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髒腑辨證(1)(2 / 3)

【辨證思路】心陽暴脫證,首先要抓住心經的病變和陽虛暴脫的表現為辨證要點。心陽暴脫,心神失養、渙散,心中動悸不安或神誌模糊為主症;其次辨其兼症,陽氣暴脫不固必兼冷汗淋漓不斷,手撒肢冷,脈道失充見脈微欲絕等,結合上述兼症即可診斷。

【治療措施】;回陽救逆,方用參附湯(人參、附子《正體類要》)。

四、心血虛與心陰虛證

【概

述】心血虛與心陰虛證,是指心血不足與心陰虧虛,不能濡養心髒而表現的證候。臨床以心悸,失眠多夢,或兼麵色淡白無華、口唇色淡;或兼常五心煩熱,潮熱,盜汗為主症。多由久病耗損陰血,或失血過多,或情誌不遂氣鬱化火,暗耗陰血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心悸,失眠多夢。兼見頭暈,健忘,麵色淡白無華,或萎黃,氣短乏力,口唇色淡,舌質淡白,脈象細弱等症,為心血虛。若見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兩顴發紅,舌紅少津脈細數,為心陰虛。

心血不足所致心悸,失眠多夢,臨證時一定兼見麵色口唇蒼白,氣短乏力,血虛氣必虛。但心氣虛者不一定心血必虛,此即“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含義。頭暈一症有虛實之分,虛者則之血虛、陰血、氣虛,實則多有肝火旺盛引起。心血不足不能上養所致的頭暈,多兼失眠健忘,麵色蒼白,乏力等。

心陰不足所致五心煩熱,盜汗,一定兼有心悸,脈象細數,與肝腎陰虛或肺陰虛所致者不同。

【病因病機】陰血不足,心神失養。

久病耗損陰血,或失血過多,或脾胃虛弱,氣血生成不足,或情誌不遂氣火內鬱,暗耗陰血等因素所致心血不足或心陰虧虛,不能濡養心髒則心悸不安;血屬陰,心陰心血不足,心神得不到陰血涵養,致心神不寧,故出現失眠多夢。心主神誌,其華在麵。血虛不能上榮,故見麵色淡白無華,頭暈,健忘。血為氣之母,血虛氣亦虛,又可見氣短乏力,脈象細弱等。心陰不足,除不能濡養心神外,陰虛則內熱,故見五心煩熱;寐則陽氣入陰,營液受蒸則外泄而為盜汗;虛熱上炎則潮熱顴紅,舌紅少苔,脈象細數。

【診斷要點】心悸、失眠多夢,或兼麵色無華,口唇色淡;或兼五心煩熱,潮熱盜汗。

【類證鑒別】心血虛與心陰虛二證均屬心之陰血不足,故均以心悸失眠為主症。不同之處是心血虛尚有血虛不榮而致的麵唇、爪甲及舌質的淡白。而心陰虛常有陰虛而生內熱的煩熱,顴紅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症狀。

【辨證思路】心陰虛、心血虛證,臨床辨證時要首先要抓住病位在心和病性屬虛兩個要點,即心經病變和陰虛、血虛的表現為基礎,采用髒腑辨證和氣血津液辨證兩種方法結合。心陰不足、心血不足皆能使心失所養,心動不安,故心悸、失眠多夢為兩者的共同主症。由於血與陰畢竟有所不同,其次根據陰、血兩者的不同辨其兼症。“血主濡之”,血虛則不能上榮濡養故眩暈、健忘、麵白無華、唇舌色淡、脈象細弱是其必備的兼症。陰虛則陽亢,虛熱內生,故五心煩熱,午後潮熱、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是陰虛的必兼症。根據上述兼症即可診斷。

【治療措施】心血虛者,補益心脾,方用歸脾湯加減。(白術、茯苓、黃芪、龍眼肉、酸棗仁、人參、木香、甘草、當歸、遠誌《濟生方》);心陰虛者,滋陰養血,益氣複脈,方用炙甘草湯加減。(炙甘草、生薑、桂枝、人參、生地、阿膠、麻仁、大棗《傷寒論》)

五、心火亢盛證

【概 述】心火亢盛證是心火內熾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以心胸煩熱,失眠多夢,麵赤口渴或口舌生瘡為主症,常因情誌所傷,氣鬱化火,或火熱之邪內侵,或嗜食肥甘,邪熱內生所致

【臨床表現】心胸煩熱,失眠多夢,麵赤口渴,溲黃便幹,舌尖紅絳,或生舌瘡,脈數有力。或見狂躁譫語,或見吐血、衄血,或見肌膚瘡瘍,紅腫熱痛。

心火亢盛所致的失眠多夢,是因火熱上擾,此症往往與心煩不安,舌紅脈數兼見,與陰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多夢不同,一實一虛應當詳辨,心陰血不足者,兼有心悸不安,脈象細數;肝陰血不足者兼有兩目幹澀,眩暈,脈象弦細數等;腎陰不足,心腎不交者兼五心煩熱,腰膝酸軟等。對於心火亢盛所致的吐血、衄血,與熱在營血的吐衄不同,心火亢盛上迫可見吐血、鼻衄,“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發病較急,病位偏上;而熱在營血者可兼發熱、斑疹,以全身症狀為主。

【病因病機】心火亢盛,上擾心神。

多因七情鬱結,氣鬱化火,或火熱之邪內侵,或嗜肥膩厚味及辛辣之物,久而化熱,火邪上擾。心位胸中主神明,火熱內擾心神則心煩失眠,甚則狂躁譫語,《內經》雲:“諸躁狂越,皆屬於火”。心開竅與舌,其華在麵,心火亢盛循經上炎故麵赤,口舌生瘡,舌質紅降;心主血脈,心火熾盛迫血妄行,見吐血、衄血。肌膚瘡瘍紅腫熱痛,常為火毒壅滯脈絡,局部氣血不暢的病理現象,“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診斷要點】心煩失眠,麵赤,口舌生瘡。

【辨證思路】心火亢盛證,臨床辨證時要首先要抓住病位在心和病性屬實熱兩個要點,即心經病變和火邪亢盛的表現為基礎。由於心位胸中,藏神,心火內熾上擾故心胸煩熱,失眠多夢為其主症;其次按照心與脈、舌的關係及火邪的特性辨其兼症,火性炎熱趨上,易傷津耗液,故麵赤,口渴,口舌生瘡,或吐血、衄血是必備的兼症,兩者結合方可診斷。

【治療措施】清心瀉熱,方用瀉心湯加減。(大黃、黃連、黃芩《金匱要略》)

六、心脈痹阻證

【概

述】心脈痹阻證是指心髒脈絡在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下,導致痹阻不通所反映的證候。臨床以胸中憋悶甚則疼痛為主症,常由年高體弱或病久正虛以致痰、瘀、濕等邪氣阻滯所致。

【臨床表現】心胸憋悶疼痛,或痛如針刺,或劇痛暴作,痛引肩背內臂,時發時止,或兼體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膩,脈沉滑;或兼舌紫·暗、紫斑、紫點,脈沉澀或結代;或兼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或疼痛而脹,遇情誌因素加重,舌淡紅或黯紅,舌苔薄白,脈弦。

心脈痹阻證主要以心胸憋悶疼痛為主症,或痛引肩背內臂,其部位多在心前區及左側肩背內臂;另外要辨其疼痛的特點,臨證時有刺痛、脹痛、悶痛的不同。

【病因病機】上焦陽虛,陰邪阻滯,心脈不通。

年高體弱或病久正虛導致上焦陽虛,加之過食肥甘或情誌不暢以致痰、瘀、濕、氣等實邪痹阻心脈,不通則痛。手少陰心經之脈直行上肺出腋下循內臂,心脈不通則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故疼痛反映於經脈循行線路上,出現胸中憋悶疼痛,甚則疼痛引肩背內臂;痰濕內盛可兼形體肥胖,頭身困重,舌體胖大,舌苔厚膩等;瘀血內阻可兼舌質淡暗或有瘀斑等;情誌刺激氣滯不暢可兼胸脅脹滿,脈象沉弦等;陰寒內盛可兼畏寒怕冷,舌質淡,脈象沉遲等。

【診斷要點】胸中憋悶疼痛,甚則心痛徹背,舌體胖大,或舌質淡暗。

【辨證思路】心脈痹阻證,多屬本虛標實,因此辨證時首先要抓病位在心和病性屬虛實錯雜兩個要點,本虛即心的陽氣不足,標實即痰、濕、瘀、氣等實邪。本虛實邪阻滯,不通則痛,故胸部憋悶疼痛時發時止為臨床主要症狀。其次根據痰、濕、瘀、氣等實邪的特性辨其疼痛的特點及兼症。瘀阻心脈的疼痛以刺痛為特征,伴見舌色紫暗,紫斑、紫點,脈細澀或結代等症狀;痰濁停聚心脈的疼痛以悶痛為特征,患者多見體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膩,脈象沉滑等症狀;陰寒凝滯心脈的疼痛,以痛勢劇烈突然發作,得溫痛減為特點,伴見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象沉遲或沉緊等症狀;氣滯心脈的疼痛以脹痛為特點,其發作拄往與精神因素有關,脈象多弦,氣滯則影響血行,輕則舌淡紅,重則黯紅等。主症結合兼症即可診斷。

本證在臨床上單純由血瘀或寒邪等一種因素引發者固屬多見,但致病因素可以相互影響,如氣滯血瘀,氣鬱痰凝以及氣滯血瘀痰阻,寒凝氣滯血瘀等,尤以痰瘀交阻更為多見。所以臨床辨證必須掌握不同病因的證候特征,全麵分析才能診斷正確。

【治療措施】宣痹通陽為大法,根據不同表現,或活瘀或滌痰或理氣,正氣虛弱者補氣養心。方用栝蔞薤白白酒湯加味。(栝蔞實、薤白、白酒 《金匱要略》)

七、痰迷心竅證

【概 述】痰迷心竅證是痰濁蒙閉心竅表現的證候,臨床以意識模糊,語言不清,喉有痰聲,甚則昏不知人為主症,多因濕濁釀痰,或情誌不遂,氣鬱生痰而引起。

【臨床表現】麵色晦滯,脘悶欲嘔,意識模糊,語言不清,喉有痰聲,甚則昏不知人,舌苔白膩,脈滑。或精神抑鬱,表情淡漠,神誌癡呆,喃喃自語,舉止失常。或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鳴,兩目上視,手足抽搐,口中如作豬羊叫聲。

痰迷心竅所致的意識模糊或昏不知人,應與中風病所表現的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鑒別,此表現的意識模糊或昏不知人比較輕,或時輕時重,時發時止,幷伴表情淡漠,神誌癡呆,喉間痰鳴,沒有口眼歪斜,肢體功能的障礙;中風病往往發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常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