《傷寒論》的相關病證進行了歸類。此說得到中醫學術界的讚同,作為中醫基礎理論及臨床歸類、分析疾病的重要內容被固定下來。

八綱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證方法,是各種辨證的總綱,在診斷疾病過程中,有執簡馭繁,提綱攜領的作用,適應於臨床各科的辨證。

具體地說,疾病的表現盡管極其複雜,但基本上都可用八綱加以歸納。如疾病的類別,可分陰證與陽證;病位的深淺,可分表證與裏證;疾病的性質,可分寒證與熱證;邪正的盛衰,邪盛為實證,正虛為虛證。運用八綱辨證就能將錯綜複雜的臨床表現,歸納為表裏、寒熱、虛實、陰陽四對綱領性證候,從而找出疾病的關鍵、掌握其要領,確定其類型,預決其趨勢,為治療指出方向。其中陰陽兩綱,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綱,即表、熱、實證為陽;裏、寒、虛證屬陰,故陰陽又是八綱中的總綱。

八綱辨證,並不意味著把各種證候截然劃分為八個部分,它們是互相聯係而不可分割的。如表裏與寒熱虛實相聯係,寒熱與虛實表裏相聯係,虛實又與寒熱表裏相聯係。由於疾病的變化,往往不是單純的,而是經常會出現表裏、寒熱、虛實交織在一起的夾雜情況,如表裏同病,虛實夾雜,寒熱錯雜。在一定的條件下,疾病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轉化,如表邪入裏,裏邪出表,寒證化熱,熱證轉寒,實證轉虛,因虛致實等。在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還可以出現一些與疾病性質相反的像,如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真虛假實,真實假虛等。陰證、陽證也是如此,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疾病可以由陽入陰,由陰出陽,又可以從陰轉陽,從陽轉陰。因此,進行八綱辨證,不僅要熟練的掌握各類證候的特點,還要注意它們之間的相兼、轉化、夾雜、真假,才能正確而全麵認識疾病,診斷疾病。

第一節 表裏辨證

表裏是辨別疾病病位內外和病勢深淺的二個綱領。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體表和髒腑相對而言,體表為表,髒腑為裏;髒與腑相對而言,腑屬表,髒屬裏;經絡與髒腑相對而言,經絡屬表,髒腑屬裏;經絡中三陽經與三陰經相對而言,三陽經屬表,三陰經屬裏等。從病勢深淺論,外感病病邪入裏一層,病深一層;出表一層,病輕一層,這種相對概念的認識,對傷寒六經辨證和溫病衛氣營血辨證尤為重要。狹義的表裏,是指身體的皮毛、肌腠、經絡為外;髒腑骨髓為內。外有病屬表,內有病屬裏。

表裏辨證,適應於外感病,可察知病情的輕重深淺及病理變化的趨勢,表證病淺而輕,裏證病深而重,表邪入裏為病進,裏邪出表為病退。了解疾病的輕重進退,就能掌握疾病的演變規律,取得治療上的主動權,是采用解表與攻裏等治法的依據。

一、表證

表證,指六淫邪氣經皮毛、口鼻侵入人體初期所產生的證候。《景嶽全書·傳忠錄》說:“表證者,邪氣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風、寒、暑、濕、燥、火,氣有不正,皆是也。”表證多見於外感病的初期階段,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點。且由於邪氣的不同,又可分為表熱證、表寒證等。

【臨床表現】發熱,惡風寒,頭身痛,咳嗽或喘,脈浮。

【病因病機】六淫邪氣客於皮毛肌表,阻遏衛氣的正常宣發,鬱而發熱;衛氣受遏,失其溫分肉,肥腠理的功能,肌表不能得到正常的溫煦,故出現惡風寒的症狀;邪氣鬱滯經絡,氣血流行不暢以致頭身疼痛;外邪襲表,正氣奮起抗邪,脈氣鼓動於外,故脈浮;肺主皮毛,鼻為肺竅,邪氣從皮毛、口鼻而入,內應於肺,肺失宣肅,出現鼻塞流涕,咽喉癢痛,咳嗽,甚至喘促等症狀。表寒證可見舌淡苔薄白;表熱證可見舌稍紅苔薄黃,發熱,微惡風寒。

二、裏證

裏證是疾病深入於裏(髒腑、氣血、骨髓)的一類證候。它與表證相對而言。多見於外感病的中、後期及內傷雜病。裏證的成因,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外邪不解,內傳入裏侵犯髒腑所致;二是外邪直中髒腑而成;三是情誌內傷,飲食勞倦等因素,直接損傷髒腑,使髒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而出現的種種病證。

【臨床表現】裏證病因複雜,病位廣泛,症狀繁多,與寒、熱、虛、實兼見,如壯熱,口渴,小便短赤,煩躁,神昏,譫語,腹痛,腹瀉,嘔吐,舌苔黃或白厚膩,脈沉等。具體可參見寒熱虛實辨證及髒腑辨證等章節。

【病因病機】若熱邪內傳入裏;或寒邪化熱入裏,裏熱熾盛,蒸騰於外,則見壯熱;熱邪灼傷津液,則口渴,小便短赤;熱擾心神,則煩躁,甚則神昏、譫語。若寒邪直中髒腑或寒濕之邪直犯脾目,寒邪凝滯中焦,則腹痛;寒濕困阻脾胃,脾胃運化失司,則腹瀉;胃失和降則嘔吐;苔黃或白厚膩,脈沉均為疾病在內之征。但同一症狀可有多種病因病機,如腹瀉,腸中有熱、少陽膽火下迫於腸等均可出現腹瀉這一症狀。總之,裏證沒有表證的特征性表現,而以髒腑症狀為主。

三、表證和裏證的鑒別要點

辨別表證和裏證,主要是審察病證寒熱,舌象,脈象等變化。《醫學心悟·寒熱虛實表裏陰陽辨》說:“一病之表裏,全在發熱與潮熱,惡寒與惡熱,頭痛與腹痛,鼻塞與口燥,舌苔之有無,脈之浮沉以分之。假如發熱惡寒,頭痛鼻塞,舌上無苔(或作薄白),脈息浮,此表也,如潮熱惡熱,腹痛口燥,舌苔黃黑,脈息沉,此裏也。”一般說來,發熱惡寒同時並見的屬表證;隻發熱不惡寒或隻惡寒不發熱的多屬裏證。表證舌苔一般少有變化,裏證舌苔多有變化,脈浮主表證,脈沉主裏證。

四、表證和裏證的關係

人體的肌表與髒腑,是通過經絡的聯係、溝通而表裏相通。疾病發展過程中,在一定的條件下,可出現表裏證錯雜和互相轉化。如表裏同病,表邪入裏,裏邪出表等。

㈠ 表裏同病

表證和裏證在同一時期出現,稱表裏同病。這種情況的出現,除初病既見表證又見裏證外,多因表證未罷,又及於裏;或本有內傷,又患外感;或先有外感,又內傷飲食之類。

表裏同病的出現,往往與寒熱、虛實互見,常見的有表寒裏熱,表熱裏寒,表虛裏實,表實裏虛等。

㈡ 表裏出入

1.表邪入裏;凡表邪不解,內傳入裏稱為表邪入裏。多因機體抗邪能力降低,或邪氣過盛,或護理不當,或誤治、失治等因素所致。例如,凡病表證,本有惡寒發熱,若惡寒自罷,不惡寒而反惡熱,並見渴飲,舌紅苔黃,尿赤等症,便是表邪入裏的證候。

2.裏邪出表:某些裏證,病邪從裏透達於外,稱為裏邪出表。多因治療護理得當,機體抗邪能力增強而成。例如,內熱煩躁,咳逆胸痛,繼而發熱汗出,或見痧,或出疹點,是病邪由裏達表的證候。

表邪入裏表明病勢加重,裏邪出表反映邪有去路,病勢減輕。掌握表裏出入的變化,對於推斷疾病的發展轉歸,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節 寒熱辨證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寒證與熱證反映機體陰陽的偏盛與偏衰,陰盛或陽虛的表現為寒證;陽盛或陰虛的表現為熱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調經論》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張景嶽認為“寒熱乃陰陽之化也。”

寒、熱辨證,不能孤立地根據個別症狀作判斷,而是通過四診對所反映的各種症狀、體征的概括。具體地說,熱證是指一組有熱象的症狀和體征,寒證是指一組有寒象的症狀和體征。例如:表寒證見發熱,惡寒重,口淡不渴,舌苔薄白潤,脈浮緊等一組寒象與體征,故應診斷為表寒證;表熱證見發熱重,微惡風寒,口渴,咽痛,舌邊尖紅赤,脈浮數等一組熱象與體征,故應診斷為表熱證。

寒、熱辨證,在治療上有重要意義,《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即寒證要用熱藥,熱證要用寒藥,兩者的治法截然不同。

一、寒證

寒證,是感受寒邪,或陰盛陽虛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陰寒邪氣,或因內傷久病,陽氣耗傷,或過服生冷寒涼,陰寒內盛所致。寒證包括表寒、裏寒、虛寒、實寒等。

【臨床表現】各類寒證症狀表現不盡一致,但常見的有:惡寒喜暖,麵色晄白,肢冷踡臥,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潤滑,脈遲或緊等。

【病因病機】陽氣不足或外邪所傷,不能發揮其溫煦形體的作用,故見形寒肢冷,踡臥,麵色晄白;陰寒內盛,故口淡不渴;陽虛不能溫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分泌物、排泄物皆為澄澈清冷;寒邪傷脾,或脾陽久虛,則運化失司而見大便稀溏;陽虛不化,寒濕內生,則舌淡苔白而潤滑;陽氣虛弱,鼓動血脈運行之力不足,故脈遲;寒主收引,受寒則脈道收縮而拘急,故見緊脈。

二、熱證

熱證是感受熱邪、或陰虛陽盛,人體的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火熱之邪,或寒邪化熱入裏;或因七情過激,鬱而化熱;或飲食不節,積蓄為熱;或房室勞傷,劫奪陰精,陰虛陽亢所致。熱證包括表熱、裏熱、虛熱、實熱等。

【臨床表現】各類熱證的症狀表現不盡一致,但常見的有:惡熱喜涼,口渴喜冷飲,麵紅目赤,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幹結,舌紅苔黃而幹燥,脈數等。

【病因病機】陽熱偏盛,則惡熱喜涼;邪熱傷陰,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傷則須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飲;火性上炎,則見麵紅目赤;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寧;津液被陽熱煎熬,則痰、涕等分泌物黃稠;火熱之邪灼傷血絡,迫血妄行,則吐血衄血;腸熱津虧,傳導失司,則大便燥結;舌紅苔黃為熱之征,舌幹少津為傷陰之象;陽熱亢盛,鼓動血行,故見數脈。

三、寒熱證的鑒別要點

辨別寒證與熱證,不能孤立地根據某個症狀作判斷,應對疾病的全部表現進行綜合觀察,尤其是寒熱的喜惡,口渴與不渴,麵色的赤白,四肢的溫涼,二便,舌象,脈象等方麵更為重要。《醫學心悟·寒熱虛實表裏陰陽辨》說:“一病之寒熱,全在口渴與不渴;渴而消水與不消水;飲食喜熱與喜冷;煩躁與厥逆;溺之長短赤白;便之溏結;脈之遲數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飲食,煩躁,溺短赤,便結,脈數,此熱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溺清長,便溏,脈遲,此寒也”。

四、寒證與熱證的關係

寒證與熱證雖有陰陽盛衰的本質區別,但又互相聯係,它們既可以在病人身上同時出現,表現為寒熱錯雜的證候,又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出現寒證化熱,熱證轉寒。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危重階段,還會出現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的假象。

㈠ 寒熱錯雜

有上熱下寒,上寒下熱,表寒裏熱,表熱裏寒之不同。

1.上熱下寒:患者在同一時間內,上部表現為熱,下部表現為寒的證候。如既見胸中煩熱,頻欲嘔吐的上熱證,又見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證,即屬此類病證。

2.上寒下熱:患者在同一時間內上部表現為寒,下部表現為熱的證候。例如,胃脘冷痛,嘔吐清涎,同時又兼見尿頻,尿痛,小便短赤。此為寒在胃而熱在膀胱的證候。《景嶽全書·傳忠錄》說:“寒在上者,為吞酸,為膈噎,為飲食不化,為噯腐脹穢”。“熱在下者為腰足腫痛,為二便秘澀,或熱痛遺精,或溲渾便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