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雖腹滿而不似實證之不減,腹雖脹急但時脹時不脹,不似實脹之常急,腹滿按之不痛,或按之痛減,脈弦多與沉遲並見等等,都是假實。
2.假虛:《景嶽全書·卷一·虛實篇》:“外感之邪未除,而留伏於經絡;食飲之滯不消而積聚於髒腑;或鬱結逆氣有所未散;或頑痰淤血有所留藏。病久致羸,似乎不足,不知病本未除,還當治本。”
《顧氏醫鏡》:“聚積在中,按之則痛,色紅氣粗,脈來有力,實也。甚則默默不欲語,肢體不欲動,或眩暈昏花,或泄瀉不實,是大實有贏狀。”
大抵雖有默默不語,然語時多聲高氣粗;雖有泄瀉,而得瀉反快;雖不食,亦有思食或能食之時;雖倦怠,而稍動則覺舒適;胸腹滿,按之痛劇,或痛處不移等等,都是假虛。虛實真假的辨證關鍵,古人多以脈象為根據,如張景嶽說:“虛實之要,莫逃乎脈。如脈之真有力、真有神者,方是真實證;似有力、似有神者是假實證。”李士材主張以沉候分真假,兼察體質和證候的新久及治療經過等。他說:“大概證既不足憑,當參之脈理;脈又不足憑,當取之沉候。彼假證之發現,皆在表也,故浮取而脈亦假焉,真證之隱伏,皆在裏也,故沉候脈而脈可辨耳。脈辨已真,猶未敢恃,更察稟之厚薄,證之新久,醫之誤否,夫然後濟以湯丸,可以十全。”
楊乘六更提出注意舌診以分虛實之真假。他說:
“證有真假憑諸脈,脈有真假憑諸舌。果係實證,則脈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係實火,則舌必幹燥焦黃而斂束且堅牢也。豈有重按全無脈者,而尚得謂之實證;滿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謂之實火哉?”(《古今醫案按》)
辨別虛實真假,應注意下述幾點:
1.脈象的有力無力,有神無神;浮候如何,沉候如何。
2.舌質的嫩胖與蒼老。
3.言語發聲的高亮與低怯。
4.病人體質的強弱,發病的原因,病的新久,以及治療經過如何。
上述四點是辨別真假虛實的要點。此外,還要注意在證候群中的可疑症狀與“獨處藏奸”的症狀,則虛實真假更無遁形了。
五、虛實與表裏寒熱的關係
虛實常通過表裏寒熱幾個方麵反映出來形成多種證候。臨床上常見的有表虛、表實、裏虛、裏實、虛熱、實熱、虛寒、實寒等。
㈠ 表虛證
表虛證有兩種。一是指感受風邪而致的表證,以惡風、有汗為特征,稱表證表虛。一是肺脾氣虛,衛氣不能固秘,肌表疏鬆,經常自汗,易被外邪侵襲的表虛者,屬內傷表虛。
【臨床表現】外感表虛:頭痛,項強,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
內傷表虛:平時常自汗出,容易感冒,兼有麵色淡白,短氣,動則氣喘,倦怠乏力,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等氣虛表現。
【病因病機】外感之表虛證,是感受風邪所致的一種表證。由於風邪外束於太陽經,所以頭痛項強;正氣衛外,陽氣浮盛而發熱;肌腠疏鬆,玄府不固,故汗出而惡風:風邪在表,故脈浮緩。
內傷之表虛證主要因肺脾氣虛。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其氣虛則肌表疏鬆,衛氣不固,而自汗出,衛外力差,故常易感冒。肺脾氣虛,必見氣虛的一般表現,如麵色淡白,短氣,動則氣喘,倦怠乏力,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等。
㈡ 表實證
表實證:是指外邪侵襲,陽氣集於肌表,正邪鬥爭,腠理密閉所出現的證侯。其臨床表現,除有表證症狀外,以無汗、頭身疼痛、脈浮緊為特點。多見於外感寒邪的表寒證。
㈢ 裏虛證
裏虛證的內容較多,各髒腑經絡,陰陽氣血的虧損,都屬裏虛證的範圍。裏虛證若按其寒熱劃分,則可分為虛寒證、虛熱證兩類。詳見於各有關章節。
㈣ 裏實證
裏實證包括的內容也較多,不但有各髒腑經絡之分,而且還有各種不同邪氣之別。裏實證若按寒熱劃分,可分為實寒證、實熱證兩大類。許多具體證型詳見於各篇辨證中。
㈤ 虛寒證
虛寒證是由於體內陽氣虛衰所致的一種證候。
【臨床表現】精神不振,麵色淡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長,少氣乏力,舌質淡嫩,脈微或沉遲無力。
【病因病機】本證的病機是陽氣虛衰,陽氣的推動、氣化功能不足,則精神不振,麵色淡白,少氣乏力,舌質淡嫩,脈微或沉遲無力;陽氣溫煦不足,則畏寒肢冷,心腹寒痛,大便溏薄,小便清長。
㈥ 虛熱證
虛熱證是由於體內陰液虧虛所致的一種證候。
【臨床表現】兩顴紅赤,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幹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因病機】陰液耗損,故形體消瘦;陰虛不能製陽,虛火內擾,故心煩,手足心熱,潮熱盜汗;虛火上升,則見兩顴紅赤,咽幹口燥,舌紅少苔;陰血不足,故脈細,內有虛熱,故脈細兼數。
㈦ 實寒證
實寒證是寒邪(陰邪)侵襲人體而致的一種病證。
【臨床表現】畏寒喜暖,麵色蒼白,四肢欠溫,腹痛拒按,腸鳴腹瀉;或痰鳴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長,舌苔白潤,脈遲或緊。
【病因病機】寒邪客於體內,阻遏陽氣,故畏寒喜暖,四肢不溫;陰寒凝泣,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故見腹痛拒按;陽氣不能上榮於麵,則麵色蒼白;寒邪困擾中陽,運化失職,故腸鳴腹瀉。若為寒邪客肺,則痰鳴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長,舌苔白潤,皆為陰寒之征;脈遲或緊,是寒凝血行遲滯之象。
㈧ 實熱證
陽熱之邪侵襲人體,由表入裏所致的實熱證。
【臨床表現】壯熱喜涼,口渴飲冷,麵紅目赤,煩躁或神昏譫語,腹脹滿痛拒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而幹,脈洪滑數實。
【病因病機】熱邪內盛,故身見壯熱喜涼;火熱上炎,而麵紅目赤;熱擾心神,輕則煩躁,重則神昏譫語;熱結腸胃,則腹脹滿痛拒按,大便秘結;熱傷陰液,則口渴飲冷,引水自救,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為熱邪之征,舌幹為津液受傷;熱為陽邪,鼓動血脈,所以脈象洪滑數實。
第四節 陰陽辨證
陰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在診斷上,可根據臨床證候所表現的病理性質,將一切疾病分為陰陽兩個主要方麵。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傷寒論》強調明辨“病發於陰發於陽”。明代張景嶽亦強調:“凡診脈施治,必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陰陽又是八綱辨證的總綱,可以統括其餘六個方麵,故有人稱八綱為“二綱六要。”由此可見陰陽辨證在疾病辨證中的重要地位。
證有陰陽,其成因及其表現各有不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調經論》謂:“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脈要精微論》謂:“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傷寒論》也說:“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一、陰證
凡符合‘陰”的一般屬性的證候,稱為陰證。如裏證、寒證、虛證可概屬於陰證的範圍。
【臨床表現】不同的疾病,所表現的陰性征候不盡相同,各有側重。一般常見為:麵色暗淡,精神萎靡,身重踡臥,形寒肢冷,倦怠無力,語聲低怯,納差,口淡不渴,大便腥臭,小便清長,舌淡胖嫩,脈沉遲或弱或細澀。
【病因病機】精神萎糜、乏力、聲低是虛證的表現。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大便腥臭、小便清長是裏寒證的表現。舌淡胖嫩,脈沉遲、微弱、細澀均為虛、虛寒之舌脈。
二、陽證
凡符合“陽”的一般屬性的證候,稱為陽證。如表證,熱證,實證,概屬於陽證的範圍。
【臨床表現】不同的疾病,所表現的陽性證候也不盡相同。一般常見的有:麵色偏紅,發熱,肌膚灼熱,神煩,躁動不安,語聲粗濁或罵言無常,呼吸氣粗,喘促痰鳴,口幹渴飲,大便秘結,或有奇臭,小便短赤,舌質紅絳,苔黃黑生芒刺,脈象浮數、洪大、滑實。
【病因病機】陽證是表證、實證、熱證的歸納。惡寒發熱並見是表證的特征;麵色偏紅,神煩躁動,肌膚灼熱,口幹渴飲為熱證的表現;語聲粗濁,呼吸氣粗,喘促痰鳴,大便秘結等又是實證的表現;舌質紅絳,苔黃黑起刺,脈洪大數滑實均為實熱之征。
三、陰證和陽證的鑒別要點
陰陽消長是相對的,陽盛則陰衰,陰盛則陽衰。治療大法在於使陰陽得其平衡。如診得脈象洪大,舌紅苔黃,兼見口渴、壯熱等症,便可知其陽盛陰衰,即當抑陽滋陰;如診得脈象沉遲,舌白苔潤,兼見腹痛、下利等症,便可知其陰盛陽衰,即當溫陽抑陰。但有些病,隻是陰虛而陽不盛,或隻是陽盛而陰不虛,隻要治其陰虛的一麵或陽盛的一麵,陰陽亦可得其平衡。以潮熱為例,如診得脈象細數無力,舌紅少津無苔,兼見顴赤唇紅,五心煩熱,咳嗽盜汗等症,即可知陰虛潮熱,治當滋陰,滋陰即以潛陽;如診得脈象沉而有力,舌苔黃燥起刺;兼見煩躁喘滿,大便秘結,譫語狂亂等症,即可知陽盛潮熱,治當抑陽,抑陽即以存陰。此外,陰陽錯綜複雜的變化,具體表現於表裏、寒熱、虛實等六綱中,已在前麵各節中述及,不再重複。
四、真陰不足與真陽不足
真陰不足與真陽不足,就是指腎陰不足與腎陽不足。腎是先天的根本,足與不足,關係到病人體質問題。先天稟賦不足,則腎陰腎陽較弱,又由於發病條件不同,而有真陰不足或真陽不足的證候表現。
真陰不足:虛火上炎,麵白顴赤,唇若塗丹,口燥,咽幹心煩,頭暈眼花,耳鳴,腰腿酸軟無力,骨蒸盜汗,多夢,遺精,二便秘結,手足心熱,舌幹紅無苔,脈數無力等等。
真陽不足:麵色晄白,唇舌色淡,口中和,喘咳身腫,自汗,頭眩,不欲食,腹大脛腫,肌冷便溏,或五更泄瀉,陽萎精冷,兩足萎弱,脈大無力等等。
真陰不足與真陽不足兩種脈症,已如上述。沈金鼇又強調了脈象,提出了治法。他說:“陽虛陰虛皆屬腎。陽虛者,腎中真陽虛也,真陽即真火也。審是火虛,右尺必弱,隻宜大補真元,亦不可傷陰氣。陰虛者,腎中真陰虛也,真陰即腎水也。審是水虛,脈必細微,隻宜大補真陰,亦不可伐陽氣”
。沈氏所述治法,是在真水真火上著眼,脫胎於王太仆。王氏曾論“寒之不寒,是無水也,壯水之主以製陽光;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益火之原以消陰翳。”這一論斷,為後世治真陰不足與真陽不足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張景嶽的左歸、右歸二方,亦由此而來。
五、亡陰與亡陽
亡陰亡陽是疾病的危險證候,辨證稍誤,或救治稍遲,死亡立見。一般在高熱大汗,或發汗太過,或吐瀉過度,失血過多的情況下出現,特別是大汗容易亡陰與亡陽。程鍾齡《醫學心悟·論汗法》中說:“寸脈弱(陽虛)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陽;尺脈弱(陰虛)者,不可發汗,汗多亡陰。”汗是陰液,血亦是陰液,大汗大出血,則陰隨血汗而消亡,這是常理。由於陰陽互根,陰液消耗,陽氣往往失所憑依而散越,故亡陰的陽氣亦散,而亡陽的陰液亦必損,但主次不同,治法有別。
徐靈胎《亡陰亡陽論》說:“經雲,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血屬陰,是汗多乃亡陰也。故止汗之法,必用涼心斂肺之藥,何也?心主血,汗為心之液,故當清心火,汗必從皮毛出,肺主皮毛,故又當斂肺氣。此正治也。惟汗出太甚,則陽氣上竭,而腎中龍雷之火,隨水而上,若以寒涼折之,其火愈熾,惟用大劑參附,佐以鹹降之品,如童便、牡蠣之類,冷飲一碗,直達下焦,引其真陽下降,則龍雷之火反乎其位,而汗隨止。此與亡陰之汗,真大相懸殊。故亡陰亡陽,其治法截然,而機轉在頃刻。當陽氣之未動也,以陰藥止汗,及陽氣之既動也,以陽藥止汗。而龍骨、牡蠣、黃芪、五味收澀之藥,則兩方皆可隨宜用之。醫者能於亡陰、亡陽之交,分其界限,則用藥無誤矣”。
“其亡陰、亡陽之辨法如何?亡陰之汗,身畏熱,手足溫,肌熱,汗亦熱而味鹹,口渴喜涼飲,氣粗,脈沉實,此其驗也;亡陽之汗,身反惡寒,手足冷,肌冷,汗冷而味淡微粘,口不渴而喜熱飲,氣微,脈浮數而空,此其驗也。
總的來說,陰陽消長是相對的。亡陰者,因陰虛則陽亢,表現一係列熱象,但究屬虛證,故脈雖似洪實而躁疾,必按之無力;亡陽者,因陽衰則寒,表現一係列寒證,以虛陽外越,故脈見浮數而空,甚則微細欲絕。且亡陰之際,舌紅而幹;亡陽之頃,舌白而潤。這也是診斷時應當掌握的。
小 結
八綱,是辨證論治的綱領。對疾病全麵了解,運用四診合參,分析疾病而掌握其要領,必須運用八綱辨證。四診與八綱是緊密相連的。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大綱領不出陰陽的範圍,因此陰陽又可作為八綱的綱領。陰陽有消長離合等關係可以用於探究疾病的屬性和變化等問題。陰證與陽證,是病證綜合的概括。表裏、寒熱、虛實,每兩綱各有單純證候出現,也有錯雜證侯同時並見,更有真像與假象的分別,其中錯雜真假,必須細心鑒別。表裏、寒熱、虛實也常同時並見,如表熱裏虛、表寒裏實等。可見八綱不能機械對待,必須靈活掌握。八綱辨證要有熟練的技巧,除了理論的鑽研、醫案的精讀之外,更應在實踐上多下功夫,才能達到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